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科联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大庆市社科联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构建大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新格局,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强化不忘初心政治把关意识、领导带头率先垂范意识、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意识,构建思想作风建设工作新格局;要强化社团管理,加强社团组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建设,构建社团管理建设工作新格局;要深化社科理论研究,依托社团组织载体、市校融合载体、大庆精神研究基地载体,构建社科理论研究工作新格局;要广泛开展社科知识普及活动,打造"大庆讲坛"品牌、全民阅读活动品牌、优秀科普读物品牌,构建社科知识普及工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四川社科界》2004,(10):28-29
9月24日至30日,成都市社科联应学会的要求,按照2004年社科联工作要点安排,为拓展视野,学习借鉴外省市社科、社团开展工作的先进经验,开创我市社科联、社团工作新局面,学习交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由市社科  相似文献   

3.
《四川社科界》2009,(4):21-23
社科类社团是社科联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要繁荣发展社会科学事业必须加强组织建设。2004年中央3号文件和四川省委13号文件下发后.四川省社科联党组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切实加强了社科联的组织建设。这主要包括社科学会的建设、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建设和基层社科联的建设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加深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三次讲话精神,努力推动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2003年8月27日重庆市社科联、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社会主义学院联合召开"繁荣发展重庆社会科学理论研讨会"。来自重庆市部分大专院校、党校、科研院所、市级社科类社团、市级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重庆市社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赖邦凡主持会议。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勇出席了会议,并作了总结发言。  相似文献   

5.
发轫于“六五”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以下简称社科规划 )工作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在推动社会科学研究、发挥社科理论的社会功能、繁荣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受到党和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关注。研究和认识社科规划工作的特性 ,探索、掌握其发展规律 ,不仅对社科规划工作本身的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而且对整个社科事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为此 ,本文试作论述 ,以为引玉。一社科规划工作是党和国家对社会科学进行规划、引导的重要手段 ,其中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是党和…  相似文献   

6.
<正> 社会科学文献是指记载有关社会科学知识、信息的一切物质载体。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社科文献数量庞大,内容广泛,品种繁多,载体多样,发展速度快。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也给社科文献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社科文献有多方面的需求,如果仅靠国家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来满足各地、各类型用户的需求,是不现实的。一个省(区)经济文化科研事业的发展对社科文献的需求,主要应依靠本省社会科学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来解决。所以如何认识社科文献的特点和作用,搞好省级社科文献资源建设,使其产生更大的效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社科文献的特点 社会科学文献内容记载着人们研究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成果,它的特点和作用与社会科学在人类社会中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并由其决定和制约。所以,不能脱离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去孤立地研究社科文献的特点和作用。 1 、社科文献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智力资源,其价值具有潜在性。社会科学是整个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西部大开发为切入点 ,阐述社会科学在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作者以重庆社科院为例 ,说明在西部大开发中 ,社科研究是大有作为的 ,但也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为迎接挑战 ,社科工作者首先应当找准自己的定位 ,立足于自身的新发展 ,同时 ,全社会应当进一步重视社会科学事业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学术期是刊载、交流、传播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媒介,如何办好社科期刊,充分发挥社科期刊的社会功能,对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提高期刊编辑的综合素质,是提高社科期刊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一、繁荣和发展重庆社会科学是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紧迫需要 江泽民同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三次对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重要论断,同时发表了"四个同样重要"的重要论述,这无疑为包括重庆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各领域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空间。重庆社会科学界也应该抓住和珍视这个历史机遇,深切领会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所蕴涵的深刻意义。结合重庆的实际,我认为,繁荣和发展重庆社会科学是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紧迫需要。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过程中,文化现象纷繁复杂。全面、理性洞察文化事件的发展轨迹及其走向,描绘文化热点的全息图像是社科刊物的重要职责。《重庆社会科学》作为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寻踪”栏目正是坚实履行这种职责的生动写照,每期一个主题,全面回放文化领域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新颁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首次把微型企业划分为一种独立的企业类型。重庆率先提出了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这是基于微型企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重庆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所决定的。应构建全方位的微型企业服务体系,建立微型企业孵化基地,打造微型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简化微型企业申办流程和纳税管理制度,重点扶持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微型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去年8月在北戴河和今年4月在人民大学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是新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纲领,两次讲话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巨大作用,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极端重要,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和重大任务。我们应该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机制:一是要完善社科事业发展的组织管理机制,二是要建立社科事业发展的市场交换机制,三是要建立促进社科事业发展的学者激励机制。社科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关注改革实践,研究重大问题;弘扬优秀传统,借鉴外来文明;严谨治学,端正学风;坚持正确方向,贯彻“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学术思想与政治的关系密切相联。社会科学范式既具有与自然科学范式的相似性 ,也有其不同的特征。中国现代社会科学主要经历了进化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两种范式。由于历史的曲折发展 ,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面临着范式转换的必要。僵化教条的历史唯物论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桎梏。中国社会科学范式转换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创造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历史唯物论范式。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范式转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对于作为生产力发展动力的科学的理解 ,不能只限于自然科学 ,也应重视社会科学对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功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决定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必然形成二者的优势互补 ,加速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社会科学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科学通过科学管理建立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 ,推动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具有决定经济发展、调控政治发展、主导文化发展和推动人的现代化的重大作用,现代化所 以没有首先在在中国产生和实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社会科学的停滞落后和失误。因此要加速当代中国现代 化进程,必须大力推动社会科学发展,实施以社会科学率先现代化来带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如车之两轮,不可残缺;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要真正重视和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是当今人类安排其社会和生活的主要知识体系。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对国家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建设全面恢复,并快速发展,成为引导和推动国家建设的重要知识力量。中国的崛起的背后必须有强大社会科学支撑,因而,发展社会科学是中国国家建设的战略需求。在新时期,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应该回到学科的内核,即学术的建设与发展,其着力点有四:一是人才的培养;二是理论的建构;三是方法的提升;四是资料的储备。  相似文献   

18.
繁荣和发展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抓好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身建设。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风建设、管理建设等是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重点和主体,必须从云南实际出发,遵循规律,适应需要,采取正确的思路和原则,切实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19.
"健康城市"是人类面向21世纪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对于现代城市的发展有着标志性的导向作用.世界范围内健康城市的发展正日益关注弱势群体,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生活方式革新,大力开展社区行动,建立全球工作网络.这些对于我们构建"健康重庆"有着重要的启示,也要求我们组建综合协调机构,不断更新健康重庆的内涵,面向市民健康做好城市规划,改革市政管理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将重庆打造成为一座健康之城和活力之都.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全国理工院校主办的人文社科学报已达100多家,在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序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理工院校的人文社科学报由于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其办刊愿景值得深入研究。为了提高理工院校人文社科学报的核心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一条适合于该类学报生存和发展的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