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依据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揭示了邓小平的“标准论”与我国新时期三次思想解放之间的必然联系。笔者认为,邓小平确立的“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把人们从“两个凡是”、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扫除了思想障碍,廓清了前进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经济法制思想的基础是姓"资"与姓"社"的判别标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企业法、农业法、吸收外资的法制环境和金融法、财税法等方面,这都具有使法律工具论和经济建设中心论相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思维方式表现出富有东方智慧的理性精神.邓小平"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猫论"和李光耀一切以行得通为原则的"行得通论",体现了实用理性;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的"摸论"和李光耀鞋子"穿得越久,就越觉得合适"的"鞋论",体现了渐进理性;邓小平"不搞争论"、"抓紧时间干"的"不争论"和李光耀"是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将来怎样,让下一代去决定"的"存而不论",体现了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4.
《中华魂》2007,(9)
最近,据称是"中国时政作家第一人"的凌志军又推出《中国的新革命》一书,被出版社尊崇为"继《交锋》、《变化》之后又一部力作"。诚惶诚恐之余,赶紧买来拜读。读后感到,此书确实有些奇处,奇就奇在,作者于原来曾令舆论哗然的不问姓社姓资、不问姓公姓私之外,又加上了一个不问,即:不问是功是罪。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价值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猫论"是邓小平价值理论的基础,科学技术是邓小平价值理论的核心,发展是邓小平价值理论的关键,"三个有利于"是衡量价值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来信周新城老师:您好!最近我读到一本书:《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大突破》。此书的作者我倒并不陌生,多年前他和另一位作者写的《交锋》一书曾因鼓吹不问姓社姓资、不问姓公姓私而名噪一时。另外,我从网上还看到他近年来又大肆宣传对日关系“新思维”,甚至在日本出版了《中日战争的启示与思考》一书,竭力替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辩护、开脱,这下到了不问爱国卖国了。《大突破》一书我也买来读了,只感到作者罗列了一大堆材料,包括事件的报道和他人的言论,其本人的观点和倾向似乎就蕴…  相似文献   

7.
"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它坚持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的基础理论,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本质追求,在理论上、价值观上解决了多年来使人困惑的问题."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赋予我们一定的哲学思考:它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底蕴,是对实践标准的深化和发展;它彻底突破了姓"社"姓"资"的唯一价值标准论,并深化了人们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必将对现实产生重大及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了冲破 两个凡是 "的思想束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第二阶段是针对人们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片面理解,揭示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第三阶段为了解答人们对姓 社"姓 资"的困惑,完整地概括出社会主义本质内容,为党的十四大最终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扫除了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9.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邓小平始终对教育事业予以高度的重视,对教育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形成了内涵丰富、深刻的教育思想。邓小平重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认为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教育教学的改革应坚持实践标准;培养扣建设优良的校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了社会的迅速发展。但是,根深蒂固的“左”的错误思想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提出了姓“资”还是姓“社”的诘难。本文主要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四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同志是如何根据客观现实情况对这些诘难进行解惑、释疑,为改革开放扫清思想障碍的。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突出地表现在他把"实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范畴。这为我们党在理论上进行拨乱反正,在实践上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供了认识前提和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身体力行,将实事求是思想完全彻底地贯彻到了他的实际行动之中。在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的卓见是: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坚持真理的实践标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法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法律实践活动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经验的理论概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认为,邓小平法哲学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从哲学的类型上来看,邓小平法哲学属于应用法哲学;从哲学的功能来看,邓小平法哲学更注重法的实效,注重法实现人民的功利,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统一起来,把法律实践观与价值观统一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法哲学更多地具有价值法哲学的特点;从哲学的阶级基础来看,邓小平法哲学是大众性法哲学。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是把党和政府自身的工作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检验对象的。“三个有利于”是作为判断我们搞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即姓“资”姓“社”的标准提出来的。党的十四大以来概括的“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的提法是对“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的合理扩展 ,而不是否定。  相似文献   

14.
发展的思想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核之一 ,浸透于小平理论的各个基本原理之中。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落实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首要任务 ,也是判别姓“社”姓“资”的一条重要标准。探索小平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在于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有过"三下三上",这都和毛泽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倚重,始终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感情。1933年,邓小平坚定地和毛泽东站在一起,第一次"下"。从1935年到1966年,是毛泽东把邓小平提拔起来的第32年。从1966年到1973年复出,是邓小平的第二次"下"的8年。邓小平的"二上"是林彪事件后,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有了一定醒悟,决定让邓小平重新出山。邓小平的"三下"是个"伟大的悲剧",但毛泽东最后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清醒,他没有听从"四人帮"的意见,相反,保留了邓小平的党籍,"以观后效",为邓小平更辉煌的"三上"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对青年教育的重视,不仅因为他早期的生活经历,更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入分析邓小平重视青年教育的原因,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他的青年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7.
众所共知,邓小平同志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针对凡事问姓“资”还是姓“社”的错误倾向提出来的。它标志着我国思想解放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指导各方面工作的一个根本性依据和方针。可以说,目前关于“资”“社”问题的争论已没有多少市场了。但在我们教育界,这确是一个很值得人们重视的问题,尤其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方面,“资”“社”之争还甚为严重。这不能不说是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滞后于现实,偏离思想解放轨道,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一种错误倾向,对此很有必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左”的理论和实践的拨乱反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论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但必须将其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存在为既定前提的。邓小平的“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与社会主义本质论相联系,它不是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而是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非常重视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在人力资源开发对象上,他重视工人农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强调要重视干部队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留学生资源的培养、开发和利用。在人力资源开发原则上,他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培育"四有"新人。在人力资源开发途径上,他提出要做好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的配置与管理,做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工作,做好促进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应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发展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他坚持和发展了以生产力为社会发展主线和最终起着决定作用的观点,尤其重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阐明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而回答了科学技术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作出了新贡献,同时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