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致力於对中国农村状况的调查、研究。从30年代开始初访江村,写下了被著名社会学家、伦敦大学教授马林诺斯基称为:“人类学家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的《江村经济》,到新中国成立以後重访江村,改革开放後三访江村、四访贵州、五下沧州、六访河南、八访甘肃……费教授进行了小城*研究、追综乡镇企业发展、民族研究与边区开发、区域发展调查等一系列社会学研究工作,1996年开始又沿著京九铁路做了大量的调查,结案为《行行重行行)}等多部著作。正是在‘行行重行行’中,费教授实践著自己“志…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教授在学术研◆究六十年欢聚会上讲话。右一为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右三为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刘延东。..一费孝通教授学术研究 六十年欢聚会主席台 全景。中央民族大学陈连开教授在◆“中国文化对世界未来发展的贡献学术讨论会暨庆贺费孝通教授学术研究六十年”大会上作学术报告。..一中央民族大学宋蜀华教授在“中 国文化对世界未来发展的贡献学 术讨论会暨庆贺费孝通教授学术 研究六十年”大会上作学术报告。..一费孝通教授在“1990年民族研究 学术研讨会”上作《中华民族研 究新探索》的报告。费孝通教授 左为申共中央统战部顾…  相似文献   

3.
享誉国内外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央民族大学名誉校长费孝通教授,自1936年江村调查,至今已60周年。9月18日至21日,在费孝通教授的家乡吴江市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庆祝活动。参加这次庆祝活动的有来自海内外的学者200余人。 整个活动分两个阶段,18~19日举行“费孝通教授学术活动60周年欢聚会”。中央统战部刘延东副部长代表中央统战部讲话,国家教委社科司奚广信宣读了国家教委的贺信并代表社科司讲话,对费孝通教授的学术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对中国社会进步与现代化及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推进作用作了极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国际人类学界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奠基之作,影响力一直长盛不衰,其意义经常被学术界研究和关注。关于《江村经济》的意义,目前学术界已经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如跨过“文野之别”、开创“社会学中国学派”以及社区调查研究方法等,但很少从科学知识的视角研究其意义。从科学知识的视角看,《江村经济》记述的有关中国农民生活的知识是鲜活的、翔实的,应当属于“自然知识”,而不是“规范知识”。《江村经济》提出的解决中国农民贫困、饥饿问题的办法发展现代性的乡土工业,建立在费孝通实地社区调查的基础上,对于社会变迁起着渐进延续、平衡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社区研究方法的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费孝通先生以实地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界著称,以实地研究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在国际上著称。他和王同惠的《花蓝瑶社会组织》“立下了社区研究的基石”,30年代初,“社区研究有了这一实例,将来继续工作自然比较容易了”。他的《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马林诺斯基(B. Malinowski)称《江村经济》向人们显示了“现代中国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是多么结实可靠”。我们仔细和深入考察费先生的学术活动和著作,不难发现,费先生的社会研究方法发轫于中国社会的激变及  相似文献   

6.
梁鸿《中国在梁庄》和费孝通《江村经济》均描绘了转型时期中国乡村的形象。同为非虚构写作,却不尽相同。内容上,梁鸿的“梁庄”追求文学的真实,强调个体、细节的乡村;费孝通的“江村”追求社会学的真实,强调客观、概括的乡村。方法上,梁鸿运用文学手法,费孝通则采用科学的学术研究方法。立场上,梁鸿持有情感的介入立场,费孝通则采取科学的中立立场。尽管如此,梁鸿却从费孝通那里有所借鉴,两者在描述的乡村转型现象、采用的社会调查方法和体现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具有深层一致性。通过比较,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学的非虚构写作与社会学的非虚构写作的区别与关联,认识二者的优长与不足,这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和促进两者相互学习和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7.
1996年秋,中外专家学者近200人汇集吴江,参加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费孝通教授学术活动60周年欢聚会暨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士对费老江村调查60年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位学者在一个村子里持续进行了60年的调查,不仅跟踪描述村民的生产与生活,而且更将其作为一个样本,作为中国农村社会的一种类型来透视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迁,这无论在社会学还是人类学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启示之一: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人文社会科学可以大有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水…  相似文献   

8.
民族学实地调查法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是民族学研究最主要方法,是民族学家获取资料最基本的途径。本文以著名社会学、民族学家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一书为例,来阐述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在民族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论证中国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发展,从它的实施和方法论演变的意义说可以分为社会调查、社会学调查和新社会学调查三个不同的里程。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为第一个里程,其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品可推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30年代中期至1952年为第二个里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当推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一书;1979年社会学恢复至今为第三个里程,代表作当推费孝通的《行行重行行》一书。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发展,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社会学逐步茁壮成长起来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1981年11月18日晚,费孝通教授在伦敦经济学院的Old Theatre,用英语作了《三访江村》的讲演,并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赫胥黎奖章。我有幸在场听了这个讲演,目睹了这个盛况。通过费老的讲演,  相似文献   

