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言行关系是《论语》中的一则重要命题。《里仁》篇中的“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一句便与此相关。在诠释史中,学者将其旨意或解为倡导谨言,或解为勉励躬行,其中实则隐含着“有言有行”和“行而不言”两类不同理想人格的设定。详循孔子对言行关系的论述,他不仅指出言、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强调了二者的一致性趋向。实际来说,孔子言行观的旨趣并非谨言或慎行,而是在借助个体之“耻”提示个体能力和德性的提升,也即对个体展开教化。孔子对行为主体的关注不仅展现了儒家在言行关系问题上的独到运思,也体现出中国哲学重视行为主体而非哲学概念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阮籍从崇儒转向拜道,以放荡不羁、不拘礼法的思想言行抗争司马集团势力。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人格理想的形成是客观现实与独特个性相碰撞的产物,也是外在思想影响与内心冲突相结合的结果;理性分析其人格理想对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荀子"多言而类"的阐释应该在荀子理想人格以及人格等阶差别的意义域中展开。荀子"多言而类"的观点既是对理想人格语言特质的抽象概括,在特定的荀学语境中又转化为具体的、极富实践性的礼言规范,并可以与其他礼学典籍中的语言观相互参照。"多言而类"既是政治意义上的治国理念,又是修身意义上的道德规范。其对言行之间的一致性、言语所遵守的礼仪规范、言语的务实态度所做的规定不仅仅是对圣人个体语言的修养要求,言语的修养次第实际暗喻了各个人格位阶不同的政治地位,以及与其政治地位相对应的政治职能。  相似文献   

4.
《管子》四篇有着独特的人格美学思想,其修心与养气同一化的心理历程为人格美的彰显提供了契机。其修心层面对理想人格的生成在养气层面表明的是审美人格的生成。因精气从心舍向身体的弥漫,最终导致不可见的抽象精神和生理性的器官转化为一种可感的、可欣赏的审美人格,而其全心的生命境界也因此而成为一种审美超越之境。审美人格的形成也使得《管子》四篇中所言的心物关系并不主要是一种认识论关系而是一种审美的感通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建构,突出地表现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作为"道学宗主"的周敦颐,以其思辨且极具审美情趣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宋明理学理想人格的基础。在"义利"关系上追求对物质欲求的超越,在人格模式构件上,"以诚为本"涵摄内在的道德自觉和外在的独立意志。从思想史而言,其人格模式之意义表现在促使圣人平民化,倡导一种现实主义的人格内容。  相似文献   

6.
理想人格是先秦哲学中的重大问题,尽管儒道法墨等各家理论的出发点不同,并相互攻击辨难,但都基于对治国路径的不断探索这一目的.而理想人格则集天道观、人道观、认识论、伦理学、教育学于一身,反映出先秦哲学中伦理的、社会的和人生的理想.因而研究先秦各家理想人格之异同,对于理解先秦哲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只就儒道两家之理想人格作一比较,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我们的先哲依据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己心目中关于理想人格的向往,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理想人格理论.实质上,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是一种道德人格,是一种来之于外,"内得于己"、又见之于外的独特实践精神,是某一特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结晶和完美典型,是某种道德理想所认定的各种善的集合.其主要内涵是高尚的德性与良好的德行的统一,亦即知、情、意的统一与真、善、美的统一;内在的德性与外在的表现的统一.理想人格作为道德理想的体现,构成了人的价值目标,而人的价值目标的实现总是与人性问题联系在一起.与性善说相联系的善性的自我实现、与性恶说相联系的改造本然之性、重视审美活动的作用等,都是中国先哲提出的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并就成就理想人格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群与己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理与欲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上述理论虽然有着历史的局限性,但对我们今天培养理想人格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产物,是士族意识形态的人格表现,是当时的审美理想。魏晋士人们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下醉心清谈、饮酒酣畅、纵情山水,他们以独特的言行释放着内心情感,展示着魏晋时期特有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方式,诠释了后人虽不能为之而心向往之的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9.
