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历来为各个民族所重视。吃年饭、放鞭炮、扎花灯、舞狮子、耍龙灯……这些是大多数民族都有的庆贺新年的方式。除了这些外,许多民族还有自己独特的过年习俗。这些习俗无不打上了一个民族思想、文化、情感、心理和历史的烙印。在这普天同庆、喜度新春的欢乐时刻,本栏目特刊发一组介绍少数民族过年习俗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丑石 《民族论坛》2001,(1):25-26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历来为各个民族所重视。吃年饭、放鞭炮、扎花灯、舞狮子、耍龙灯……这些是大多数民族都有的庆贺新年的方式。除了这些外,许多民族还有自己独特的过年习俗。这些习俗无不打上了一个民族思想、文化、情感、心理和历史的烙印。在这普天同庆、喜度新春的欢乐时刻,本栏目特刊发一组介绍少数民族过年习俗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春节话新年     
百节年为首。在中华各民族绚丽多彩的众多节日里,最隆重最富于民族特色的节日莫过于过年了。各民族所处的地域不同,所创造的岁时历法有差异,过年的时间也不完全相同。但是每当年节来临,人们总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庆贺它,其中不少习俗是历代沿袭下来的,表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色  相似文献   

4.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样,都有过年的习俗,他们有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习俗和贺年礼节。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的民族的贺年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     
少数民族习俗应该尊重和照顾|编辑同志: 广西的壮族、布依族、仫佬族有爱吃狗肉、以狗肉待客和过年杀狗的传统习俗.这些地区对狗肉的需求量相当大. 近年来,由于政府有关部门认识不到狗肉与其它民族特殊用品一样,也是某些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特殊商品,以狂犬病危害人畜为由,明令不准养狗,致使狗肉价格猛涨,涨到猪肉价的一倍或几  相似文献   

6.
春节是中国自古以来的重要节日,尤其在清代,元旦(古代正月初一,即春节)、万寿、冬至被称为宫中三大节,在这些节日里,庆祝活动必不可少且规矩繁多.本文通过介绍清代宫闱的过年习俗,使读者了解春节习俗自古至今的变化及年俗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有过年的习俗.随着草原游牧文化的变迁,蒙古族的过年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章利用田野资料探讨了当代蒙古族过年习俗的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变迁.在研究中我们看到,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碰撞和对话中,互相融合.它们都各自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它们保持其原有的文化本体特征,而在交往中又不断更新,变成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过赶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过年比其他民族要提早一天,月大过腊月二十九,月小过腊月二十八日,有的地方称为“过赶年”。为何形成如此习俗,在民间有各种不同的传说。  一说是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作乱,明王朝几次派兵围剿,均无济于事。后来皇上听说湖广土兵作战勇敢,就下旨调永保(永顺、保靖二县)土兵数千人前去征剿,并限期赶到江苏松江。但时值年关,按路程计算,等不到过年就得动身前往,可按民间习俗,麻雀都有个三十夜,土兵将士的妻室儿女都想留自己的亲人过了年再走。正为难之时,寨上一位长老向土司王提出提前一天过年的建议,土…  相似文献   

9.
满族婚姻习俗源流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是居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她的主体本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肃慎,战国、秦、汉的挹娄,魏、晋的勿吉,隋、唐的靺鞨,辽、金、元、明的女真,清太宗皇太极时始改称满洲。人类对自身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形式便是婚姻。婚姻是构成家庭、形成社会的基础。不同民族的婚姻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贯制习俗,这些不同的习俗,既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各民族不同的民族特性的体现。因此,对一个民族婚俗的研究,是认识它的社会形态、民族特点、民族融合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对满族婚姻习俗源流进行粗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黑龙江地区过年的习俗正经历着一个现代化渐进的过程,尤其是近10年来,过年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通过对这些变化的细致描述和深入分析,不难看出春节文化变迁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的现代性力量和传统因素之间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田晶 《民族论坛》2006,(6):14-15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习俗。例如,汉族有服丧的习俗,匈奴有“兄死妻嫂”的习俗等。这些习俗有着深刻的传承性、集体性,对本民族有着极大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如对它们采取任何形式的歧视,都会伤害到这些民族的感情,引起不满和纷争,进而影响国家的稳定。因此,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从维护国家的稳定出发,都建立了一些很有特色也很有效果的因俗而治的制度。如元朝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土司制度;明朝则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元朝创立的“土司制度”,在平定、收降少数民…  相似文献   

