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正赋 《江淮论坛》2022,(1):149-156+162
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和领军作用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工作呈现出超稳定的特征,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这种稳定性结构逐渐被动摇。新型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的战略机遇中,要直面新媒体的挑战,善于遵循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舆论引导工作的手段、方法与策略,巩固和壮大新闻舆论阵地,不断提升舆论引导工作的能力和效度。  相似文献   

2.
周海红 《中文信息》2013,(8):153-153
微博这个新事物在自身发展以及和媒体互动的过程中,为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在新闻工作者在发现、选择和报道中,有了与以往不一样的变化。同时传统媒体的内容也让微博有了更有生命力的话题。相得益彰中,二者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着互动,生生不息。一、微博使新闻报道的速度、深度得到极大的提升来自普通知情公众和事件当事人的线索,记者第一时间转发,形成新闻快讯。有人说,打开电视是一个中国,打开微博是另外一个中国。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微博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提供了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信息。有位学者说过,新闻自由就像天空,也许我们不能改变高度,但是如果不试着撑一撑,天空会降到你的头顶甚至会把你压跨。  相似文献   

3.
“新闻再造”: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创意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国 《中州学刊》2013,(1):172-176
在所有媒体中,网络媒体是最快捷便利的新闻传播平台。由于诞生不久的网络媒体既缺少人财物,又缺少专业经验,新闻采访权还受到一定限制,很难在新闻采编上与传统媒体竞争。为此,网络媒体必须学会"新闻再造",通过包装转载、捕捉反馈、辨伪追访、放大背景、新闻接龙、旧闻新做、独家评说、异地约访、名家号脉、亲缘钩沉、以图代文、业内扫描等方法,拓展新闻采编的资源与渠道,从而增强网络媒体的市场竞争力。"新闻再造"既适用于网络媒体,也适用于传统媒体,但它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不能违反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传统媒体样式的终结与网络媒体的一统天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称之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络 ,发展迅猛 ,对传统媒体构成严重冲击 ,有可能在 10年内或者更短的时间内超过传统媒体。本文分析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利与弊 ,指出了它们趋同与融合的趋势 ,未来将会产生出更完备、更舒适、更易于接受的传播媒体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蓬勃发展,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下,新媒体业务又为广播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媒介融合必然成为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因特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异军突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较大冲击。在新世纪,网络技术将日臻完善,网络媒体也将逐步成熟。党报作为我国思想舆论的主阵地,必须针对网络媒体的特殊,改进新闻宣传,提高竞争力,圆满完成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的任务。一、增强新闻性新闻是媒体的主角,也是党报安身立命的根本。媒体间的竞争,主要是新闻的竞争。这些年来,党报围绕增加新闻性,进行了不少改革,如压缩专刊专版、增加新闻版;优化结构,在突出时政新闻的同时,增设体育、文娱、财经、证券等新闻专版,丰富新闻品类,取得…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我国报业发展的现状、困境及出路,认为传媒业的未来既不是新媒体通吃天下,也不会是传统媒体依然盘踞称王,而是在新技术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深度融合,以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8.
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动和需求特征,把网络作为纸质媒体的延伸,加强信息技术对传统媒体的改造,围绕新闻信息产品整合及其它相关增值服务的开发,推进传统媒体新闻信息资源产品数字化,实行收藏数字化、数据格式规范化、数字传递网络化,构建服务系统化的信息资源数字共享平台,多层次适应各类受众需求,以提高传统媒体的综合竞争力。这是传统媒体把信息数字化作为提升整体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媒体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媒体融合推动了电视的新媒体化进程,同时,电视在科技、艺术等方面也影响着新兴媒体的发展走向,形成了新兴媒体的电视化现象。以电视为基础的传统媒体具有打造新型媒体的传统优势,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互构、趋同的发展态势表明,媒体一体化发展需要吸收传统媒体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全面评估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双重影响力,进而打造以人的身体为感知中心的新型媒体。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9年一个名叫“高级研究项目署网”的网络信息系统在美国呱呱坠地,它就是互联网的前身。80年代后,互联网开始进入民间组织,从此走上了迅猛发展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末,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Internet已遍及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1998年5月的年会上正式认定互联网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种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给传统媒体群带来巨大的冲击。根据Editor & Publisher的最新研究,大约1/3阅读在线电子新闻的用户对传统媒体失去了兴趣:电视收视率下降了35%,广播收听率下降了25%,报纸…  相似文献   

