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双重挤压下,我国台湾地区的乡村曾面临着文化保存、文化认同与文化生态三个方面的危机。台湾地区的乡村文化在经历了混沌衰落期、探索发展期与活化再生期之后,形成了以发展在地文化为理念、以村民主体为基础、以自下而上参与为路径、以旅游文创为着力点的发展模式,但也面临着政策实施的争议、商业化与营销过度、发展可持续性不足、乡村文化泛政治化等困惑与挑战。台湾地区的乡村文化复兴实践,对当前大陆地区的乡村文化振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国家的名义重新书写乡村文化:以河北两庙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成长,一种借助文化书写而体现出来的对于乡村社会的改造在中国社会的很多层面都得到了体现,并突出地体现在庙会文化的复兴与转变上.在此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网络似乎并没有那么强劲而能够真正抵御这种来自于现代国家层面的对于乡村文化的重新书写.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重新回归到国家与社会一体的框架中来深刻理解新一轮乡村文化复兴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不仅使世界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使文化的联系更加频繁,在一定意义上说,形成了文化多元化的形势.本文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冲突与认同危机,文化实力与民族复兴的形势和任务,阐明了博物馆是建立文化认同,缓和文明冲突的重镇观点.  相似文献   

4.
复兴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应对青少年文化认同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价值冲突、文化认同危机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从美国及我国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相关教育理论和实践看,认同危机与多元化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与我国特殊情况有关.文化的历史属性和教育不能跨越历史的规律,决定了在我国这样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国家,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现代文化认同,一定要从本民族文化中"复兴"而不是直接学习西方.以墨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具有众多现代科学思想要素."复兴"古代科学思想可以从情感上和理智上处理好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与现代人文、科学文化之间的矛盾,这对构建"体用一致"的教育目标,从根本上保证青少年健康发展,积极面对全球化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村民自治中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民主意识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民自治作为国家整合乡村的一种民主政治制度,在其成长和发育过程中面临着将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民主意识融合的问题。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民主意识融合是构建村民自治的文化基础。但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与意识形态的断裂阻碍了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促进传统乡村文化和现代民主意识的融合,以走出村民自治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土文化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进化论支配下的现代化发展观念追求的是资源的不断开发和财富的持续增长,而乡土文化是以边际效益递减和精细化为特征的内卷化文化,因而被进化论者视为即将消亡的文化.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历史证明不断扩张的进化式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片面的城市化正在导致农村文化的衰败,也使整个社会的认同危机日趋严重.因此必须转向进化与内卷统一的发展观,必须认识传统乡土文化对于农村文化复兴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传统的乡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在于重建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归属感,从而实现传统乡土文化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的复兴.  相似文献   

