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标,推进盐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两个目标层面构建了包含8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对盐城市2015—2019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9年盐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发展指数从2015年的0.152 9提高到2019年的0.781 8,已经处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结合实际提出提升盐城市乡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等对策建议,以促进盐城市未来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施乡村振兴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解决“三农冶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 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推进路径进行理论辨析,旨在更加科学合理地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有效推进。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要通过农业变革,实现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农村现代化的真实内涵则是乡村主体性的维续和乡村新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即以粮食安全为核心、以农户为主体、由农民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的多样性道路。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层面阐述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对应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乡村建设既可以通过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又可以通过提升农业产业集聚水平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门槛效应分析显示,随着农村三产融合水平的提升,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边际效应逐渐递减,而随着农业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边际效应逐渐递增。因此,应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创新三产融合模式,加速农业产业集聚,营造良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李港 《国际公关》2023,(11):107-109
2023年3月国务院文件《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指出,我国正处于全面脱贫攻坚过渡期,为统筹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乡村振兴局与农业农村部门将改变运作模式。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与农村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进行探析,以期推进我国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处于建设农业强国、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2022年、2023年的中国社会学年会第六届、第七届农业社会学论坛分别以“城乡融合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从农业社会学视角出发,直面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小农户与现代大市场、作物特性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粮食安全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民主体性与乡村建设发展、家庭经营与乡土社会底蕴等议题,回应理论与实践呼唤,展现农业社会学的品格、知识与关怀。  相似文献   

6.
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和特色,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新征程上中国式农村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但仍面临诸多制约,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提升,但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农村公共服务不断健全,但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仍有差距;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但离和美乡村的要求仍有差距;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但与治理方式务实管用的要求仍有差距。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就是要坚持乡村建设始终为农民而建,坚持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发展,坚持务实管用创新发展的乡村治理,坚持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扎实推进新征程上中国式农村现代化,要在县域城乡融合中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科学规划乡村建设及持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完善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  相似文献   

7.
声音     
正01"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北京市日前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提到,研究城乡结合部减量发展新路径,全面推进"一绿"地区城市化,制定"二绿"地区发展规划。研究政策措施,推进新市镇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小镇,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战略部署。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全面系统、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动态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是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全面贯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的创新实践,是百年大党领导“三农”工作实践探索的新发展新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纲领。本研究认为,在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为指引,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把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保粮食安全两条底线作为前提基础,把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统筹推进作为战略重点,把促进融合发展作为关键路径,把凝聚振兴合力、推进发展路径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持续夯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进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富有学术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学术论坛,“金融赋能西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9月7日至9日在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研修中心举行,来自国内150余位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汇聚于此,围绕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普惠金融与农户发展、增强农业发展韧性等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和交流了金融如何赋能西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本届论坛的一致共识是:金融赋能是实现西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关键政策工具,未来应持续推进金融制度、金融体系、金融产品创新,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增强农业农村发展韧性,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金融力量。  相似文献   

10.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领头雁”“带头人”作用,才能更好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全面推行“一肩挑”背景下,村党组织书记面临个人综合素质难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职务晋升存在“天花板”、工资待遇水平难以满足其对美好生活需要等发展瓶颈,成为影响村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主要障碍。新时代新征程,要构建“选育用管”全链条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以考核结果为导向的职务晋升机制,完善逐步提升薪酬待遇水平的保障机制,破解村党组织书记发展瓶颈,激发村党组织书记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冲在前、作表率、当先锋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学界对城市化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就城市化而言,欧洲率先经历了这一过程,然而,我国学界对这一过程研究并不太多,对城市化的概念,以及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亦无清晰的梳理。因此,结合欧洲城市化的进程,对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等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当今的城市化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对我国学界的研究有所丰富。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历史透视——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城市化是指近现代之前的城市化现象.相对于现代城市化,中国早期城市化有三个突出特点,即经济活动的非集聚性、社会活动的内聚性和城乡关系的非对称性.在江南地区,早期城市化实际上包括两个既互相联系又彼此独立的发展进程围绕城市展开的一般城市化和围绕市镇展开的农村城市化;在发展形态上,表现为依次演进的三种基本形式汉唐时期的内聚型城市化、宋代的城乡互动型城市化和明清时期的市镇主导型城市化.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早期城市化的独特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民工形成和发展可划分成职业城市化、地域城市化、身份城市化和人的城市化四个历史阶段,而人的城市化即城市社会融入问题是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从国内和国外两个理论层面,对社会融入以及我国农民工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背景、理论命题以及研究趋势进行梳理,发现不同理论视角研究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在研究对象、方法上在该领域研究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以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双向作用关系为切入点,选取2001-2014年的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数据,计算中国大陆31省(市、区)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并采用聚类分析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关系的时空差异。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土地财政状况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将全国31省(市、区)划分为经济和城镇化水平高、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小(高度协调),经济和城镇化水平较高、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大(中度协调),经济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大(勉强协调)以及经济和城镇化水平落后、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小(低度协调)4类区域,进而分析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关系存在时空差异的原因,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优化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关系的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5.
关于农村城镇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城镇化道路因为资源特点、区位条件和农村工业化基础的差异 ,在农村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通过对温州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苏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城镇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指出了农村城镇化模式的不同特点 ,说明了实现农村城镇化的不同途径及其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的研究是近年来关于中国城市化研究的一个新课题,许多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总体上来说,主要有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研究、区域性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研究、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调查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研究以及语言、宗教等与城市化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反映。在理解城市化内涵的基础上,选取评价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借助SPSS11.0软件的支持,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影响湖南省各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子,并计算出各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得分,依据其综合得分将各地区城市化水平分为四个层次;最后提出调整湖南省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快河北省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探索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首先分析了河北省小城镇建设的特点,又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指出影响城镇化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只有将国家政策引导与推动生产力发展相结合才能更快实现河北省城镇化。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从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等方面定量分析了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人均GDP对农地利用强度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城镇化进程中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对农地利用强度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减少量对农地利用强度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人口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公路密度对农地利用强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机械总动力在当前阶段对农地利用强度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城镇化质量空间演变及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测度城镇化质量水平,探讨其空间格局演变及主要动力因素,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城镇化质量的内涵为基础,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镇化效率及城乡协调程度五个方面,建立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重庆市自直辖以来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同时分析了重庆市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检验了推动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动力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重庆市辖各区县城镇化质量整体提升,呈现出以重庆市主城各区为核心,向临近主城区域,再向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逐级降低的空间格局特征,并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提升重庆市城镇化质量的动力因素作用显著,且推动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内源动力、行政动力、市场动力、外源动力。重庆市应坚定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实现城镇化质量整体均衡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