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正面临着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通俗文学能否入史 ,另一个问题是对拟入史的通俗文学作品应采取一种怎样的批评标准。显然 ,这两个问题是否能妥当解决 ,不仅仅关系到通俗文学价值本身的认识 ,还关乎治史者的史学观的逐渐完善 ,关乎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理性客观。正是在这样的意义层面上 ,汤哲声先生的这部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研究专著《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重庆出版社 1999年 1月版 )也就具有了特有的时代意义与学术价值。这几年新出版的几部现代文学史著作已经将部分通俗小说作家及其作品收入 ,这是对文学史的…  相似文献   

2.
韩云波 《江汉论坛》2002,20(10):82-86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20世纪初至20年代,以社会和道德改良为重要主题;20至30年代,以武侠和言情分别表现了彼岸和此岸世界的浪漫情怀;30至40年代,大后方通俗小说汇入抗战文学主流,沦陷区则以“逃往自由”的心灵隐痛表现了对社会人性的关切。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在与新文学的双向互动中,为“一个伟大写作传统”的出现作了充分铺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一翼。  相似文献   

3.
论通俗小说及其主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俗小说的生产和消费虽异常活跃,但理论研究却相当沉寂,其原因主要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功利性文学现对通俗小说的偏见所致。近年来,一些学者对通俗小说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通俗小说的概念仍无固定的含义。如果动态地考察通俗小说的古今流变,则判断通俗小说的标准原本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代以文体标准分辨雅俗,“五四”时期以思想艺术标准分辨雅俗,但实际上高雅小说与通俗小说既相互对峙竞争,又相互影响渗透,其界限至今已不太分明。尽管如此,从通俗小说的实际存在和具体流变中,仍可概括出它的三个主要特征:大众化品格、世俗化表达、娱乐性功能。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繁荣与发展,得益于在文化市场环境下形成的由报刊、书店、出版社等"公共空间"构成的"文学场域".依靠文化市场机制运行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是现代性语境中的写作.  相似文献   

5.
论明代后期通俗小说刊刻之重说教特点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典通俗小说研究中,学界多注重小说本体的研究和小说作者、版本的考证,而极少从文学文献学的角度考察通俗小说的刊刻特点。古典通俗小说刊刻中的一些特点,正是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探讨明代后期通俗小说刊刻重说教的特点及其成因。以小说来说理...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中的另一条系列2 0世纪中国小说的发展有明显的两条系列 ,一条是人们所熟悉的新小说系列 ,一条是客观存在的不受重视的通俗小说系列。现代通俗小说是从晚清小说革命开始的。晚清“小说界革命”是凭借政治改革的旋风掀动起来的 ,改革者看中的是小说的宣传的功能和启蒙的作用。他们对现实社会特别关心 ,社会小说也就成了此时小说的创作主流。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全面兴起是在民国初年。 1 91 2年徐枕亚的《玉梨魂》和吴双热的《孽冤镜》在《民权报》上隔日连载 ,轰动一时 ,引起了天下有情人“同声一悲”。在它们的影响下 ,一百多…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特别是通俗小说研究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而前人对通俗小说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很不深入,因而容易引起大家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中国古典小说中不少优秀作品始终作为一种“活”的文学受到人们的喜爱,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现实迫切需要现代学人对这些作品给以科学阐释和对广大读者进行理论指导,以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四十年来,广大研究工作者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  相似文献   

8.
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现代通俗小说与现代严肃小说一直处于对峙状态,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二者则处于融合衍生状态。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的对峙与互融,是20世纪中国小说发展的内在动因。现代通俗小说和现代严肃小说的互融表现在三个方面:现代通俗小说的雅化;现代严肃小说的俗化;张爱玲等人雅俗共赏的小说新类型。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把通俗小说基本上等同于白话小说 ;一是视通俗小说囊括全部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这就带来了概念和研究上的混乱。考察白话小说的文人化和文言小说的通俗化轨迹则发现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既不等同于白话小说 ,也非涵盖所有古代小说。判定小说的雅俗分野应考虑到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品的传播范围、读者的文化审美水平等综合因素。通俗小说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以娱人为目的 ,审美上追求世俗化 ,传播方式的商业化  相似文献   

