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六十年前震惊世界的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乃至整个世界战争史上的伟大壮举.回顾长征,总结其胜利之因,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是其历史认识和现实实践的根本意义与价值所在.一、长征的胜利是党正确领导的结果1934年,由于左倾教条主义者完全控制了党中央领导权,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进一步发展,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0月初,国民党军队推进至中央苏区腹地,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踏上茫茫征程.应该说,红军长征之初,行动是仓促的,方向只能往西,但落脚点不明,红军生死前途未卜.红军大规  相似文献   

2.
<正>六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红军在极端险恶的条件下,离开原来的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余省,粉碎了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越过人迹罕到的雪山草地,克服了说不尽的艰难困苦,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谱写了“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中国工农红军在极其险恶的条件下,能够转败为胜,完成长征的伟大任务,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毛泽东在红军长征的若干关键时刻所起的挽救危局和正确导航的决定性作用,无疑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一、“通道转兵”使红军避免了落入敌人陷井的危险,这是毛泽东对于红军长征胜利做的第  相似文献   

3.
新出版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一)》说:“当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胜利地到达陕西省北部的时候,鲁迅和茅盾一起发出的贺电里说:‘在你们的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庆贺长征胜利的电报,早先的回忆录、传记、论文,涉及这事的时候,都说是鲁迅和茅盾联名发出的。但是,茅盾同志曾就这一史实作过这样的答复:“史沫特莱把长征胜利事告鲁迅”,“鲁迅把此事  相似文献   

4.
<正>6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历经千辛万苦,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长征胜利的原因有许多方面,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工农红军能够密切联系群众.长征途中,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红军战士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红军内部官兵关系,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和高度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它一诞生就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采取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  相似文献   

5.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放弃南方革命根据地,经过二万五千里长途远征到达陕北,并以此为落脚点和根据地,最后将胜利推向全国。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历史奇迹时,应该肯定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英明决策和工农红军浴血奋战的结果.但同时也与国民党内部状况和客观形势不无关系。本文拟就红军长征胜利及胜利后发展壮大的原因给予我们的启示进行简要分析。一、国民党在第五次反革命“田规”结束之后,逐渐夫失7组技迫别红军的优势和主动征1934年10月,工农红军开始突围西征,进行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60年前的长征,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创造的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是本世纪震惊世界的伟大事件。小央红军长征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而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伊始,就遭遇到国民党“追剿”部队的重兵堵截,层层封锁。党内历经一系列的斗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以前所未有的行军方式和机动灵流的战略战术,穿插手放军的封锁围堵之小‘开始了充满牺牲但却不断通向胜利的艰辛之路。回眸整个长征岁月,小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飞夺沪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  相似文献   

7.
武昌起义胜利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武昌起义一举成功,举世瞩目.那么,为什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十多次武装起义总是以失败告终?而武昌首义却胜利地推翻了清王朝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对于这一惊人的历史巨变和突发性的起义成功的解释,一般地认为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是历史的合力的结果,如种族的积愤、内政的腐败、外患的逼迫、思想的进化等都是这种合力的一部分①.也有人认为,武昌起义的胜利,一  相似文献   

