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经济是全世界范围的生产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关系的体系。其表现为一方面是少数几个“文明强国”的经济体,另一方面是外国的半农业或农业体制的不发达国家。这种国际分工是由各国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世界经济是资本国际化过程的产物。它包括三方面内容:农业国成为工业国的销售市场、原料供应市场和投资范围。金融资本的产生使世界经济三方面都有新的特点。金融资本条件下的世界经济就是帝国主义。它是资本民族化过程的产物。资本民族化和资本国际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作者认为,布哈林的这些论述,有巨大功绩,也有不足之处,不足是由于没有分析垄断企业为何要攫取垄断利润,以及垄断利润不能由垄断企业本身生产出来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王永义 《探求》2004,(1):15-18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概念是他对历史唯物主义所作的突出的哲学贡献,他在马克思之后第一次强调了历史中的主体——人的因素对历史发展的意义,使马克思主义摆脱了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模式,回到了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传统。阶级意识这一概念的不足之处在于,卢卡奇没有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高度来统一阶级意识和阶级行动,没有真正说清阶级意识与客观必然性的关系,因此给人留下了过于强调历史中的主观因素、将理论与实践直接等同的印象,客观上被反马克思主义的唯心主义者所利用。  相似文献   

3.
布哈林在青年时代是一个旗帜鲜明的反国家主义的左翼共产党人,他惊愕地看到帝国主义国家的独断专横。因此,在革命之后,他就想将相对独立的工人士兵苏维埃建设为社会主义民主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诸暨县檀溪公社菩提大队工作组,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干部、党员和部分群众对学习主席著作尝到了甜头;对于怎样带着问题学,也有了初步体会。现将学习的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维贝尔著作中的主要问题是理性问题。从这一点出发,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维贝尔对欧洲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命运,“使世界摆脱魔力”的过程以及被他作为现实、文化和人的基本事实加以考察的过程发生兴趣。维贝尔在考察人类行动的理性时,提出了为什么理性成了现代生活的最主要形式的问题。这个问题与理性上的“文化意义”问题有关,因为根据维贝尔的方法论,社会科学不能局限于解释现象的事实结果,而应该说明它们的文化意义。维贝尔不同于现代的社会学家,他是以一般历史观点来考察价值多元论的。按照维贝尔的看法,人不只是、也不主要是借助社会结构来创造自己的现实性,而  相似文献   

6.
布哈林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贡献金可溪在1929年出版的苏联百科全书中,布哈林被称为“联共的领袖和理论家之一,联共中央和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但在1938年2月,布哈林被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以背叛祖国,破坏行为,暗中捣乱,谋杀谢·米·基洛...  相似文献   

7.
1980年6月27—29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了布哈林国际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英、美、法、意、奥、加拿大等国著名的研究苏联和布哈林问题的专家,波、匈、捷、罗、南斯拉夫和中国也有代表参加,共约五十多人。讨论会分五个专题进行。一、布哈林和“社会主义建设”;二、布哈林和革命中的国际关系问题;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布哈林;四、在斯大林主义最后确立情况下对布哈林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过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新的哲学概括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哲学思想。阅读《邓小平文选》(1975—1982)(以下简称《文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以下简称《增订本》)两本书,使我们感到其中充满着深刻的哲理,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闪耀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哲学手稿》(《巴黎手稿》)的发表,为重新解释马克思提供了原始依据和确切的材料。这种解释认为,马克思是一位关心人类异化问题、特别是工人阶级异化问题的思想家。虽然,最初只是一些突击青年马克思的作用的人持有这种新观点,但是那种认为青年马克思和撰写成熟经济学专著的马克思之间存有分歧的观点是不应长期继续下去的。尽管大家都知道,“异化”一词在马克思1845年之后的著作中极少出现,但是许多人认为,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对内搞活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我国的旅游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旅游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对其客观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其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作出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对国外旅游经济的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借鉴。为此,本文拟对旅游经济中几个理论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一、关于“旅游收入的增殖”问题“旅游收入增殖论”(亦称“旅游花费的增殖效果”,“旅游收益增殖”),在国外的  相似文献   

