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豪 《决策探索》2011,(22):54-55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同样也是一个能源开采大国。我国的能源结构长期过度依赖煤炭,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高达72%。  相似文献   

2.
陈放 《决策咨询通讯》2006,17(5):43-43,45
<正>随着世界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剧增,能源安全正在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当今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能源消耗大国的中国正面临日趋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寻求发展可再生能源来解决目前和未来的能源问题已成为国际上倍受关注的热点领域,不少国家正在或已制定有关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战略。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电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将其确定为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已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应当  相似文献   

3.
当前,能源计量在我国节能工作开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能源计量是企业提高用能效率、强化能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贯彻执行国家节能政策、法规,优化能源结构,科学合理用能,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对于国家而言,能源计量是国家依法实施节能监督管理的有效措施,也是评价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的可靠依据。本文对能源计量如何在提高企业用能效率中发挥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陈放 《决策咨询通讯》2006,17(1):6-6,13
随着世界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剧增,能源安全正在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当今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能源消耗大国的中国正面临日趋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寻求发展可再生能源来解决目前和未来的能源问题已成为国际上倍受关注的热点领域,不少国家正在或已制定有关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战略。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电能、风能、生物质能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作为一个生产和能源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学术关注的焦点。笔者在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然后,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具体测度了两者的数学关系式;最后,得出了不同的能源种类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值,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离不开能源的巨大消耗,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对能源的消耗量也变得越来越大,能源问题已经变成中国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既要保证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又要减轻由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压力,提高能源效率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能源效率为中心,通过对能源经济效率指标、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和能源生态环境效率指标进行研究,把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很好的结合,并针对能源效率的现状,提出提高我国能源效率的一些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结合了对能源效率指标的分析,建立了发电厂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并构建了发电厂能源效率的系统图。希望通过本文对能源效率评价指标的分析,为中国的能源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实证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义 《经营管理者》2016,(5):182-183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做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为能源规划及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对于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影响能源消费的因素角度出发,通过实证分析,筛选出对能源消费较为重要的几个核心因素,并建立能源消费模型,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解释,同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企业是能源消耗的大户,解决这一问题,除了研究开发新能源,增加能源的利用之外,加强企业的能源消耗定额考核管理工作,实现节能管理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本文从我国企业能源的利用与管理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的能源形势,针对能源利用率低,造成能源浪费较为严重的弊端,阐述了能源消耗定额管理的重要意义、能源管理的目的和内容;达到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该企业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推动了世界各国家和区域在经济等方面逐渐走向融合。近年来,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涉及多个领域,特别是能源领域,我国作为能源大国,加强对我国能源在两次金融危机之后贸易进行分析和比较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对两次金融危机之后对能源贸易的影响与金融危机为我国能源贸易带来的机遇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我国未来能源贸易发展有效对策,从而推动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第二产业的主体产业地位都决定了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全球化的能源短缺和气候恶化现状,以及我国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的能源结构,都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本文从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以及转变路径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李玉环 《经营管理者》2009,(23):215-215
能源问题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能源特别是石油资源被称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黑色黄金"。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本国最佳的石油战略,我国也正在积极寻找自身的石油战略。本文通过对我国和俄罗斯的石油现状,以及对中俄进行能源合作的现实可能性的考察,分析中俄能源合作对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国是个能源短缺的国家,对化石能源依存度高,经济结构以高耗能、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产业为主。因此,韩国成为世界上第九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且增长速度极快。为改变碳排放大国的形象,韩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推出了一系列的"低碳、绿色增长新政":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存度;加速对再生能源的研发,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从身边点滴做起,倡导国民低碳绿色生活。这一切对我们的发展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3.
低碳,实质上属于能源问题。对于我国来说,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无碳能源、加强对新能源的政策支持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巨大契机。  相似文献   

14.
供热系统是一个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的供热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生产,只有对供热工程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供热中如何因地制宜地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当前的首要问题。我国是资源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每年的能源消耗是巨大的,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是不能忽视的,如果不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不仅会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也会造成能源的枯竭。因此,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文章主要对供热工程中规划与现状分析的协调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相当重,煤矿的安全生产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安全生产、安全发展是推进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强基石.  相似文献   

16.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大,能源供求问题对国家整体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工业发展、经济提升、城市建设、居民生活,社会生活中处处需要能源。能源问题影响到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能源供求问题日益凸显,怎样科学合理的解决能源供求问题,在保证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能源消费基础上,保持我国能源的可持续使用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结合我国能源供求历史与现状,分析能源供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对我国未来能源供求问题作出一定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能源。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决能源问题是我国需要面对的尖锐和紧迫的问题。文章首先阐明了对发展模式的再认识,讨论了中国能源的供需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三个基本问题,提出了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四个基本战略思想,简析了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为我国"十二五"时期增强能源供给能力,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本文在阐述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具体路径:加强能源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能源自主创新;增强能源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形成合理的能源产业结构;要积极发展新型电力;建立并完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继续扩大能源国际合作等等。  相似文献   

19.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耗能、低效率”的经济模式导致我国能源的现状为:供不应求、浪费严重。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在解决能源浪费问题方面已经呈现出低效率的缺陷,现行税种对能源浪费问题“关注”也不够,而且有的规定还不利于解决能源浪费问题。本文在能源税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能源税收政策,结合我国能源税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能源税制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对传统税种进行调整和开征专门的能源税种。  相似文献   

20.
中俄两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着重大的作用,中俄两国有着漫长的国界线,近年来两国关系发展迅速。两国在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在能源领域方面,两国的能源合作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能源合作,两国可以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