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西北卓越多姿的民间音乐里,有一种音乐形态以它热情高亢的旋律、耐人寻味的曲词、变化多端的演唱方法而历久弥新,它就是被称作西北之魂的地域歌种——"花儿"。在历史车轮的前行中,"花儿"的发展也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流派。本文从甘肃"花儿"入手,了解"花儿"的起源和发展,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花儿"这一经久不衰的民间山歌是如何从山村田野步入学术大雅之堂的。  相似文献   

2.
我到达裕固族牧民定居的第一个村庄——干沟门,是晚上八点钟,走进康乐区区委会,院子里很热闹,当空横架一根粗绳,挂了两盏汽灯。我一打听,原来牧民们到三千里风沙线上去参加营造“绿色长城”,也刚回来,今天要举行晚会庆祝这次植树的胜利。天黑下来,汽灯照得通亮,人也来得更多。男女老少围成圈席地一坐,就在院子当心唱起来,跳起来了,节目很多,有民歌,有舞蹈,有摔跤,全是牧民自己的东西;开头那首“少年”(即“花儿”,西北少数民族喜爱的一种民歌形式),就是其中之一。从晚会上,从这些歌词里,我感受到了牧民心灵里的  相似文献   

3.
来到上海工作已有一周时间,每天从早晨八点干到晚上十点多钟。一日三餐都是在公司里的食堂里吃,伙食非常不错,只是上海菜偏淡偏甜,不下饭,常常是菜吃完了,饭还剩下许多。我这个皖人的口味喜欢辣一点和咸一点,有点不适应。不适应的还有经常迷路。上海太大了,高楼林立,高架桥纵横交错,马路、里弄像毛细血管一样,密密麻麻。一样的路口,一样的红绿灯,一样的广告牌,我一上路就晕头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公司在天目东路,我住在天津路的单身宿舍里,从浙江中路一直走就行了。第一天晚上朋友还陪伴我去过一趟,他把自行车留给我用,说这样方便。第二…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西北穆斯林社会里,位于黄土高原西端的"西海固",是一个人所熟知的地区,因为这片土地历史上以极度干旱少雨、山大沟深而贫瘠苦甲天下.  相似文献   

5.
东干族是指19世纪移居到中亚地区的中国西北陕甘宁回民及其后裔,亦称中亚回族。他们在130年前远离祖国之时,将西北地区的"花儿"民歌也带到了中亚地区。在苏联集体农庄时代,"花儿"民歌曾盛行于吉尔吉斯斯坦中亚回族聚居农庄,其知名歌手至今健在。苏联时期的东干语文献中也收录有"花儿"民歌。中亚回族传承了中国西北回族唱"花儿"民歌的民俗文化。在海外回族中流传的"花儿"民歌资料,是中国"花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应加以研究、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6.
汇通活跃在中国西部新疆汇通股份有限公司是1993年由原自治区一级企业、国家二级企业新疆水利电力建设总公司与克拉玛依市天山实业开发公司、海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广东省经协能源化工公司、中国江河水利水电开发公司、乌鲁木齐光源电力实业总公司六家单位共同发起...  相似文献   

7.
卷头语     
从天山脚下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由塞北江南至青藏高原,活跃着一支始于50年代延绵40个春秋,并将不断茁壮成长的少数民族各类干部的大军,在这支政治、技术人才的行列里,有数以万计的人是从她们的摇蓝——地处兰州的西北民族学院里成长起来并走上各条战线上去的。母校已迈过了四十年的路,这条路,几乎是和新中国的道路同时申延在我们的面前。40年有过曲折,也有过风雨,但毕竟在旧中国民族人才荒芜的莽原上,是中国共产党首创的西北民院用她丰硕的桃李点缀了各民族历史的春天!今天,抚今追昔,我们可以无愧地说:西北民院40年的道路,同样是一条灿烂而光荣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西北部一个平凡的村庄里,一些普通的中国妇女在十指拿捏间就将饮食、艺术和宗教完美地揉合在水和发过酵的面粉上。  相似文献   

9.
来到上海工作已有一周时间,每天从早晨八点干到晚上十点多钟。一日三餐都是在公司里的食堂里吃,伙食非常不错。只是上海菜偏淡偏甜,不下饭,常常是菜吃完了,饭还剩下许多。我这个皖人的口味喜欢辣一点和咸一点,有点不适应。不适应的还有经常迷路。上海太大了,高楼林立,高架桥纵横交错,马路、里弄像毛细血管一样,密密麻麻。一样的路口,一样的红绿灯,一样的广告牌,我一上路就晕头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公司在天目东路,我住在天津路的单身宿舍里,从浙江中路一直走就行了。  相似文献   

