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界对《诗经·郑风》诗旨的讨论一直存在较大争论。文章在分析郑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特征以及它们对郑国文学创作影响的基础上,依据《毛诗序》和《诗集传》对《郑风》诗旨进行分类研究,注重从《诗序》中理解诗旨,在朱氏解读中领悟诗义,结合其文化背景和文本内容对《郑风》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2.
《郑风·萚兮》:“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诗序谓此诗是刺郑昭公忽“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说是刺诗,没有任何历史根据,诗中也绝无内证。这使相信诗序的注释家们枉费了许多笔墨,单是对“叔  相似文献   

3.
《齐风·东方之日》一诗凡二章,一章各五句:“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许多说法。毛序:“东方之日,刺衰也。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礼仪也。”姚恒《诗经通论》:“此刺淫之诗。”陈子展《国风选译》:“《东方之日》也是所谓‘男女之词’,写男女关系的诗。”  相似文献   

4.
<诗·郑风>的艺术成就与其意象经营艺术分不开,<诗·郑风>意象生成既是先秦"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观念下的自然产物,也是郑地图腾和原始宗教的产物.它们或由意生象,或由象生意,具体而言,<诗·郑风>的作者或借助文化传统构建意象,或利用汉语谐音、多义而生成意象.<诗·郑风>意象艺术给后世对<诗·郑风>诗歌主旨解读及其文学创作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螽斯羽,螽斯羽,螽斯羽, 诜诜兮。薨薨兮。揖揖兮。宜尔子孙,宜尔子孙,宜尔子孙, 振振兮。绳绳兮。蛰蛰兮。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但是前人和今人对它的解释却有很大分歧。概括起起,主要有三说。一是以《诗序》为代表的传统说:“《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毛亨、郑玄、孙颖达、朱熹等均从此说。二是讽刺说,这是一种  相似文献   

6.
《诗经·甫田》错简臆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齐风》是春秋时代齐国(今山东省)的诗,存诗十一篇。其中的《甫田》诗三章章四句,从形式和内容方面考察,似有错简。兹移录原诗如下: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婉兮娈兮,总角卯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相似文献   

7.
高邮王引之(1766—1834)《毛诗述闻》记述乃父王念孙(1744—1832)解《诗》之见,并集己意,是训释《诗经》登峰造极之作。然智者千虑,容或有失,如王念孙误解《汉广》"言刈其楚"之"楚"为"高",继而错释"翘翘错薪"之"翘翘"为众。"楚"实为木名,而"翘翘"义为"高"。《汝坟》"伐其条枚",王引之认为"条"是木名,却无明证。"条"应为泛名。《鹊巢》"维鸠方之",王引之以"方"为"放",训作"依",然举证不足,"方"当依《毛传》释为"有"。又如《谷风》"伊予来塈",王引之读"塈"为"忾",释作"怒"。"塈"训"息"则更合诗意。《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王引之读"景"如"憬",而本诗"景"字作"景象"义,则更为平实。《遵大路》次章,王念孙以变韵为由,以"遵大路兮"之"路"为"道",然变韵并非单一形态,而此诗亦事关合韵。本文就此六则,详论王氏父子之得失。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诗经·郑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进行了全面也较衷恳的分析,认为“郑风”摆脱了传统的羁绊,充满了创造精神,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9.
释“士”     
《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卫风·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郑风·溱洧》:“士与女。” 诗中“士”都指男人,非公卿大夫士之士。 《说文》:“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这是古人无事生事做的文章,与“士”造字之源不相干。  相似文献   

10.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是一篇小诗,当代研究《诗经》者公认为这是言情诗。细味诗意,终觉言情说欠妥。移录全诗如下: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滚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藏。余冠英先生说:“这首诗写的是大清早上,草露未干,田野间一对情人相遇,欢喜之情,  相似文献   

11.
释“介”     
许慎《说文》:“介,(画)也,从八从人。”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介,象人著介(甲)形。”《汉书·五行志》:介者甲,甲,兵角也。《左传》:“或梦伯有介而行。注:介,甲也。”《诗·郑风·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毛传》:“介,甲也。”等等众说纷坛。根据字形,“介”的本义应是披甲之人,即披坚执锐之士兵。于是,许多与此有关的字或解释渐成为“介”字的引伸义,“介”字便有了多种意义了。 1.介有疆界之意。《说文》:“介,■也。”徐灏注笺:“古疆界字只作介。”《诗·周颂·思文》:“无此疆而界。…  相似文献   

