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书法临摹的意义,指出临摹碑帖为学习书法艺术的规律,亦是书法创新的坚实基础。又总结了临摹碑帖的科学方法:首先是选择优质碑帖,通过读帖观察分析,获得感性认识,奠定临摹基础;其次是变换格临模式,初涉学书领地;第三是遵循临摹程序;第四是抓住汉字偏旁规律特点,从偏旁入手综合训练,知一反三,提高学书效率  相似文献   

2.
连江州 《新天地》2016,(11):12-13
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形态展示出不朽的艺术魅力.然而,如何评判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呢?下面的方法是判定的基本标准.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一定具有历史传承性.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名碑名帖传承有序,临习古人碑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不临习古人的碑帖,仅凭自己的一腔热情信马由缰地书写,是不可能有上乘之作的.  相似文献   

3.
碑帖结合是清中后期书法发展的一大趋势,此现象较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以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浪漫派书家。以扬州八怪书风为代表实则可视作前期浪漫书风的延续,他们帖外取法,有意无意地创作了一批碑帖结合的成功之作。包世臣、何绍基、赵之谦等在实践中明确进行碑帖结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初,在整个书坛独尊北碑的时局下,沈曾植以超人的胆识提出了南北书法"折衷融合"的思想,并且以兼容的姿态,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的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想,把篆隶北碑中的雄强、生涩和传统帖学的自然生动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生拙"式的行草书。这种宽容的文化心态源于十九世纪末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整体文化背景和儒家中庸思想及其诗学思想等方面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书法艺术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名碑名帖 ,数不胜数。发挥碑帖的凭借、钥匙、范式、积累和融会的功能 ,对书法教与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15岁开始自学书法,而后师从当代著名书法家赵冷月先生,戴建福已经与书法艺术结缘35年。他临遍历代名家书法碑帖,精于行书、楷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中心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从古代的书法中找到自己的语言是戴建福书法的最大特色,35年间,他经历过多次人生转折,但是唯一没有变化的是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论书札记》为中心,阐释书法大师启功先生关于书体与法度、用笔与结字、碑帖与墨迹等辩证关系的精辟论述,及其对发展中国书法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贡献,并提出"合度端庄,通达流畅"是"启体"最为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清代书法分帖学和碑学两大创作流派和发展阶段。帖学未能很好继承前朝成就,碑学理论和实践存在诸多不足,后期沈曾植等人在碑帖相融方面作出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尚显稚弱。反思清代书法,可为当今书法艺术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中尤以行草最为世人所重,王铎的草书虽然是学自二王灵秀俊逸一路,其用笔却出自颜真卿、李邕的厚重浑朴,熔碑帖于一炉。涨墨在王铎书法上的应用更发挥到了极至。他的书法气度雄厚、笔性老辣、涨墨淋漓、章法宕逸,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初习书法从楷入手,已成为书法练习的圭臬.提出了初学书法应从隶书开始的观点,并从5个方面--隶书用笔相对楷书易学,隶书呈扁平结体和字距宽,行距窄的章法非常典型,隶书用笔中的一波三折对学习书法十分重要,学习隶书进退自如,习隶易见效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同时,结合作者多年从事书法教学的实践,提出隶书学习"先学笔划、次讲结构、再临碑帖"的教学安排.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弘一大师的书法特色是至清至淡至简至静,由绚烂归于淡泊,然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含有儒家的清正清醇,道家的清简清拔,佛家的清淡清静。弘一以书法为工具,为媒介,充分发挥了其在弘扬佛法、广结善缘、修习劳作以及修心养性方面的作用。弘一关于书法学习的主张是:习书者要有器识和道德,要先习篆,要重章法,要多学、多练、多看。  相似文献   

12.
“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所以,“国学”当然就离不开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我们的“国学”传承是需要在交融与变革中不断发展的,这样才不至于成为凝滞僵死的“绝学”。现在,学界需要进一步拓展“国学视野”  相似文献   

