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古汉语中这类“有+VP”句式和闽方言“有+VP”句式在动词的陈述性、结构类型、“有”的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都具有类似的特征,应是闽方言“有+VP”句式的起源。除语法学上的论据外.闽方言“有+VP”句式的起源还可以寻找到社会历史学角度的依据。西晋末年汉人大规模迁徙入闽,为闽方言输入了相当数量的上古汉语的语言成分。而闽地相对闭塞的地理、社会环境使得这些上古语言成分得以保存至今。方言学相关分支学科的研究也可作为辅证。  相似文献   

2.
被动句式“NP1 被 NP2 VP1 VP2”中“被”的管辖范围有两种可能,这就造成“被 NP2 VP1VP2”有两种可能的语法关系,当“被”只管辖“VP1”时,“被 NP2 VP1 VP2”是连谓结构;当“被”既管辖“VP1”管辖“VP2”时,“被 NP2 VP1 VP2”是状中结构,这两类结构中的“NP1”、“NP2”和“VP1”、“VP2”之间具有不的施动、受动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成都话的“AP/VP 很了”句式中,“很”的用法不同于普通话中作补语的“很”。而与作补语的“极”相似,但无论从语法形式,还是表达意义上看,“AP/VP 很了”都与“AP/VP 极了”有极大差别。本比较成都话“AP/VP ”很了”和普通话“AP/VP 极了”句式的异同,目的是揭示“AP/VP 很了”句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包含被字结构的把字句-N把N1被(N2) VP”是把字句的一个小类,和把字句有必然的联系,但也有自己的特征.文章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共时角度研究它的句法特征、语义表达、成句动因;历时角度研究它的演化过程和用频低的原因.结构上,该句式是“把字句”前半部分和“被字句”后半部分的截搭;语义上,该句式有“把字句”的主观处置和致使义,也有“被字结构”的遭受义,只是不同小类突显的语义重点有差异;语用上,该句式有了现代汉语中“把字句”、“被字句”不具有的消极义,这是这个句式所赋予的.该句式所表达的不仅是“把字句”和“被字结构”简单的叠加,还有各种附加义.  相似文献   

5.
“有+VP”1和“有+VP”2二者存在区别:“有1”是动词,VP1只能是少部分单双音节动词,担任“有1”的宾语,“有2”承担三种语法功能,VP2不受音节或性质的限制,结构类型丰富。“有+VP”2结构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有”的隐退与“了”的出现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了”的专职身份使得“有+VP”2格式在主流语言中隐退。“有+VP”2复出受方言、外来语、传媒、语言机制、自身优势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V的不是A是B”是目前网络流行的句式,该句式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情感宣泄心理、层次追求心理、现实揭露心理和求新求异心理,是客观世界通过人的隐喻思维在语言中投射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V也VP”的语用特征、认知解释及句式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副VP”是现代汉语中具有独特价值的句法结构,以动词重现的方式使语义特征和句法形式得到高度统一,它包含了多种下位类型。为方便深入研究选取使用频率较高的“V也VP”作为研究对象。“V也VP”具有“话题一述题”的信息结构特征,包含了基础信息、预设信息、附带信息、推理信息等多重语言信息,具有“背景一焦点”的认知特点。笔者客观探讨了“V也VP”的句式归属,提出了“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厦门话的被动句,包括:一、带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二、不带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三、被动句和处置句套合的特殊句式。一、带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所谓带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指的是这种被动句有明显的表示被动意义或被动关系的形式标志。如普通话的“我被狗咬了”的“被狗”,“苍蝇被赶跑了”的“被”。厦门话带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三种句式: 1.NP互NP VP a,钱互贼仔偷去(钱被小偷偷走了)b,钱互·人谝去(钱被人家骗走  相似文献   

9.
§0 引言 0.1 “忍住VP”由述补结构“忍住”和动词性词语VP构成。如果将这两个构件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相互组合,则出现下面四类句式。 S1 忍住VP 忍住笑 S2 忍住不VP 忍住不笑 S3 忍不住VP 忍不住笑 S4 忍不住不VP 忍不住不笑上述句式在句子意义上的关系如图所示: 本文着重考察这四类句式在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上  相似文献   