11.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这种生产关系是指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在内的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消费作为这个总过程的一个环节,显然是属于经济学研究范围内的一个课题。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的消费与个人的消费两种。生产的消费是指通过人的劳动把各种原料材料转形为某种新的产品,这种消费实际上就是生产本身。本文谈的消费,是指狭义的个人消费,即为保证人的生活和享受所必需的各种消费资料的消费。政治经济学不能孤立地研究消费本身,而是联系着生产、交换和分配来研究消费问题的。 就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谈判,特别是对经济贸易谈判的社会现象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目前对谈判的策略、方式、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视,而对谈判理论上的探讨和研究却有所忽略。笔者认为,对谈判的研究,仅仅重视对上述谈判实践问题的研究是不够的。随着谈判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广泛和重要,就需要把经济贸易谈判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因此,本文拟就谈判的含义、基本特征和经济贸易谈判的特殊性问题作些探讨。一、谈判的含义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3.
宏观运行理论是研究国民收入、产值、投资、就业、消费水平等总量经济指标的决定、变动及相互关系的理论。我国宏观经济学在吸取西方宏观运行理论时,对分析宏观运行必不可少的货币经济方法缺乏足够的重视。本文认为:我们要揭示宏观经济运行概况或模式机制,健全我国宏观经济理论,就必须抛弃传统的“二分法”,了解和应用货币经济分析法。  相似文献   

14.
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的最高目的及其效益、论证现代管理与计划方法,要求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加重视使用价值范畴。马克思曾说过,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门特殊学科——商品学的研究对象。由于对这种说法抱有狭隘和片面的理解,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便产生了某种偏见,就是认为使用价值不  相似文献   

15.
土地资源越来越被人们注意和重视,如何利用土地资源,这除了权属上和政策上的管理外,更重要的是经济问题和生态问题,本文就这两个方面略述浅见。 (一) 土地资源是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它本身具有肥力,土地肥力既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又是土地的经济属性,只要利用得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资源可以永续利用。 土地资源又是一种综合的资源,因为土地资源的性质特点并不单纯取决于地球陆地表层  相似文献   

16.
在霍尔的著作中,城市空间扮演了政治想象及其实践舞台的双重角色。城市是一种自由与隔离相互交织的矛盾领域,重构了人们考察种族、权利和身份等问题的思维方式。都市生活感是将身份进行理论确认的经验认识转化为一种理解权利语言和社区语言之不可通约性的基本特征,而这便是对21世纪的全球化大都市中的种族政治学的一种理解。  相似文献   

17.
由于痛感帝国主义的侵略、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国民性的愚弱,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我们的第一要著”,是要改变人们的精神。他便于一九○六年决定放弃学医,从事文艺活动。但是,就在此时,鲁迅又写了好几篇有关自然科学的论文。对这种仿佛变化无常的做法,可从鲁迅《科学史教篇》结尾处的一段论述找到解释。在这篇论文里,鲁迅从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出发,探讨了科学、实业、宗教、文艺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最后深刻地总结说:为了人类的文明得到全面的发展,既需要  相似文献   

18.
交往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诚如许多论者所言,交往理论是当代中西方哲学视域中的焦点。实践哲学的交往研究、主体间性理论、关系本体论、对话理论、他者问题等构成了其直接的理论形态。当代语言哲学、哲学解释学的理解问题、公共哲学中的公共性理论、社会学中的冲突论和符号互动论也是其间接的表现形式。就西方而言,其缘起,在理论层面上生发于传统哲学的危机即思辨哲学、意识哲学的内在缺憾;在生存实践层面发轫于对西方文明与生存危机的超越与反思。而我国交往理论的哲学旨趣,一方面在于试图向马克思唯物史观本质内容的回归,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实践范…  相似文献   

19.
经济合作中的风险分摊问题凌宁本文把股东与经理的合作关系作为广泛存在的各种合作关系的一个特例加以研究。股东与经理的合作问题本质上反映的是广泛存在于各种合作关系中的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是经理努力状况的不完全“透明性”...  相似文献   

20.
关于信息经济的保护问题一般分为两大类:涉及个人的保护问题和涉及国家的保护问题。在两种情况下,一个理性观点表明,信息保护需要在对经济利益的考虑和自由交流信息的原则之间进行权衡。当信息保护是为了防止滥用或误用与个人权利相关的信息时,权衡保护利弊的依据往往比较明确。但是,当涉及国家利益时,则必须加倍小心地进行权衡。至少要权衡得公允,故可能延缓了保护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