13.
大诗人杜甫擅长楷书、隶书和行草书,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书法艺术家.他的书法审美思想后期与前期不同:前期崇尚张旭,崇尚草书,崇尚豪放;后期崇尚李斯、蔡邕、李潮,崇尚篆隶,崇尚瘦硬.其原因是他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起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王澍是清初以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称的艺术家。他首攀篆书绝顶,四体并工;论书矜练,声振海内。针对当时书坛的种种流弊,他提出“书本篆隶,书本晋唐”的书学思想。“原本”书学观对于社会和个人的书法创作都有不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一词恐怕是中国青年最为流行的话语。作为一种改造中国社会的手段,革命尤其受到激进知识分子的顶礼膜拜。这种“革命崇拜”排斥一切渐进的改良立宪活动,幻想中国一举而成为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国,但实际上对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害大利小。民国初年的强人暴政使得革命倡导者孙中山也从崇拜革命转回到清末渐进改良的旧道。  相似文献   

16.
作为表示引进交付、传递的对象或受益者的与格介词,广州话中的“过”至晚于明末清初便已经出现,在明末至清末的几百年间.“过”的使用一直保持着优势地位,而“畀”作为与格介词的用法直到清末时期仍然相对少见。与格介词“畀”自产生起就处于与“过”竞争的变异状态。自民国中后期开始,广州话的与格介词“过”便呈现出被“畀”取代的趋势。“过”和“畀”的变异既是语言自身演变规律的体现,也是语言运用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历来的外来语辞书和论著,都误将"科学"列为日源词,本文考证,"科学"本为中国古典词,是"分科举人之学"、"科举之学"、"分科之学"的简称,宋代已经出现。"科学"一词传入日本,在"分科之学"意义上被日本人使用。至幕末、明治时期,日本人以"科学"翻译Science,因作为西方近代文化产物的Science具有"分科之学"的意蕴。清末、民初,中国留日学人把此一意义上的"科学"作为新词传回中国,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8.
民国以前,"绅"多与"士"结合,指称拥有权势的士大夫阶层,代表一种政治特权和社会荣耀。民国以来,"绅"多与"劣"、"豪"结合,指称与人民对立的"反动"阶层,"劣绅"、"豪绅"由此成为反革命的代名词。在短短几十年间,"绅"从社会荣耀变成"反革命",以至成为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对象。  相似文献   

19.
罗长裿作为传统士子,走出书斋,书生典戎,建功边陲,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不图安逸、忧国忧民的经世精神。不事虚文、热衷西学,敢于担当、勇于任事,关心民瘼、安民和众,整军经武、维护国权,构成了罗长裿经世思想的内在意蕴;时代变局的刺激,湖湘文化的陶铸,是这种思想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兰亭序》真伪论辨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亭序》传为王羲之的千古书法名作.宋人开始对传世《兰亭序》是否为右军所作表示怀疑,但因缺乏出土文物的印证而不得深入.清代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学者对此进行考证,主要立场是否定此帖为王羲之所作.20世纪60年代,南京近郊出土的东晋墓志为《兰亭序》真伪之辨提供新线索,中国大陆学界开始进行比较严肃的学术争论,史称"兰亭论辨".这场论辨继承了明末清初兴起的实学思想和清代乾嘉学派的传统,围绕隶书笔意、文字出入、文章风格、智永依托《兰亭序》等焦点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20世纪80年代的论辨呈现出一种维护传统、驳论否定论者的走向,学者们不仅考证兰亭真伪,而且把反思的视角投向前期论辨,使学术研究趋于客观冷静的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出土的《高崧墓志》为全面认识六朝书法提供实物资料,"《兰亭序》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兰亭现象作了综合探讨,真伪之辨日益深入.《兰亭序》真伪是关系到书法史、汉字发展史的问题,意义重大.围绕此帖展开的真伪论辨涉及了社会科学学术探讨的种种层域,对已成定论的学术观点进行新的探讨,体现了学术的开放性和独立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