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主体认识活动的纵深发展来说,认识客体可以分为未知客体、待知客体、在知客体和已知客体这四种存在和转化形态。未知客体是还没有被主体认识的客体;待知客体是主体正准备认识的客体;在知客体是主体正在认识的客体;已知客体是已被主体认识了的客体。这四种客体的存在形态有各自的特点,它们的依次转化表明主体对客体认识的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是本世纪中叶诞生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内容涉及控制论、信息论、心理学、仿生学、电子计算机等。所谓智能就是指人类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由人脑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功能。而人工智能就是让电子计算机来摸拟人的某些智能行为。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认识主体、认识工具和认识客体的一系列变化,本文拟就此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辩证发展的螺旋式的曲线.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在科学史和认识史上都是一次大的综合,是一个圆圈,一种螺旋式的曲线.尽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不是从哲学层次上研究问题的学科,而是探求若干不同领域某些共同规律的交叉科学,是介于具体科学与哲学之间的中间学科,但在认识史上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出了认识世界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4.
客体是认识两极中的一极,是认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客体在认识主客体关系中作用问题研究的欠缺,势必影响人们对认识主体性问题的理解。深入探讨在认识主客体关系中客体的作用,对认识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乃至认识论的发展大有裨益。一.认识主体性研究中的缺憾在我国八十年代初期,认识主体性问题被推上了认识论舞台。人们开始不断思索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打破原有的认识论构架,确立新的认识论构架。认识的主体性是显而易见的,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把握认识的主体性,使之沿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轨道健康地向前发展。在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上目前已拥有了大量  相似文献   

5.
主体和客体是一对极其广泛的哲学范畴。当前,大家对客体的看法,很不一致。各种不同观点的分歧,实质在于客体是依赖于主体而存在,还是独立于主体而存在? 从客体的不同形态来说,这两种看法均有部分真理。但是,它们的共同缺点,都是离开了客体的运动来谈论客体,没有看到客体形态的转化。在认识论中,客体不只是一种形态,而是三种:自在客体、实践客体和认识客体。自在  相似文献   

6.
认识起源于实践,但具体说来,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并非总是一致的。主体改造某类客体的具体实践活动,并不必然导致或伴随认识该类客体的认识活动,实践主体与认识主体也并非总是一致的,那么,在具体活动中,实践主体何以能够转化为认识主体,从而使实践活动产生认识活动呢?这一问题在以往的认识论研究中未能引起重视。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 主体和客体这一对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内,反映着不同的对象,因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哲学的认识论中,主体是指认识者,客体是指被认识者或认识对象。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的作用和被作用、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表现为由实践、感性和理性等认识环节构成的认识的行为和现象。这种行为和现象是认识论研究的对象。哲学上所谓的认识论,就是人们对这种行为和现象以及它们发展的规律进行认识所形成的概念、观点、  相似文献   

8.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这是认识论各派别公认的“客体”。物理学的研究过程,是认识的主体一人去探讨客体、认识客体、发现客体秘密的过程。物理学的发现,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成果,这些成果记载的是人类在每一时期所达到的认识界限,而这些界限又是主体认识能力发展状况的标记。所以,把物理学发现的历史贯通起来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出人类认识能力演变过程留下的轨迹。在有文字记载的短暂历史中,这条轨迹表现为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上,主体认识能力表现出四种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主体与客体问题,是当前我国认识论研究的主要线索。许多论者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针对一些观点,本文作者提出的不同意见有三:主体和客体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共生共存、互为前提、互相规定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观念性中介;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是矛盾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实践的盲目性的问题,哲学界尚无明确和公认的表述.我认为,实践的盲目性是实践的受动性的一种表现,是指人们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对实践客体的认识的一种模糊状态.这个问题涉及面很广,很复杂,在此我不打算作全面的分析,仅对实践盲目性的表现形式、对认识发展的影响以及转化这三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学术同仁.  相似文献   

11.
认识客体的本质属性及其存在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的客体与主体是认识论研究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哲学基本问题既具有本体论意义,又具有认识论意义,物质与精神、思维与存在作为抽象程度最高的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与认识的客体与主体范畴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本文试图对认识客体的本质及其存在形式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在主体和客体关系之外,就没有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认识论就是研究、概括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哲学学说.因此,主体和客体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出发点所谓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的主体,则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是自觉的反映者、改造者;认识的客体,则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认识过程的阶段问题,是认识论中的一个老问题.对这个问题,目前我国哲学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把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理性两阶段,一是把认识过程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阶段.这两种观点尽管不尽相同,也都有它合理之处,但是,把它们作为现代认识论关于认识阶段的基本原则却是值得探讨的.我认为应当根据现代科学认识的特点,把认识过程分为经验认识和理论认识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本世纪四十年代诞生的综合性的横向科学。这三门学科从本质上说都是研究系统的理论,简称为系统理论或广义系统论。系统理论为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为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新素材。 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机整体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子系统。根据系统理论中整体性的原则,对于任何事物都必须用整体的观点,从它的总联系中去认识它的各个部分,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各个部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关于主体和客体问题的争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不重视主体性的研究,没有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认识活动,仍然停留在“直观反映论”的水平。本文试图对列宁这一方面的论述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先提出认识论中两个问题,作为本文的引子. 第一,传统的“认识”定义忽视了主体性原则按传统的“认识”概念的定义,是指“人们的头脑对于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或“主体对于客体的反映”。这一定义有两大特点:认识对象仅仅是主体之外的客体;认识活动仅仅是一种反映活动,它忽视了主体性原则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两个特点也就变成了两个缺点:因为,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人有自我意识,人作为主体既是  相似文献   

17.
论客体发展的逻辑于海江客体发展的逻辑过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一)自然本体中的客体阶段;(二)认识本体中的客体阶段;(三)社会本体中的客体阶段。下面我们将分别论述这三种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一)自然本体中的客体。这是客体的产生阶段,也是客体发展逻辑的...  相似文献   

18.
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应当从客体的动态中把握认识的真理性.什么是客体的动态呢?从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角度,客体的动态可表现为运动和静止、前进和后退、肯定和否定、波浪式发展和螺旋式上升以及上升和下降等等.本文侧重于从事物运动的升降方面来探讨.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产生"左"右倾的原因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这是就认识的总体而言的.具体说来,一般都认为,思想落后于客观实际会产生右倾;思想超越客观实际会产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认识运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复合矛盾运动。人类认识的发展即是这种复合矛盾运动的统一的发展。本文仅对此人类认识的诸矛盾运动作一初步探讨。一、主体与客体的基本矛盾运动。这是人类认识的本质上最基础的基本矛盾运动。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的最基本的一对矛盾范畴,是整个认识及其运动的本质和根本点。如果没有这对矛盾及其矛盾运动,也就没有认识和认识论可言。主体是指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及人的思想;客体是指人的实  相似文献   

20.
运用现代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于诉讼证据理论的研究,是法学领域的一项新课题。探讨这一课题,对于我国诉讼证据理论的改革与更新,以至提高办案的质量与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来看,诉讼证据本质上是一种有关案情事实的信息。在诉讼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信息。诉讼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为实现其诉讼目的而进行的种种活动,例如陈述、辩解、举证、辩论、鉴定、勘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