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最近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刑法修正案草案,建议对13项非暴力性经济犯罪取消死刑。牟新生委员更是提出,贪污贿赂罪的惩治以不适用死刑为好,政治上彻底剥夺其权力,使其不能运用权力作恶,再加上经济上处罚,足矣。此话一经公开,民声鼎沸。  相似文献   

2.
法律     
《领导文萃》2010,(20):8-9
<正>中国探索削减死刑引发争议中国刑法研究权威高铭暄对媒体表示,中国政府考虑分阶段废除死刑。首先将在非暴力犯罪、经济犯罪领域实施,最后推广至牵涉人命的犯罪。  相似文献   

3.
司玉洁 《经营管理者》2011,(10):185+182
死刑,作为剥夺罪犯生命的最严厉的刑种,曾在人类刑罚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经历了由兴盛到衰亡的一个发展过程。我国对于死刑的态度既要考虑到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同时,又要考虑本国的国情。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确立、完善过程中,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严格限制死刑,防止死刑泛滥而逾越其合理存在的"度"应成为目前我国死刑立法、司法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人权意识的增强,生命价值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死刑制度的存在使得二者不可调和的冲突着。本文从我国历史文化和现阶段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以公民生命权的充分保障为视解,对死刑制度进行改革是最稳妥和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死刑是剥夺人生命的刑罚方法,也是人类历史上较为古老的刑罚方式之一。我国的死刑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至今仍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当前,我国一直贯彻“少杀、甚杀、防止错杀”的刑事政策,就是为了实现《宪法》所规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明确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内涵,探寻死刑复核程序的发展历程,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  相似文献   

6.
死刑是历久弥新的法学界的古老话题,关于此问题的见解很多。死刑的产生和存在有其法理学根基,死刑存在的社会文化心理就是世俗社会中存在的报应主义的主观预设,同时死刑在促进司法正义方面有着巨大的正面效用。死刑在刑罚体系中的没落并不能说明其合理性已经荡然无存。死刑作为刑罚的一种带有不可避免的惩罚性和严厉性,其自身缺陷有赖于司法程序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死刑成为法律上一项刑罚制度,是指对罪犯依照法律的规定剥夺生命的刑罚制度。死刑作为刑罚的重要手段,因其严苛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旨在从死刑与人权关系,死刑的历史发展角度出发。揭示我国死刑制度的内容.以多判死刑为代价来维持社会秩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为顺应民意而广用死刑是不理智之举.死刑应被严格限制一定范围内,尤其是在司法过程中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胡云 《经营管理者》2011,(2X):313-313
死刑自古以来为维持社会秩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代以来人权的发展促使大部分国家对废除死刑达成了共识,中国也已经逐步具备了废除死刑的社会环境,废除死刑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传销、非法发行股票、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活动亦如影随形,日益猖獗,不仅严重侵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严重危害国际经济安全与社会秩序,其已成为我国社会、立法和司法部门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有效遏制涉众型经济犯罪,确保经济和社会稳定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产生原因进行多因素分析,从而有利于我们发现、认识、揭露、制止和防御此类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自从1764年,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首次提出废除死刑和严格限制死刑的主张以来,关于死刑存废问题经历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争论。面对世界废除死刑愈演愈烈的国际趋势,中国的死刑选择应当何去何从?本文建立在尊重社会价值取向与道义论的基础之上,分析中国死刑存在的原因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荣海 《经营管理者》2013,(16):239-239
死刑存废之争由来已久,从贝卡利亚开始,围绕着死刑的存废争论就一直持续着。死刑是在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阶段之后,人类之间的同态复仇退出历史舞台,惩罚犯罪者的权力收归国有,死刑也伴随而为国家行使。死刑的存在对社会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对有些类型的犯罪来说,死刑是一种过于残忍的处罚方式。就我国当前来说,死刑的适用还是过于宽泛,因此,本文将围绕着缩小死刑的适用范围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经济犯罪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为了谋取非法利益,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破坏社会经济秩序,达到应受刑法惩罚程度的行为。经济犯罪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一是侵犯财产罪。在我国,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也日趋猖獗,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一些如:知识产权犯罪、计算机犯罪等智能型犯罪新型的经济犯罪。究其成因主要有:社会客观原因,经济体制原因,犯罪者个性原因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道主义观念的渗透和普及,废除死刑已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观念。国际社会普遍呼吁要对死刑犯给子必要的人文主义关怀,充分保障死刑犯临终前所应享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死刑的人道化、以尽量减少死刑犯临刑痛苦的方式执行死刑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刑罚观念。  相似文献   

14.
刑法学上关于被害人过错的研究较多,针对类型化的犯罪案件比如经济犯罪中的被害人过错却研究较少,经济犯罪随着社会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犯罪涉及金额大,影响范围广,将经济犯罪被害人过错纳入刑罚裁量考虑的范畴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刑罚目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死刑作为现代刑罚体系中最古老的刑罚方法,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称为生命刑,又称极刑,自古以来一直是刑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存废一直是世界范围内争论激烈的问题。当历史的车轮将人类带入21世纪的同时,也把“尊重人权、文明法治”的课程摆在了人们面前,要求人类更理性、更文明的看待和解决死刑在当今法治建设中的定位和去向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全面收回死刑核准权,对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与重塑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检察机关介入死刑复核程序,发挥其作用对理论和司法实践都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检察机关应通过出席死刑复核法庭、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或者合议庭关于死刑案件的讨论等多种形式主动参与死刑复核程序,积极行使职权。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犯罪案件增长速度非常迅猛,为便于侦查人员在案件侦查过程中进行查账、查物,同时提高其侦查取证的能力,全面、及时地收集证据,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我们有必要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经济犯罪案件中的一些查账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死刑案件适用民事赔偿的必要性可从现实价值、实践操作层面和诉讼经济角度考量;其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与我国当前死刑政策目的相一致、与我国目前司法环境现状相适应、与我国死刑量刑体系相适应;对民事赔偿在死刑案件中适用的前瞻性构想有:完善死刑案件附带民事调解制度;建立被害人民事赔偿先行起诉权制度,明确死刑案件民事赔偿的具体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19.
在他昔日的兄弟们对他进行审判时,波尔布特说不要判他死刑,他的生命可能还有些另外的价值,他所指的价值是什么,至今是个谜。  相似文献   

20.
于各国立法中,生命权都毫无疑问地被视为公民最重要的宪法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核心与基础,死刑是对生命权的剥夺,因而引发了学术界对死刑合理性的激烈探讨与质疑。随着国际人权运动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生命权的重视和保护程度越来越高,逐步减少死刑甚至完全废除死刑成为大多数国家的立法选择。于我国而言,死刑制度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原因,立即废除死刑未免过于仓促。对此我国应当结合具体国情,在保留死刑的基础上逐渐与国际接轨,在立法、司法等方面做出努力,对死刑制度进行限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