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与汉英翻译中的语篇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人是线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中国人是综合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这种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反映在语篇上则表现为篇章结构、语篇的黏合手段和语篇的文体色彩等方面的不同.为使译入语读者得到近似于源语读者对于原文的那种审美心理感受,我们要大胆摒弃传统的忠实于原文风格、忠实于原文内容的翻译原则,积极采用语篇重构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翻译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2.
对等性是翻译质量的一个根本方面,翻译质量评估中应从功能主义的角度考虑对等。翻译的主要任务是确立源语篇(ST)和目的语篇(TT)之间的对应,考虑源语篇作者的意图,同时产出的译文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相比于信息性语篇的翻译,文学翻译涉及多个因素,包含基于译者概念预设和文化预设的阐释,故应主要以原文与译文的语用及功能上的对等来评估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3.
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是影响翻译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东西方文化差异制约着人们对英汉词语的理解与翻译。英汉词语的理解与翻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让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同样顺利地获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信息。文化差异总是与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实例着重探讨处理翻译中文化背景差异的常用方法,及如何使用动态对等理论更确切地将源语的文字信息和内涵移植到目的语中。  相似文献   

4.
"同构"在翻译实践中比比皆是,可视为一种归化翻译。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看来,它属于功能对等的范畴。鉴于翻译在本质上是无法实现绝对或完全对等这一事实,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尊重目的语读者的前提下"同构"在翻译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文章同时指出,"同构"翻译策略很好地体现了"翻译即交际"这一原则,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该翻译策略是实现本族语文化与源语文化对话的有效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跨文化交际活动。文章还指出,运用"同构"策略翻译时所损失的信息可以通过使用各种补偿手段来进行弥补,从而尽可能多地传达出源语所包含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社会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及其代表人物尤金.奈达寻求“动态对等”,讲求社会效应的翻译标准,提出了界定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的标准——译语读者的反应,并进而从准确理解源语和运用规避策略两大方面探讨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尽量减少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翻译对等是翻译的最终目标。本文试图从奈达的等效翻译论角度切入,通过译例分析,探讨在汉英/英汉翻译过程中如何恰当地运用各种翻译策略,把源语信息对等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相似文献   

7.
模糊词语在法律英语中的运用十分重要,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给法律英语模糊词语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时可针对不同的模糊现象采用相应的翻译技巧,使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对模糊词语的反应保持一致,从而出色地完成翻译任务。  相似文献   

8.
翻译要使源语文化模因成功转换为目标语文化模因,必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模因和源语社会文化模因,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使译文与原文在效果上达到功能对等。面对文化的差异性,译者应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再现原文的信息内容,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译语能够传递源语的声色之美、传神之美、形式之美与文体之美,这是翻译的最高境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者们作了种种探索与研究,尽力促使译语与源语的对等。目前在我国流行的主要对等理论有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功能对等与语用对等这四个主要原则。这些原则在语言翻译研究领域各自有其独特而重要的影响,但它们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把握好对等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运用是个值得我们不断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对词的内涵意义的理解不仅影响源语语义信息的忠实表达,而且也影响着源语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寻求词义在具体语境下的对应是再现原文精神的关键.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语义不完全对应,甚至缺乏对应的现象,因此译者必须抓住词的表层语义所传递的深层含义,寻求意义上的动态对等.尤金·奈达提出的"动态/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语言接触性演变通常指的是通过目标语的某一些语言特征迁移,促成源语系统特征的增加、减少、替换或保留。近年来另一种接触性演变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即:目标语的自身演变趋势渗透到源语中,促使源语沿着同样的演变方向发生"共变"。在走向濒危的贵琼语和汉语的接触过程研究中,我们除了观察到语音、语义和语法特征迁移的事实,也发现了一些接触性共变的事例。  相似文献   

12.
在翻译“忠实”原则里,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对于源语国文化和翻译文本的忠实。然而,翻译作品的受众是译入国的读者,读者具有最终的裁判权。因此,所谓“忠实”应当把对于译入国文化的忠实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予以考虑。对译入国文化的忠实,主要体现在文化认可、句式习惯、审美感受、情感体认等方面。只有达到既对源语国文化的忠实,又对译入国文化的忠实,才是成功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13.
试论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翻译的可译性、不可译性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对等语”的存在与否。这个对等语从理论翻译角度来看是存在的 ,而从具体翻译实践角度就分三个层次 :即认知表达层次是可译的 ;文化层次是部分可译的 ;艺术层次为不可译。之所以这样分层是基于翻译中对等语所要达到在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心目中产生同样的审美意境的交际效果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14.
在关于翻译的传统话语描述中,"直译论"不仅作为方法论为"原著中心论"保驾护航,而且它还内在地设置了一个自我文化的零度假设的前提.这一前提不仅矮化了译者的自我文化,而且也不利于译者/译文价值的认识与评介.本文认为:只有承认语言自身是建构的,译入语也同样是对译出语之建构,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翻译是从A至B的线性流变.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目的在于传递原语语言信息 ,尽可能再现原语文化。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译者都会面对从原语到译语的文化介入问题 ,并采用各自认为是最佳的处理方法。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 ,都是一个文化交流过程 ,只不过是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介入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6.
源语文化环境中跨文化交际特点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源语国文化大环境中用目的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 ,根据其具体交际环境的不同 ,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源语国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这种制约和影响常常大于目的语文化施加给同一交际的影响 ,这是来自目的语国家的人愿意甚至努力适应源语国的习俗和交际规范的重要原因。这不但可以从社会心理学中找到依据 ,而且也被我们的调查和观察所证实。因此 ,除某些敏感域及陋俗以外 ,即使用英语在国内与英语国家人士交际 ,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程度地采用中国文化的习俗和规范。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译语中寻求功能对等的过程,在意义和功能上尽量做到忠实于原语。本文阐述了译出语内部个人习语、方言、语域、文体和语气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在语义上和文体上进行对等的翻译,以期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8.
外语界至今仍然有一部分人认为母语对目标语的学习有干扰作用。作为具有明显方言色彩的比兹卡土家族人所说的语言土家语当然被认为是对目标语学习具有明显干扰性的的语言。为了揭开人们对土家语的不公正的认识,从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即词汇、语音、句法以及其在目标语(英语)学习中的真实现状着手,结合辩证唯物主义认知法规,论述了土家语对目标语(英语)具有严重负向迁移的不可成立性  相似文献   

19.
从语际转换的角度来探讨英汉习语互译的基本模式 ,指出英汉习语可采用对应式转换、平行式转移、替代式转换和冲突式转换四种转换模式来实现从原语到目的语的语际转换 ,以尽量忠实地转达含义 ,又保留原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朱纯深借助中国传统智慧,把翻译的本质简言为"橘逾淮而为枳",翻译现象中原文到译文的变化可以说是橘到枳的变化。本雅明认为译者通过翻译,使译文与原文的语言碎片互补彰显上帝的纯语言。不同的译者在实现橘到枳变化的过程中,展现不同的翻译方法,采用不同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