8.
“二战”题材的影像文本不断深化和丰富着对历史的镜鉴与反思,并在艺术设置上精心构建了多样的叙事模式,如“战争胜利”模式、“英雄成长”叙事模式、家国叙事模式等.中关对日作战电影在运用这些叙事模式建构故事情节时,因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诉求、国民意识形态和个体精神境界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深层支配功能.本文通过对中美对日作战电影“战争胜利”叙事模式的不同表现形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力求进一步揭示和剖析其背后的生成原因及深层艺术规律,从而深化认识中关战争影片的叙事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长征是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从而迫使工农红军在严峻形势下进行的战略转移,但是它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特别是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长征途中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形成了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引领长征的最终胜利;长征的最终胜利,又巩固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壮大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独立自主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五四”小说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关键性的重大突破。小说现代化的前行和变化主要受着小说内外合力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一合力 ,使“五四”小说现代化的轨迹出现了顺直加上一个“之”字形的曲折。又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五四”的特殊原因 ,“五四”小说现代化带上急躁、夹生和兼容与混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民工潮”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对策姜国祥近年来,由全国几千万农民跨地区流动形成的“民工潮”,此起彼伏,引起举国上下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探讨“民工潮”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利弊及其对策。一、“民工潮”形成的深层原因“民工潮”起始于80年代末,发展于9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2.
<正>6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以特有的姿态探索着中国革命的正确路线,胜利地完成了长征.毛泽东在1935年曾论述:“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今天,红军长征仍铭记在人民的心中,并在继续深化其印迹.一、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曾经历两次历史性转折,“一次是由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北伐战争失败后,我党从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3.
试论农民负担“减而不轻”的深层原因与对策王荣武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民负担“喊减未减、减而不轻”甚至仍在加重,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现实乡村社会关系中的利益制约是其深层和根本的原因。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乡村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转战,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胜利会师.红军长征的胜利,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使中国革命从此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这个新局面,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开创.一、红军长征的胜利,促进了全党团结、统一,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基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随着中日矛盾的激化,中国国内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工人、农民强烈要求抗击日本侵略者,而且民族资产阶级和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曾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称作“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①,翻开这部史诗,我们不可能不注意到红二十五军在这壮阔史诗中独具特色的光辉一页。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整整10个月中,这支不足3000人的队伍,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艰苦转战,独立完成了长征。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不仅保存和发展了自身力量,还对主力红军的长征起了巨大作用,有力策应了主力红军的长征,与主力红军会师陕北后,又在坚持和巩固长征落脚点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对整个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红二十五军的长…  相似文献   

16.
试论长征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在中国革命的史诗中,最壮丽的篇章莫过于红军的万里长征.长征是党中央在中国革命的危难关头,作出的伟大决策.长征不仅使中国革命得到了转机,而且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百折不挠的象征,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一、长征精神的形成(一)伟大的创举诞生和培育了长征精神遵义会议前,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冒险主义在党内取得统治地位以后,全国星火燎原的  相似文献   

17.
论长征前期周恩来在“三人团”中的地位和作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刘中刚孔凡铜在红军的长征史上,“三人团”作为前期的最高领导核心,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周恩来作为“三人团”成员之一,更是在其个人乃至我党的历史上写下了至关重要的一...  相似文献   

18.
历史合力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与合力密切相关,它是各种力量在“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均衡、协调、平顺的状态。和谐程度与合力的大小并无必然联系,但与合力内部包含的“张力”有必然联系。当一个系统的合力值增大且张力值减少时,该系统趋向于和谐状态。合力是交互作用的产物,而交互作用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相互冲突为主,由此形成“一元合力”和传统和谐社会;另一种是以彼此协调为主,由此形成的是“多元合力”和现代和谐社会。历史合力论凸现出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表明社会和谐本身也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合力从以冲突为主转为以协调为主,社会和谐由传统走向现代,标志着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从不自主开始走向了自主。  相似文献   

19.
巴与蜀的行政隶属 ,从秦统一到 1949年 ,经历了 2 0次大的分分合合。其中以南宋绍兴五年 (1135年 )为界 ,此前主要是“分” ,此后几乎都是“合”。从秦至北宋 ,统治者主要采用让巴与蜀分开的办法来防范其割据。和平时期 ,这确见成效 ,但每遇战乱 ,巴蜀地区仍频频割据。明清时采用“三司分理”的办法 ,才基本避免了巴蜀地方割据政权的产生。多次“合”的形成 ,除了地理、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外 ,主要原因在于 ,在战争年代 ,往往需要巴蜀的合力才能抗击侵略 ,每当天下大乱时 ,也只有二者的合力 ,才能割据以自保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是一个多元系统,内含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组织4个层面。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正是其多元主体互动与合作的产物,是各主体“合力”作用的结果。面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制度建设”的要求以及当前中国公共管理制度亟待进一步完善的现实,设法提升多元主体“合力”,推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