11.
清代大庆地区的驿站主要有大庆市肇源县辖境的茂兴站,乌兰诺尔站等。这些驿站是为驱逐沙俄的入侵和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而建的,是东北地区驿道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黑龙江地区的边防建设、土地开发、经济、文化交流和城镇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历史时期新疆园林业的发展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茜 《西域研究》2001,(3):21-28
本文分析了新疆园林业的成因,阐述了各历史时期新疆园林业的发展,总结了新疆园林业演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特定语境中的义位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义位由一定的义素组成义位结构。当语言义位进入交际后,受到语境信息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产生与静态时不一致的、新的言语义位结构,形成言语义位。言语义位形成的轨迹是,语言义位义素的变化,引起语言义位结构的变化,诞生言语义位。义素变化的方式不同,义位变化的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诗发展可分为两段:1987年以前为前半段,其重要特征为现代主义和乡土诗的对立与融合.1987年7月解除戒严后至1989年为后半段,其基本走向为本土诗与后现代诗并存.新闻诗、录影诗、环境生态诗、政治诗、本土诗、后现代诗的出现,说明80年代是一个多发展、"混声合唱"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公元 1 64 4年 ,清统治者入主中原 ,以北京为首都建立了清朝中央政府 ,乾隆二十四年( 1 75 9) ,清朝在征服准噶尔之后 ,进而清除了南疆大小和卓的封建割据势力 ,统一了新疆。清朝对全国的直接管辖 ,表明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的完成。清政府为维护政治局面的统一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对民族、宗教问题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政策 ,允许新疆各民族穆斯林保持其伊斯兰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正常的宗教生活。新疆地区伊斯兰教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本文即叙述维吾尔族中的伊斯兰教情况。一、宗教信仰与宗…  相似文献   

16.
高校档案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萍 《阴山学刊》2001,14(3):103-104
搞好档案利用工作是开发高校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针对目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在澄清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经费投入、改进检索手段、丰富馆藏量、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的著述形态和语式主要有三种:重历史;重逻辑;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近年来,重逻辑形态渐成我国当前文学史研究的主流,甚至有过于主观化的倾向。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新历史主义历史观的影响;二是我国学术界对百年文学史进程反思的矫枉过正;三是当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浮躁和世俗化的氛围。其实,任何对文学史“重写”、“重构”等的努力都不能无视文学史的“史”的特性,因为文学是历史的一部分,文学史是一门科学。文学史研究要走出主观性的迷雾,关键是坚持对文学史原生态的把握与追求,吸收重历史学派的合理内核,追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 ,邓小平、江泽民及我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大量关于和平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主要包括 :我们的和平观追求的是工具性和目的性统一的和平 ;是积极的、真实的热和平 ;是建设性、创造性的和平 ;是公正的、共享的和平 ;是理性、持久的和平。明确这些价值取向 ,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和平的对外政策及和平崛起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的变革主要包括 :读者范围的重新确立、新的知识传播载体出现、流通服务手段的变革、流通服务系统的重新定位和馆员角色的转变 ,正是这种变革才推动了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世涛 《阴山学刊》2005,18(3):26-31
"表现说"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中很有影响的艺术理论,它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也影响了对艺术起源、艺术本质的理解.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化,既丰富了"表现说",又使"表现说"偏离了艺术对它的内在要求.因此,结合历史语境,细致分析"表现说"发展中的各种具体观点及其得失,将有利于今后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