10.
彭静 《理论界》2010,(10):141-142
张恨水小说对都市民俗的描写,汇入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当中,共同为展现风土人情作出了特殊贡献,他把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民俗事象与小说故事情节的敷衍、环境氛围的营造及典型人物性格的刻划,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1.
温庆新 《江淮论坛》2023,(3):176-182
孙楷第在查验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通俗小说各版本的基础上,将采用科学方法以图书的功能属性与学科划分为主要特征的“图书分类”引入“文学史”中,尝试建构目录学视阈下通俗小说符合历史特质或现代需求的价值性。通过1932年、1958年、1982年三版“通俗小说书目”的编纂,孙楷第以通俗小说各版本的文献关系来梳理相关小说的成书“演化”,有效揭示了通俗小说源流的动态史迹。这种建构通俗小说专科目录学的实践,是孙楷第以小说研究为媒介,寻求传统学术体系在现代社会情境的适用性与创新性。此举不仅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通俗小说书目提要的新观照视角,而且在古今贯通的评价原则中构建了通俗小说的目录学知识,亦形成以版本目录学为中心的体系化评价思路,详细展现了通俗小说知识的多层性,具有重要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电影史上 ,大量移植改编文学作品来拍电影有两个相对集中的时期。一个是 2 0年代 ,当时中国影坛上盛行的侦探片、言情片和武侠片 ,大都取材于当时大都市流行的通俗小说。另一个是八九十年代 ,这一次文学改编成电影最显著的特点是从通俗小说转向了纯文学小说 ,注重表达的是民族整体经验。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导演 ,相对集中地从中国最优秀的一批文学作品中去寻求创作的灵感和题材 ,这种“强强联合”的做法成了一时的趋势。它在短时间里造成了对世界影坛的极大冲击。文学的传统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 ,在形式的转换 ,以及意境营造、情景交融、声画对位 ,及至各种文学的表现技巧 ,都曾经被有创造性的电影编剧和电影导演所利用 ,变成中国电影的一个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类:一类是二十五史《艺文志》著录的小说,通称史志子部小说;一类是不为史志著录而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小说,也称白话小说.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文献整理与研究主要采用西方现代小说观念,离白话通俗小说较近,而离史志子部小说较远,故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前者而相对忽视后者,许多有价值的文化资源未能合理开发利用.在中国文化本位意识和学术本土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我们需要认真反思西方现代小说观念对中国史志子部小说的歧视、误读和曲解,发掘史志子部小说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以推进中国现代文化的本土化进程.因此,当前中国古代小说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应该回归中华文化本位,将重点放在史志子部小说方面,以弥补一个世纪以来所形成的两类小说文献整理与研究失衡的缺憾.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四十年代,曾像彗星一样出现在文坛的上空,她那闪烁的光华曾使不少人感叹不已。到美国后,她的作品在海外仍很受欢迎。在我们内地,若把她的小说放在政治法庭上则见仁见智,歧异很大;若放在审美法庭上,她艺术上的成就却得到了普遍的承认。近几年来,有好几家出版社重印她的作品,颇受不同层次的读者的喜爱,就是她作品艺术生命力没有衰退的佐证。过去,文艺批评界很少从审美的角度对她的创作进行研究。其实,张爱玲小说的成就,主要是在艺术方面。因它的确特色鲜明,别具一格。她写的是通俗小说,不是形式凝固,内容陈旧的那种通俗小说。她以通俗小说形式为基石,铸入新的表现技巧,并把西方现代小说的心理刻画,和我国传统文学的意象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她的作品就是这几方面巧妙结合的宁馨儿。如果说她写的是通俗小说,那是一种具有新的特质的通俗小说了。  相似文献   

15.
蔡长青 《江淮论坛》2013,(2):171-175
中国现代作家的评价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先后有三种主导因素对现代作家的评价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分别是文化权威、政治权威和市场权威。由于主导因素的变迁,中国现代作家的评价机制也随之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关于评价机制的主导因素及其演变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国现代作家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定位。  相似文献   

16.
张蕾 《社会科学》2012,(4):185-192
对现代通俗小说"存真"或"补史"价值的论述,涉及到的是小说和现实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用"现实主义"的理论话语来表述并不合适,其中牵涉到从社会历史到小说,从小说到社会历史的互动互生关联。作为社会历史构成基础的日常生活或者衣食住行也是现代通俗小说的常规叙事内容。无论是引领时尚的衣饰变迁,还是西餐中国化的饮食爱好;无论是石库门亭子间的生活情态,还是汽车火车的旖旎风光,这些既使现代生活呈现出万千气象,也促成了通俗小说对社会现实的生动考量。  相似文献   

17.
明清通俗小说的发展、繁荣与京杭大运河有着至为重要的关系。明清通俗小说的创作主体主要是运河沿岸的文人与民间说唱艺人,运河岸边的文人投身小说创作是促成明清通俗小说走向文体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运河沿岸城市与市镇中商业生活等方面的关注促进了小说题材的拓展。运河岸边城市与市镇是明清通俗小说中故事发生或延展的首选之地;在明清通俗小说中,凡写到运河沿岸的城市,经常以介绍其实有名胜及人们熟知的典故作为叙述故事的开始,并经常有意识地去描写其最富盛名、最具代表性的名胜、景象及风俗。运河沿岸城市印刷业的发达和民间书坊的遍布对明清通俗小说的繁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著名明清通俗小说的出版,和民间书坊的主动参与和推介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纪德君 《学术研究》2007,(7):132-136
中国古代的通俗小说主要是通过民间说书等艺术形式扩大其在民间的广泛影响的。民间艺人不仅多以通俗小说作为取材或演说的对象,而且对之进行了多方面的艺术加工,这才使通俗小说更加通俗易懂,更为民众所喜闻乐道。  相似文献   

19.
郝奇 《理论界》2010,(2):134-138
从清末到民初的几十年,中国通俗小说挣脱了上千年传统束缚,在"小说界革命"、翻译小说和新文学运动的合力作用下,发生了叙述技巧、语言、思想内容、类型的重大变化,最终完成了自身的转型,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奠定了现代通俗小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夏志清作为西方学者在探讨中国现代小说的流变和传承时,其预设的文史观、价值尺度以及对中国现代小说作品的具体评价无不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本文就其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对此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