7.
文化符号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首先  马丽 《天府新论》2007,1(6):114-117
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已成为文化的根基,符号是人类的文化景观,文化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在眼花缭乱的文化符号的强烈冲击下,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危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迷恋,对传统文化的任意疏离;对新潮的异己文化的盲目追逐,对朴质的本真文化的轻率冷漠;缺乏对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准确判断,缺乏对优秀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认同。这种危机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文化认同是文化和谐的基石,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和标识。要化解青年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一是要坚持民族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正确处理好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认同、文化和谐、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关系到如何界定异国文化中的中国文化问题。在美国的语境中,华裔所指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美国华裔文化,并非我们所认识的中国文化,其间的差异被想当然地忽略了。正因为如此,美国华裔作家所声称的身份认同往往与中国读者所理解的有很大的差异。讨论美国华裔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首先要确定美国华裔作者所指的中国文化的内涵,以及其间的差异所具有的意义。提出“美国华裔文化”的概念适可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儿童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儿童问题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民向城市流动所引发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其不仅是政策问题、制度问题,更是文化问题.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现实中的乡村文化与原本的传统文化、乡村历史记忆出现了断裂,农村陷入了较为严重的文化危机、伦理及秩序危机,乡村文化的衰落,乡村社区缺乏生机与活力,乡村文化价值体系的解体,直接导致了乡村儿童精神世界的荒芜,加剧了留守儿童身上所表现出的问题的严重性.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需要从重建乡村文化和加速城市化进程两个方面展开努力,通过建设乡村公共文化、发展集体主义理念、重建乡村认同、改革乡村学校教育、协调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10.
曹海峰 《中州学刊》2014,(5):97-101
全球化场域中,西方"霸权文化"通过重构一种被崇拜、被认同、被摹仿的"文化标本"以垄断全球文化解读,在灌输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同时获取巨大商业利益。而后发展国家文化结构中主流文化的权威不断被削弱,民族文化在西方"霸权文化"的冲击下日益丧失自身个性,民族认同面临着断裂的重重危机。因此,应当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到民族兴衰存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努力保持民族文化个性,积极推动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赋予新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强化、巩固民族认同,大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全球文化竞争中以独特的"我们的"民族文化特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化认同的思维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对文化认同问题的认识存在着三大思雏误区:一是主张以复兴传统文化来重建文化认同,二是将文化认同与现代性相对立,三是将文化认同与全球化相对立.文章指出,文化与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当代人绝不可能以古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复兴传统文化缺乏现实基础,更不可能以此重建文化认同;理性地权衡历史与现实,只能立足于新文化传统,创造出既有民族"自性",又有全人类"共性"的新文化,才能建构起真正的文化认同;在重建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应该理性地、批判地对待现代性与全球化.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浪潮来临之时 ,传统文化是否能继续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独立性 ,中国是否正在失去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性” ,这样一类问题正以文化认同危机的形式困扰着中国知识分子。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努力超越现代化意识形态与西方中心主义 ,试图在重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消解全球化语境中日益加深的文化认同危机。实践证明 ,某些以文化的纯洁性为追求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 ,绝对化的“本真性”标准也是不存在的 ,因此 ,不能把民族性的标准无条件地凌驾于其他价值标准之上 ,相反 ,应当提出一种流动主体性、多重自我与复合身份的概念 ,来阐释文化身份与语境之间的关联性 ,化解而不是加深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3.
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在自我身份的想象和文化定位方面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差异.前者主要从自已的生存状态和专业分工出发去寻求身份的认同,在这种意义上,其认同行为实际上是被动的和不由自主的;后者却在相对自由的语境中追求一种"精英"和"金才"式的文化定位.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上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空间被大大压缩了,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混乱和"单面人"的状况.因此,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一种基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想象",更应当是一种个体自主的文化价值的选择;在其中经常充满着个体性与"集体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有深度的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有所担当;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对历史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有理性的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有所包容和借鉴。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与自强,首先表现在文化上。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就要树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础的理念,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同时,推动与世界不同文化的广泛融合。  相似文献   

15.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众认同是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复杂背景影响下,引发了人们不同程度的主流文化认同危机,给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众认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众认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着力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化危机与文化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生成的原因虽然是复杂的,但文化生成的基础无疑是人的实践。一种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归根到底应从人们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中去获得最终意义的解释。然而,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变动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性与变动性决定着文化的变动性。文化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在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常是会伴随着文化危机的。文化危机通常会对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人们谈到文化危机时,通常有一种谈虎色变的感觉,大多给予消极的评价。其实文化危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并不仅仅具有消极的意义,更多的具有积极意义,没有文化危机就没有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如何保存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并实现民族复兴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首要任务,文化民族主义也因此而更加高涨起来。这一方面表现为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热的出现,民国时期出版的有关文化和中国文化史著作大约五十种,其中大部分出版于九一八事变后;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文化复兴问题的探讨,即认为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或前提,而要复兴民族文化,关键是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尊重本国的历史和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在尊重本国历史和文化的同时,并没有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的反省意识。  相似文献   

18.
社会文化视野中的诚信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 ,诚信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但在建设市场经济的今天 ,诚信危机却被视为困扰着中国发展的最基本的认同 ,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诚信的建立 ,需要的是深厚和优良的思想观念文化的创新、社会文化条件和人的条件的创新。因此 ,从社会文化的视野对诚信危机进行审视 ,分析诚信危机的原因 ,探索解决的办法 ,对于社会诚信的建立 ,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其自身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民族认同和文化自豪感、优越感,也不仅仅是意味着一种资源和财富,而更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传统并不总是意味着过时和腐朽,相反更多的是意味着经历了时间的检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知识、经验、思想的凝结和沉淀,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意义.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我们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以及新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在继承先人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为后世创造着文化传统.因此,在民族复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思路下,如何尊重和继承传统文化,又如何结合时代需要实现发展和超越,都是我们当前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学热”是指以传统文化复兴为主体内容的文化现象.其兴起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论域的转变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逐渐崛起,近代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逐渐解除.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界引发了人文精神危机、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中西文明比较等话题的讨论.这些讨论为解构近代以来制约传统文化地位的传统/现代、保守/进步、中国/西方等二元对立概念范式,扫清制约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障碍打下基础,并从不同层面导引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为促成大众“国学热”的兴起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