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建华 《理论界》2005,(5):192-193
《觉醒》讲述了一个中产阶级女性艾德娜自我发现和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觉醒》中意象与象征手法的运用对突出小说的主题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意象与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在福柯看来,自我若要自由自在地存在就需要话语和空间。话语关乎主体建构内在存在,空间则关系到主体的外在存在。在此重点考察《觉醒》中三位主要女性人物与当权男性话语之间的模塑和反模塑关系,并进一步从异质空间为女性追求自我提供的可能性来分析主人公爱德娜觉醒的历程和最终的命运归宿,最后指出《觉醒》作为凯特·萧邦的一个话语实践,实际上是她对19世纪末社会现实所作的一次女性话语生存实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对《呼啸山庄》进行分析,提出希克厉、凯瑟琳、林敦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激烈冲突,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心中本我、自我、超我的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并提出作品是作家的白日梦的观点。《西游记》作为吴承恩的一个白日梦,四个主人公正好分别承载了他人格结构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猪八戒代表“本我”,沙僧代表“自我”,唐僧代表“超我”,孙悟空则在这三者之间游走不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孚罗洛这个悲剧形象 ,认为其性格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残缺的本我、扭曲的自我与虚幻的超我并存阶段 ;二是本我回归 ,自我完善 ,超我破灭 ,三重人格激烈冲突阶段 ;三是本我恶性膨胀 ,自我毁灭阶段。克洛德不仅仅是宗教势力的代表 ,也是宗教的受害者。这个形象的悲剧意义在于提示了宗教扼杀人性的罪恶  相似文献   

6.
《廊桥遗梦》中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为家庭放弃与情人私奔的故事感动着全球的观众与读者。笔者试图从弗洛伊德人格三重结构解析弗朗西斯卡理智的抉择:当本我与超我发生严重冲突时,弗朗西斯卡理智地抑制了本我,推迟本我的满足,让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回归到道德规范之中。使其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格是指能够导致情感和动机水平上一致的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的内部因素,这里借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从横向的宝玉和袭人的关系--本我层面、宝玉和宝钗的关系--自我层面、宝玉和黛玉的关系--超我层面,以及宝玉的人格的每一层面在与三人关系中的不同转化,从纵向的宝玉和晴雯的关系--由本我、自我到超我层面的逐步深化,即从这种纵横交错的动态的立体网状的人际关系中,可以看出贾宝玉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8.
西王母神话是我国神话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西王母形象变化的总结,尝试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西王母形象之变迁,认为西王母的不同形象是整个人类的人格处于不同阶段的产物:半人半兽形象为人类人格处于本我阶段的产物,雍容华贵的女仙形象为人类人格处于自我阶段的产物,而不近人情的女神与民间的佑护神形象则是人类人格处于超我阶段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对西王母形象变化规律进行简单总结,并对人格结构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9.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故事情节离奇,"俄罗斯套娃"式的叙事方式具有强大的张力,是其代表作。文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心理分析的视角,通过分析"本我"与"超我"的关系解释了艾丽丝、劳拉姐妹之间匪夷所思的感情波折和彼此的对位象征关系。劳拉是艾丽丝"本我"的实现,一个艾丽丝最渴望成为的人,同时也是艾丽丝的"超我"极力压制、排斥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在师生互动中 ,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得以形成。从自我的“主我”与“客我”入手 ,可以将师生的互动分为主我与主我之间 ,主我与客我之间 ,客我与客我之间三个阶段 ,并且师生双方在互动中的自我呈现状态对于师生互动形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马龙 《东岳论丛》2023,(5):50-57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中的“月光”意象,是在创作者本人乐于赏月的现实审美活动与有机融通中西方文学文化传统的二重语境中生成的。因其在小说开端即发挥巨大的诱惑力,成为主人公狂人发狂或觉醒的契机,由此也就伴随对于狂人“是觉醒还是癫狂”两种存在状态的不同预设与理解而构成意蕴复杂的象征体。从“月光”意象的营造这一角度看,《狂人日记》还与鲁迅的其他小说之间保持着明显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2.
道与吾/我     
陈亚秋 《船山学刊》2007,(3):119-121
《老子》中的一组重要概念"道与吾/我"的关系在老子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一研究对于揭示《老子》的理性的"道"的概念在汉代被赋予人格神的意味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老子》思维模式,叙事结构和言说方式几个方面来探讨道与吾/我的关系,以期探寻《老子》之"道"在汉代被改造成为人格神是否存在一种理论上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次要人物小时光老人长期被评论界忽视,这与他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是不相称的。小时光老人对主要人物的刻画有着重要意义:他对裘德来说意味着欲望的后果;对苏来说象征着欲望的部分觉醒;对阿拉贝拉而言,时光的存在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证明她是一个没有丝毫母性的充满欲望的女人。  相似文献   

14.
道与吾/我     
《老子》中的一组重要概念"道与吾/我"的关系在老子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一研究对于揭示《老子》的理性的"道"的概念在汉代被赋予人格神的意味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老子》思维模式,叙事结构和言说方式几个方面来探讨道与吾/我的关系,以期探寻《老子》之"道"在汉代被改造成为人格神是否存在一种理论上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女性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女性的自由发展则为社会的前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现在女性的地位和待遇都比之前有所提高。但女性的解放不仅仅是社会问题还要求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获得生存的基本权利后,女性要思考的是怎样从父权制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该文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出发分析现代女性主体意识的现状,试图为女性自我觉醒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刘蔚华 《文史哲》2002,(3):72-74
宋代,“人欲”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逐渐膨胀。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二程率先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理欲现。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起我”理论与二程的理欲现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同样面临着如何处理义利、理欲、本我与超我的关系问题。二程和弗氏所提供的思想资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族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作,也是研究古代新疆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参考文献。觉醒则是本书四个主要人物中最与众不同的一位,本文试图通过对觉醒的分析,探析他所反映的新疆早期苏非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8.
谢冰莹是我国二十世纪最早的女性觉醒者和女性文学作家之一。她以叛逆者的姿态闯入社会 ,与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进行斗争 ,争取平等与解放 ;她挥毫写文章 ,办刊物 ,用文学来唤醒女性的觉醒 ,体现出强烈而自觉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辛格莱·刘易斯的代表作《巴比特》,努力探索了人物无意识状态下的心理世界。在美国社会准则的压力下,主人公巴比特表现出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强烈冲突与矛盾及其人格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激烈斗争。从而反映出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文明的生活,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繁荣,也带来了令人窒息的所要遵循的标准。深层次地揭示了巴比特从压抑的心理状态到最后与社会融合性格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醒世姻缘传》是产生于清代初年介于《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一部百回世情大作。虽然它主要描写了晁源与狐仙因果轮回的两世婚姻,狐仙转世成人对其夫的残酷虐待,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受到了来自父权、夫权以及伦理道德的阻挠与扼杀,从而导致素姐的悲剧命运。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故而说《醒世姻缘传》是一曲女性解放的哀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