实践智慧是由亚里士多德明确倡导的,它具有慎思、明辨和中道的理论品格;但是实践智慧作为人类的主体性活动与人的发展关系,在亚氏之后渐渐成为绝响,中国哲学在这一问题上走在了前列。在实践智慧下,人格之美表现为内在的精神形态和外在的行为过程。实践智慧下内在的精神形态既是对于"中道"或"度"的把握,还表现为"仁、智、勇"的统一;外在的行为过程具体的指向知和行、言和行的统一,知行统一和言行统一就是理想人格的具体化,即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大丈夫"是人的发展的终极理想,也是"实践智慧"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老子理想人格的哲学本质出发,将水性与人性相结合,论述老子对理想人格的哲学追求。以水之三性:柔、下、静,论及人之三性:意志、道德、涵养,以达到老子对真、善、美人格层次的理想目标。展示了老子“道”的人格内涵,同时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考察一个人的人格行为和生活理想,夫妇关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侧面,历代学者研究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个人行状,并未直接涉及于此。本文以较为翔实的资料,考察了陶渊明所崇敬的老莱妻、黔娄妻等五位女性的行为品德,并以此反观其夫妇关系,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陶渊明高尚冲穆的人格行为和不求闻达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深刻的文化转型构成了儒家理想人格近代转换的文化背景。儒家理想人格自身所存在的难以克服的消极因素 ,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国民性改造的需要。为此 ,严复等新学家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新人格重塑的具体方案 ,从而为最终促使儒家理想人格的近代转换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现代西方心理学在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引领下,主要对人格的实然展开研究,缺少了对人格的应然探讨。先秦儒家则着重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三个关系纬度对人格进行了应然的设计和塑造,指出了理想人格的标准和实现的途径。它对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注重在实然的基础上对人格的应然设计;突出人格成长中知和情的和谐一致;强调人格的自觉和发展;着眼于人格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4.
柳永的词中蕴含着三重理想境界,以"民本"、"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以"自然"为核心的审美理想;追求独立真我的人格理想。三重境界体现出儒道结合的思想特点,彰显出词人"外儒内释老"的思想倾向及其作为"士阶层"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现代价值变迁历程的一部分,理想人格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衍化,传统圣人人格观受到质疑,在继续吸收传统儒家人格学说的同时,逐渐蜕去传统理想人格学说的“圣贤”色彩,显露出现代化、平民化人格不断涌现的过程。近代哲学家对传统儒家圣人人格理性主义的批判和结构,并不意味着绝对否定和消弭理性,是对传统儒家理想人格理论的克服和超越。随着科技发展,社会的现代化,人格也必定要发生嬗变,大多数社会成员正在逐步理解和接受现代化的精神,按照现代化的要求和方向调整、选择和重塑自己的人格,建立起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积极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天人观”是原始儒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涉及群己关系、力命关系、义利关系等。原始儒学在“天人观”上的一个重大转向,就是从商周宗教意义的“神学”到人本取向的“人学”的转化,延续并发展了周初出现的“人文精神”。在“人文精神”背景下,原始儒学“天人现”中还蕴涵了民本思想、平等观念、生态伦理等现代精神以及人格修养境界理论等。这些都是儒学进行现代性转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人格价值是人格特性与有效实践活动对主体要求之间的肯定或否定的关系。它有三种基本类型: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人格价值是被创造出来的,人格价值的创造包括创造有价值的人格和实现人格价值两个层面。对人格能否满足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有效实践活动对主体自身的要求所做出的评价,就是人格的价值评价。人格价值评价的理论指归是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8.
国家国格的内涵包括国家与本国公民的国格行为;一国对另一国公民的国格行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格行为;国家对国际社会的国格行为.认识国家国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与《孟子》的比较研究中,可以探讨思孟学派理想人格何以建立的哲学要义。思孟学派的“性善论”必然要突破先秦传统的民本思想,进入到民主思想的天地。思孟学派的理想人格只能以民主思想为最终的归宿,而中国式的民主思想也必须以思孟学派的理想人格为其哲学的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儒家理想人格是儒家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其睿智的人生哲理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具有启迪作用。从德治观、义利观、刚健观来研究儒家理想人格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以期儒家理想人格与现代社会能够同构契合和相互优化,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