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代际公平视角下的社会发展制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它强调当代人对后代人的发展负起责任,实现代际公平.但是.由于当代人对后代人关心的弱化和后代人对当代人影响的无能而面临实现困难.因此,处理代际公平问题,要从子孙后代发展的角度建立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约束和预测机制;要提倡发展"循环经济",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有效提高不可再生资源利用率的实用技术,为后代人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能源和资源.  相似文献   

2.
当代人在充分运用科技认知理性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一定要注重道德价值理性的巨大指导作用。在道德价值理性的指导下,当代人才会正确分析代际闻的关系,才能充分将公平、正义等一系列伦理原则运用到代际间的关系中。只有当代人更加关注后代人的基本权利,将后代人放到与当代人平等的关系中,“代际”和谐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3.
后代人权利论者从西方传统社会契约理论出发,提出了以代际链式相互性、代际正义、以亲子关系为模型的代际契约关系为中心的代际契约理论,作为支撑后代人权利的理论基础.但代际相互性不具有共时性,因此,代际契约无法达成和实现.罗尔斯的代际正义理论中找不到关于"后代人权利"的主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只是当代人内部的关系,把亲子关系作为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契约关系的一个模型来理解是不合适的."后代人权利"只是一种权利虚构,后代人权利论的实质是强调人们普遍承担环境保护义务.  相似文献   

4.
张卫萍  王建东 《河北学刊》2006,26(1):232-234
在借鉴古今中外环境道德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环境道德的框架体系,它是由种际公平、人际公平和代际公平三部分构成,概括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环境道德规范。教育与宣传、法制建设和公众参与是培养现代环境道德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维护后代人的生存权利以实现代际公平,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这一伦理原则却面临着现世利益的巨大束缚而陷入重重困境。要解决这种矛盾,需要从根本上梳理当代人与未来人的关系。时间的绵延传承了生命的意义,在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在场的未来人与在场的当代人的生命的关系,由此角度观之,代际公平就不仅是一个道德命题,而且是人确证存在意义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罗尔斯论证了代际正义的问题,承认了当代人对于后代人存在着义务,并在原初状态中设计出“消除时间偏爱”的正义储存原则。然而罗尔斯代际正义论并不具有普适性,通过代内契约无法确保代际正义链条的连贯性;而且“消除时间偏爱”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后代人权利”只是一种权利虚构,在确保当代人自身利益前提下对其科以保护环境的绝对义务,才是实现代际正义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城市交通公平应更多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以罗尔斯的正义原则中的差别原则为起点,结合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公平原则,详细阐释了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问题:一是分析了城市交通系统中的资产代际转移与公平问题;二是分析了城市交通系统中的资源利用与社会全体成员享受城市交通发展利益的代内公平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城市交通应该更多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相似文献   

8.
论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与经济效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平和效率及其关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公平和效率及其关系的探讨,应该从代内公平与经济效率和代际公平与经济效率这两个维度上进行,它们具有十分复杂的内在结构。代内公平与经济效率应该兼顾,而代际公平应优先于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9.
王作宝  李坚 《理论界》2019,(8):56-61
公平是社会保障的起源、目标与约束。社会保障公平包括代内和代际两个维度。代内公平涵盖参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机会公平、参保缴费管理的过程公平以及体现为保障待遇的结果公平;代际公平是指不同代人在社会保障待遇与负担分配方面的公平。社会保障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是对立统一关系,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协调好两种公平,要树立族群理性,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强调自我保障,降低代际转移比重;以代际公平为约束,优先保证代内公平;确立广阈公平导向,建立社会保障不同项目间、社会保障与其他代际公共项目的互通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从奢侈到节约,是人类摆脱生存、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节约型社会提倡节约,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平衡,是积累与消费的平衡,是内需与外需的平衡,是代内与代际的平衡。节约型社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合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但是因代际继承节约反而会扩大代际起点差异,出现不公。因此节约型社会仅仅靠自律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公平进行代内、代际调适,协调代际整体公平与起点公平。它是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周婷婷 《南方论刊》2022,(5):32-34+41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急剧转型和变迁,催生了很多现代性问题,代际关系便是其中之一。代际公平、代际伦理以及传统代际冲突与数字代际冲突等问题不断显现出来,并深刻地影响和重塑我们的生活。现代性不仅是代际关系变化的背景,而且也是理解代际关系变化的新角度,从这一角度出发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代际关系的新变化,也利于找到对应措施,精准谋求代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环境与发展--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发展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但正是在这一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立场存在着根本的分歧。本文通过论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发展经济的必要性,以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理论为基础,展示了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不可忽略的代内公平-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谈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在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中,探求公平问题的内容较多。然而,学者们的研究似乎大多倾向于代际公平,而对代内公平相对冷淡。更有的误将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等同于代际公平,或用代际公平掩盖代内公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14.
代际公平理论从全人类的视角,对人类从当代到后代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进行研究.对代际公平理论的研究,是人类在面对生存危机时,为了自身物种在地球上能够尽力延续存在而提出的警示与对解决方案的研究,体现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保护自身的本能.本文从代际公平理论的提出和目的及其核心论题、代际公平的量化分析方法、政策决策等方面介绍了代际公平理论研究的前沿进展.虽然,当前代际公平理论还存在许多不足甚至错误,然而,代际公平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王秋霞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近几年来逐步形成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它不仅追求代际公正,即当代人的发展不应损害下代人的利益,而且还追求代内的公正,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  相似文献   

16.
代际公平与代际公共品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际公平问题的研究,除了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会对后代造成的影响之外,还包括探讨为了维持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所投资生产的代际公共产品对未来代人的作用。本文从时间的纬度拓展了对传统的公共品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目前代际公共品供给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政策含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环境和资源等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代际公平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成为了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然而,代际公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至于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上的关注是一回事,它能否真正成为现实又是另一回事.至于"代际公平何以可能"的问题,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几个难题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可持续发展观隐含着两个基本假定 :一是发展应当是无代价的 ,至少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能力和机会 ;二是人们必须能够事先充分地预见自己行为后果的潜在效应和延迟效应。正因此 ,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实践的和理论的难题。在实践上 ,市场化和工业化培养了人们的贪婪动机和征服手段 ,从而危及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 ;在本体论上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介入和人的自我中心化、在认识论上人类对自身实践后果及其效应的不可充分预测性、在伦理学上“零和博弈”关系造成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困难、在经济学上资源和环境价值的不确定性及其造成的不可计量性使可持续发展遇到了非常棘手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9.
论经济法的公平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法的公平价值是以社会本位为基础的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统一,也是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平。  相似文献   

20.
代际公平问题随着生态和环境问题的突出而凸显出来,并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每一代人都有保存及选择自然和文化多样性、享受较高质量生活的权利,同时也就有义务为后代保存好自然和文化资源。实现代际公平最为主要的是要合理对待人口与资源问题,合理运用资源并适度消费,这也意味着必须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