12.
历代对诗经《郑风·风雨》一诗的题旨解释,大致有三种:《毛传》传统认为,此诗旨在“乱世则思君子”;朱子解为“男女淫奔”之诗,现代人则舍去朱子之道德偏见,认为此诗表达了寻常正当的男女相悦之情;方玉润解为怀念朋友之诗.三种解释的差异取决于如何理解诗中的“君子”.透过对“君子”的辨析,可以得出对此诗主旨的三种不同理解,但这三种理解未尝不可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3.
这首诗历来注解分歧,因对其中的一些词句未得正解,故丧失了诗义的文学形象性。现参考闻一多先生的《诗经新义·月出》写成此文,以供《诗经》研究者参考指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  相似文献   

14.
《诗经》在编订传习过程中出现过一些简次错乱的问题 ,历代所传《大雅·大明》诗的两种不同体式就是这种错简的表现之一。考察《诗经》风、雅、颂的分类特征、《大雅》诗的乐章类型以及《大明》诗的章句构成和诗义解读 ,考辩《大明》诗两种不同体式之正误 ,可以得出《毛诗》所传体式为误 ,《诗集传》所遵体式为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舍命”一词出自《诗经·郑风·羔裘》,东汉郑玄将其释为“处命”,即临危受命之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21年。其后,王国维、昊阁生先生指出“舍命”当作发号施令解。但由于论述简略,加之语言研究者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一直没有得到近世《诗经》注家的普遍认同。本文从传世文献旧注与今人译注要籍相结合的角度,说明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并针对王、昊的不足之处加以补充、分析说明,力求使这一观点得到学界认同,进而使《羔裘》一诗得到确诂。  相似文献   

16.
<诗·郑风>的作者选取"狡童"来指称既爱又怨的人物,"狡"作为"犬"与"狡",植根于郑地的文化遗存,由此而形成了"狡童"兴象."狡"的个性特征奠定了"狡童"兴象意蕴,<郑风·山有扶苏>和<郑风·狡童>二诗的"狡童"兴象意蕴表现了诗人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7.
《诗经·郑风》最明显的特质在于男女情感的丰富和个人主体性的彰显,溱洧流域傍水富庶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热烈奔放的性格情趣天人合一、相得益彰,自然地理空间和主体性情感空间形成了具有张力的《郑风》美学体验.新郑著名景区郑风苑的成功正是以《郑风》和中原文化为根基,以“诗”入景,以“景”映文,呈现出历史、地理和心灵空间重合的体验效果,带动了新郑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带有主体性质的文化空间建构,又给中原文化的崛起提供了崭新活力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诗·周南·麟之趾》原文: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此诗比较简短。全诗三章,每章正诗二句,第三句是乱辞。诗中“公子”是公之子,与公之同姓、公之同族依次排列。这是在节日或某种吉庆事件的庆祝会上祝贺之辞。庆祝是团  相似文献   

19.
晁福林 《南都学坛》2004,24(6):64-69
关于《诗·郑风·将仲子》一篇诗旨,历来有"刺庄公"与"淫奔"两说,仅据诗意很难释疑解歧,上博简《诗论》的相关评析,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联系到孔子的"三畏"之说,可以肯定汉儒以"美刺"说来解释此诗,是可信的。由此也启发我们对于《诗序》和毛传、郑笺的价值应当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九歌·河伯》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民族、爱国诗人屈原的《九歌·河伯》,写的是江夏水神的故事。历代注家大都认为写的是黄河水神的故事,恐怕不妥。理由其一,莲荷原乃江南之物(《古乐府·江南》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黄河不产莲荷。因此黄河水神不可能以荷花装饰车盖;而诗中的水神却是用荷花车来做车盖的(“乘水车兮荷盖”);其二,诗中的“南浦”(“送美人兮南浦”),据清代吴景旭考证:“南浦在江夏县南三里。夏水其源出景首山,人大江。春冬涸竭,秋夏泛涨,商旅往来皆于浦停泊。以其在郭之南,故称南浦”。(见《历代诗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