11.
费孝通先生在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时,特别强调毕生的目标就是:“志在富民”。他说:“这是我一生的追求”。费孝通的富民理想是发展的,在不同的时期,具体的内涵也有所发展变化。费孝通探求中国的富民道路,将根扎在中国农村。在他开始写《江村经济》的时候,便非常明确地确定了这一方向。费孝通研究中国的富民的道路,所采取的总的原则和方法是务实求真。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学以致用的道路,坚持实地调查的方法,坚持研究工作的不断开拓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写作有着广深的学术背景,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如果说<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在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江村经济>与<乡土中国>之关系这条线索,贯穿了费孝通大半生对社会改革的种种设想.费孝通晚年对<乡土中国>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认为中国文化比"乡土社会"要复杂的多,并重申"文化自觉"的命题,对知识分子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坎坷的历程,许多前辈学者为此作出了艰苦不懈的努力,费孝通先生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其重要著作《生育制度》在我国社会学发展过程中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本文仅就《生育制度》体现的功能主义理论与方法,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一、《生育制度》在费孝通学术生涯中的地位费孝通曾多次提到当年的抱负:要“一探社会的究竟”①,立志写社会学研究的三部曲,一是讲人们怎样在社会体系里共同生活,二是讲人们怎样通过新陈代谢使社会体系维系和延续,三是讲社会体系本身怎样通过人们的创新而不断变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1910.11.2-2005.4.24),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先后三次来温州考察调研,分别发表了《小商品,大市场》《家底实创新业》《筑码头闯天下》等3篇文章,影响深远。本文作者张冠生曾长期担任费孝通先生的助手,在随行过程中,以工作日志的方式尽可能地记录现场实况,并于近年整理成书《费孝通晚年谈话录(1981--2000)》,今年5月由三联书店出版。书中记录了费老1994年11月24日至29日第二次访问温州时的情况,从中可以窥见耄耋之年的费老依然关注着中国社会发展现实,躬行于大地做田野调查,以及其中对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切、思考与殷殷爱护之情。征得出版单位同意,本刊特刊发此一章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著名文艺评论家、李白研究专家安旗教授,从事学术研究已逾50周年。1966年之前的10年间,安旗教授主要从事以诗歌评论为主的文艺评论,并不时涉足古典文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25年间,几乎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李白研究,以《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的编撰、出版为标志,其李白研究的历程可分为“短羽离褷”阶段、“偕诸君登堂入室”阶段、“我以双目奉太白”阶段。其最新成果为《李太白别传》。  相似文献   

16.
费孝通小城镇研究的方法与理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费孝通教授的小城镇研究方法,主要是实地考察与类型比较法。费孝通教授认为,中国城市化应走小城镇模式;小城镇的发展是乡村工业带动的结果;“离土不离乡”和“离乡不背井”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具体途径。他提出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与“珠江模式”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以香港为中心的华南经济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区等经济区域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7.
费孝通《乡土中国》内蕴及价值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于传统乡土社会的认识与分析是解读和把握中国农村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也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以他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学派长久以来以文化自觉的态度理解中国民族文化、关注中国社会的最根本问题、致力于社会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这些都体现了这位伟大的学者对于中国社会深切的人文关怀之情。  相似文献   

18.
费孝通民族学术思想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也是著名的民族学家。他毕生致力于“从认识中国到改造中国”,始终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国社会。早在三十年代,费孝通第一次深入中国社会,就是从少数民族地区入手的,可以说少数民族问题是他社会调查生涯的起点。他一直十分重视民族问题,解放后又长期从事民族研究工作,对少数民族抱有深厚的感情。1987年7月,在临夏一海东经济开发协作区会议上,这位老人还表示要在他有生之年,“用我过去所学到的知识,为我们各民族同胞的经济发展,多想一想,多看一看,多出点主意。”近几年来,从东  相似文献   

19.
1952年院系调整后,社会学专业被取消,社会学研究者大部分被迫改行.1956年,如何发挥知识分子积极性的问题引起国家的重视,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面对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转型期大量亟待研究的社会经济问题,费孝通、吴景超等老一代社会学家启动了社会学重建运动.但是,反右运动中断了社会学重建的进程,由于被定性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社会学"复辟运动,参与重建运动的社会学家遭到政治上的整肃,有的甚至被划成右派分子,如费孝通,遭遇了疾风暴雨式的大批判.社会学重建的中断造成学术传承的断裂,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资产阶级社会科学"被认为是伪科学、反动的学科,在中国大陆被迫中断近30年.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的兴起表明中国农村发展和乡村城市的重新定位,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探讨的“工业下乡”的构想,以农村为本位,通过饥饿问题、副业的必要性和实际困境、乡村工业的技术改进、以合作为原则的乡村小型企业的发展以及外界变革力量的引入等多个环节,揭示了“乡村内生城市化”的机理,为思索中国农村发展道路问题提供了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