10.
“会”和“能”及其在句中的换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动词VP前边的“会”和“能”及其相应句式。“会 VP”和“能 VP”有时可以换着说.如: 他会说汉语 他能说汉语 雨不会停了 雨不能停了那么,“会”和“能”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换用,什么情况下不行?弄清上述问题,对外族人学汉语有帮助,对深化汉语助动词的研究也有价值。 本文力求将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从语法语义两个层面探讨“会”和“能”的内部分化、异同及其在句式中的换用情况,最后谈谈语用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VP 去”句式的类化分析,认为“VP 去”包含两个类别:“VP 去1”中VP修饰限定“去1”,表明“去”的方式、时间或是对象,“去1”是实义动词,凸显自身的动作行为;“VP 去2”中VP是目的语,“去2”虚化为动态助词,与“了、着、过”构成一个完善的体标记词类系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给-VP”作为一个独立的汉语特殊句式来进行分析。从事件语义学的角度看,“NPVP”结构,“NP给VP”结构,“把NP给VP”结构三者构成了一个语义连续统。“NPVP”结构没有语义和句法上的致事,只有受事和完成动词结构。“NP给VP”结构由“给”引出语义上致事(invisibleforce),把“NP给VP”则是由“把”引出句法上的致事(visibleforce)。三个汉语特殊句式都统一于一个相同的语义链,即致事引起受事发生完成动词事件,其中,“给-VP”中的VP具有“V活动-V结果”形式特点,NP是V活动的内论元而非外论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有+VP”句这一新兴结构形式在北方方言区的接受度与使用情况,文章选取北京、山东和宁夏三地高校中“土生土长”的当地大学生,采用调查问卷与电话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有+VP”句进行了相关语言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VP”句接受度与使用频率较多地受到被试自身方言的影响,其使用场合与使用人群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表现出随意性、低龄化和女性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同时,这一选择过程受心理认知和语言生成等规律的制约.语言各层面与人认知客观世界的思维模式有一致性,即顺应性.顺应源于人类创造语言之初简洁、形象、直观、高效、节省的结构心理,表现为语言结构与认知方式的顺应、语言成份间的顺应、语言彼此间的顺应.英语句名词化、复合成分、因果关联和信息前景化结构,与汉语“把”字句的语用功能吻合,从而形成对汉语“把”字句翻译的顺应理据.  相似文献   

15.
关于构式"有+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 VP”在古汉语中早就存在。当前出现在现代汉语中的“有 VP”构式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 VP”结构在当今社会掀起的复兴,是汉语言发展与时俱进的表现。该构式的复兴也有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和功能的原因。“有 VP”构式中,“有”依然是动词,在其为谓语中心的句子中作谓语,表存在,不是动词“有”的虚化;“VP”的内层语法特性依然是动词,表陈述,但在该构式的使用中,其体现的外层语法特性是指称,包括自指和转指,表行为事件本身或行为的对象与主体。“有 VP”构式是对现代汉语表达方式的一种补充,它具有形式简练、表达丰富、功能鲜明的特点。其中“有”的“存在”义使得其后的VP动态性弱化,从而使得其自身的意义得到强化,可以用来表明动作行为等的曾经产生、存在、完成和持续等,有表示肯定、强调、标示信息焦点的功能。但在一定语境条件下,“有”自身也是信息焦点,表“存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先简要说明"‘看/瞧’+D/NP+VP+De!"句式句法形式上的特征,即分析了D/NP的构成、VP的动词类型、De的性质及"看/瞧"之前的"空语类"情况,然后,文章重点探讨了句式中D/NP的语义角色及VP的语义特征等问题,并认为对整个句式影响较大的很可能是"看"或"瞧"的虚化与否,而非VP。  相似文献   

17.
杨合鸣题为《略论〈诗经〉‘有…其…’式》一文曾载《中国语文》82年第1期上。为叙述方便,姑且将这种句式写作“有A其B”式。本文的主要论点是:1.凡属“有A其B”式,其“A”当为形容词,其“B”当为名词,似无例外;2.“有A其B”式即等于“AA其B”和“其BAA”式。这三种句式有一共同特点,即句中之“A”和“AA”均为形容词,“B”均为名词,似亦无例外;3.“有A其B”式中的“其”为指示代词,它相当于现代汉语“它的”之意,用作“B”的定语;4.“有A其B”、“AA其B”式中的“有A”、“AA”为倒置谓语。以上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是不是VP"与"有没有VP"句式的句法归属,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确定"是"和"有"的句法属性有助于确定两类句式的句法地位,"是不是VP"与"有没有VP"两类句式中的"是"和"有"都是作为强调标记使用的助动词;它们都是位于"谓头"位置,两类疑问句式都是在"谓头"位置上通过正反重叠语法手段形成的,应该归属正反问句。在本文的理论框架下,两类疑问句式能够得到统一的句法分析,这种统一分析和"是"与"有"在句法上有若干平行的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死活+VP”格式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的“死活+VP”格式在语义表达方面,表达背离性的“结果义”和一致性的“行为义”;在语用功能方面,该格式普遍具有凸显“VP”的功能,同时表“行为义”的“死活+VP”格式还具有特殊的“反驳”功能;在句式联系方面,表“结果义”的“死活+VP”格式不能形成取舍句,而表“行为义”的“死活+VP”格式一般能形成取舍句。  相似文献   

20.
论双价形容词对句法结构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价形容词,为原则上能够进入“N1+对N2+A”、“对N2+A+的+N1”和“N1+A+的+N2”三种框架的形容调.带两个必有补足语的形容词对句法结构的选择限制,“a1+a2+A”是此类形容调的基本替换框架,而“a1+A+a2”则是其变式替换框架;在句式上,“a主+a对+A”是其常用句式,“a对+a主+A”以及“a主+A+a于”则是其非常用句式.带一个必有和一个可有补足语的形容调对句法结构的选择限制,此类形容词有“a1+a2+A”、“a1+A”两种替换框架;依据其对非主体成分的选择限制,给出该类形容词的两个次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