12.
摩梭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基本单元,聚居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以四川和云南为主,摩梭族人口较少,至今不到10万人.摩梭族发展历史悠久,因其特殊的服饰风格、礼仪、母系家庭制、走婚制等民族文化被外界所熟知,尤其是摩梭族特殊的"婚恋"习俗中,民族舞蹈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要解析西南少数民族"婚恋"舞蹈现象,需要从最具代表性的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研究入手.本文将以探究摩梭人的"婚恋"习俗文化渊源、与舞蹈的联系、"婚恋"舞蹈中所表现的艺术风格以及摸索"婚恋"习俗舞蹈的文化价值等四个方面为重点,解析独特的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  相似文献   

13.
在中越边境地区生活着的壮、岱、侬民族是同源民族,文化上虽有差异,但大体相同。同源文化下产生了一些寓意美好、象征吉祥的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当地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反映了人们热爱生活、团结劳作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体现了生存与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黔东南土家族长期与苗、侗、汉等民族杂居在一起,其丧葬习俗不断与这些民族互相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既有本民族特色又带有明显的融合性的风俗习惯。黔东南土家族古代有石板葬、崖洞二次葬、悬棺葬等丧葬习俗。迄今,土家族地区还残存着这些古老丧葬的遗迹。  相似文献   

15.
王永 《民族论坛》2007,(5):20-23
<正>深藏在四川石棉县深山中的尔苏藏族部落每年农历八月丰收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新年——“还山鸡节”。他们是中国56个民族及其支系中,迄今为止被发现的唯一一个在秋天过年的族群。尔苏人的新年会持续三天三夜的狂欢,其祭祀仪式和过年习俗更是神秘异常,依旧保留着远古时期农耕文化的鲜明特点。这个神秘的族群从哪里来,经过了怎样的历史演变,如今仍然是个谜。  相似文献   

16.
蒙古拜火的习俗起于何时,至今没有明确的推断.最早系统研究蒙古萨满教的布利雅特学者班扎罗夫认为,拜火习俗是由波斯传入蒙古的.但是对自然现象世界万物的有灵论崇拜,在各个民族原始社会时期均为常见,很难说那一民族的有灵论崇拜是受了别的民族影响而产生.拜火习俗,在蒙古古已有之.这一点为众多的古老祭火颂词及其流传于世的抄本所证实.拜火也是蒙古萨满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拜火习俗经过蒙古帝国前后的萨满教兴衰,蒙元时期红帽派喇嘛教的盛行,明清时期黄帽派喇嘛教的泛滥,原封不动地流传下来,直到今天仍在一定范围内流传着.拜火是蒙古民族古老的风俗习惯之一,通过对拜火习俗的研究,可以窥见民族历史生活的一个侧面,对于研究民族心理素质特点、信仰风俗等是很有  相似文献   

17.
满族的狩猎习俗是该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习俗,"楉矢石砮"便是这种习俗和文化的真实反映,后来的"以弧矢定天下"及以"清语骑射"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无不与满族的狩猎习俗密切相关.可以说,满族的狩猎习俗是他们最为重要、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的风俗;从历史或民俗的角度来考察,会发现这种习俗的产生与形成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长白山地区特殊的条件环境促成了满族狩猎习俗的形成,也因此形成了满族对长白山的依附关系和对它的崇敬或热爱.  相似文献   

18.
丧葬是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研究各个民族的丧葬习俗,无论对民族学研究,还是对促进丧葬改革、移风易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少数民族的丧葬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普遍的是土葬,次为火葬,也有天葬、野葬、树葬、水葬、塔葬等。这些众多的葬式,其形成除与各个民族的经济生活、地理条件、民族关系等有关外,又都与  相似文献   

19.
参木拉 《西藏研究》2004,(1):102-105
生育习俗作为人生第一大礼,在人生诸多仪礼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从生育习俗所含的内容看,实际上包括了孕育期和诞生的所有习俗.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习俗.本文对白朗县"甲村"的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生育习俗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0.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别具一格的文化传统和一定的地理气候条件,因而服饰习俗也就各具特色.深入地探讨各民族的服饰习俗是民俗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回族服饰习俗的研究是人们涉足甚少的领域.本文试图对回族服饰习俗的形成、演变及其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有不当之处,望读者指正. 一回族服饰,从古到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