10.
"瓦哈比运动"产生于中东,影响广泛,近代中国西北地区出现的"伊赫瓦尼"与"赛莱菲耶"被认为与其影响有关。从这两个教派在中国回族发生、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看,"瓦哈比运动"更多以间接方式产生影响,并且仅停留在宗教改良主义的层面,并未出离于宗教语境,出现政治化倾向。这种地方化特征的出现,和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的本土化有关,更与西北回族穆斯林社会的稳定机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西北卓越多姿的民间音乐里,有一种音乐形态以它热情高亢的旋律、耐人寻味的曲词、变化多端的演唱方法而历久弥新,它就是被称作西北之魂的地域歌种——“花儿”.在历史车轮的前行中,“花儿”的发展也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流派.本文从甘肃“花儿”入手,了解“花儿”的起源和发展,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花儿”这一经久不衰的民间山歌是如何从山村田野步入学术大雅之堂的.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族源、语言、宗教和习惯等,国家法当进入这些特殊"乡土社会"之时,其与当地习惯法的冲突自然不可避免。在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的当代中国,如何实行避免脱离本土资源的"法治"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本研究从法人类学角度出发,在对西北某一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分析国家法与习惯法在民族地区的冲突,探讨西北民族地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卷头语     
卷头语无边春色来天地。1995年的春天带给学人们一些什么气息呢?研究中国大西北的民族学家和民族工作者们在1995年的春光里思考着什么,探索着什么,播种一些什么从而期望着金秋得到一些收获呢?有一则信息说:一次西北部分地区民族研究所所长联系会议上,某省一...  相似文献   

14.
西北回族经济活动史略王永亮谋求生存,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维持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经济生产。西北地区复杂的自然、社会条件,决定了历史上西北回族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在西北回族社会里,既有农业经济,又有商业经济,还有畜牧业经济。其中,商业经济是西北回族社...  相似文献   

15.
刘秋芝 《回族研究》2011,(1):131-134
2009年12月23日,国家民委在北京隆重表彰了第三届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打开<第三届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名册>、<中国民族报>及当时国家民委网站,发现其中有郝苏民.这个名字在北京圈内学界、高校是多数师生耳熟和注目的.他,被同行前辈、同仁戏称为"西北王",同学们因他一副连鬓圈脸胡须的个性"酷像"而窃称其为"帅爷"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6年年会论文中,有关西北民族文学研究的部分可以用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作家文学研究及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三类专题进行分类述评。其中所涉之文无不以西北之地域、民族、乡土、民俗等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作为研究与探讨之出发或旨归,体现出文学与文化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西北民族文学的深刻植根性。此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亦应成为西北民族文学探讨的重要理论支点,对于民族文学的理解更不能离开这一基本语境。  相似文献   

17.
加强跨国民族研究 促进边疆稳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北地区不仅是一个地理方位的概念,而且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民族互动交汇的概念。因此,相对于内地,西北是一个边地;相对于中原文化,西北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舞台。从历史的视野来看,西北这一人文地理区域,在中国历史上是种族、民族、文化、宗教等方面互动频繁且影响深远的地区,世界文明的东西方古道“丝绸之路”和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源自西北;从现实的视角观察,西北这一人文地理区域,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欧亚大陆桥的贯通和国家外部安全环境的构建,可谓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所以,加强西北地区的历史与现…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月2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联手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联合申报的西北花儿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你可否了解河州花儿的故乡花儿有多美?请听那一曲流传百年、高亢悠扬的经典曲令: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相似文献   

19.
虽然已进入6月 ,但暑热仍未侵袭到兰州这个西北城市 ,将头伸出车窗看着黄河边上浑厚的缺少绿色的大山 ,多少会让人想像得出西北的干旱和恶劣的生存环境。来自澳大利亚的客人选定了这个在他们看起来既代表了中国生存比较艰难的西北部 ,又代表了他们渴望了解的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在这里生存境况的代表性地区 ,显然是有他们的想法的。因为这不是一次走访 ,而是一次对话 ,关于中国和澳大利亚对少数民族教育、文化、卫生方面的人权保护问题的对话和交流。两个位于地球南北两端 ,历史、体制、国情乃至季节的交替都迥然不同的国家 ,在联合国人权保护…  相似文献   

20.
新书讯     
《清代西北回民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在台湾出版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副教授张中复博士新著《清代西北回民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一书近日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全书 6章 2 0节 ,包括以下内容 :一、清代西北回民问题形成的基本探讨 ;二、清代前期西北回民抗清事变始末 ;三、清代后期西北回民抗清事变的发展与扩大 ;四、社会因素与西北回变的关系及其演变 ;五、宗教特质在西北回变中的作用与影响 ;六、当代回变历史意识的建构与回族认同。书前附有王树槐教授序及照片若干。该书作者张中复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