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虚拟技术中的主客体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虚拟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人类哲学思想和观念的巨大变革 ,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便是其中之一。这里就虚拟技术带来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认为虚拟客体的本质是实际上的实在 ,而不是可能性的或真实的实在 ,并在赛伯空间中展开它的广延性。虚拟客体在一个特殊环境中通过显现或远程显现让主体产生感觉性的存在 ,主体在完全的沉浸感中理解虚拟客体。因此 ,虚拟客体具有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被抛实在论 ,主体的理解和表达则是吉布逊的投射性质。在虚拟技术中主客体关系处于一种不可分的状态下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主体和客体的科学规定探讨主客体的价值关系,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揭示主体、客体的科学规定。关于主客体的规定,哲学界一直存在着分歧。有的同志认为,客体是指整个物质世界,主体是指有意识、能思维的人,主客体关  相似文献   

3.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确定的,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满足了认识主体需要的属性,使由此肯定了主客体的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4.
价值是表征主客体关系的范畴,表示的是客体的功能属性对主体需求的满足。分析文化基础课程的价值,即是分析作为客体的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功能属性是否满足作为主体的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通过分析此价值关系中的4个因素:主体、主体需求、客体、客体功能属性,勾画出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价值结构。  相似文献   

5.
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主客体关系模式与人学模式没有实质性区别。“人”与“主体”不等值并不意味着主体拒斥人。主客体关系模式的合理性在于突出了“价值在关系中确定”这一基本观点,并且允许把价值关系推广到人之外。但是与主客体关系模式有关的“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概念却是含混的、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认识:在多级中介中建构与虚拟的信息活动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物因差异而结成关系,信息在差异关系中获得呈现,人们通过差异关系来识辨信息;在认识产生的过程中,主客体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被多级中介的,诸如信息场、主体生理结构、主体认知结构、主体认识的物化工具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形式;被多级中介的认识是在中介中建构和虚拟的认识,认识发生的每一个中介环节都是一个相对于该中介环节的性质而发生信息选择、变换和建构的装置,通过中介环节的建构,对象信息必然会发生某种扭曲或畸变性的再造,并且,在人的思维的信息加工活动中还能够创造出主观设计的新信息,这就必然会呈现出主体对客体认识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被虚拟化的情景; 虚拟现实的实质是通过直接模拟信息环境、感受体验,直接操纵感受体验的转换,进而实现对人的认识的虚拟;虚拟现实不仅为人的认识的可能方式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前景,还有助于从根本上阐明作为信息活动的人的认识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7.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得以实现。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需要主客体条件和中介条件。主客体条件主要包括主客体的态度和能力;中介条件主要指网络媒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教育主体以‘为我’方式构建、教育客体自主选择信息、主客体彼此不断接近"的过程。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应着重从尊重教育客体的主体地位、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强化互联网络的教育功能和提高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8.
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从抽象角度出发总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将其具体化则容易得多。价值属性亦如此。从大量具体的价值现象出发,可以看出,价值既不是主体的孤立属性,也不是客体的孤立属性,而是主客体以一定方式相互作用表现出的整体特性。具体的主体、客体、确定的主体目的与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四要素构成的价值关系整体,是价值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实践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价值论”是相对于从存在观点出发的单纯客体价值论和从意识观点出发的单纯主体价值论提出来的。单纯客体价值论认为 :价值源于客体 ,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个属性范畴。单纯主体价值论持完全相反的看法 ,认为价值源于主体 ,物的价值是人赋予的 ,没有人 ,物自身则毫无价值 ,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个功能范畴。实践价值论认为 :价值源于实践 ,价值的实质在于实践活动中的人和物、人和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 ,特别是由这种作用、影响所产生的效应、效益所具有的意义等 ,因此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标志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所具有的作用、影响、效应、意义的关系范畴。价值标准是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影响的大小或程度。价值实现的场所、过程 ,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  相似文献   

10.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需要,是客体根据自身的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主体一定是人;客体是被人所认识的、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以及人自身。  相似文献   

11.
消费通常被理解为不同主体的物质交换,其出发点是主体的需求和劳动产品,其终端则是需求的满足和发展。然而,市场又不仅仅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也是一种足以激发出新的意识形态的社会环节。要理解消费与意识形态的关联,不能止步于对拜金主义的道德指控,而是要回到消费行为最初的主体性结构中。在消费的一般对象性结构中,主体既是购买者又是销售者。在交换中,商品作为具有有用性的物品,是意志和欲望投射的对象,契合了主体的需求。商品作为消费品,成为消费主体的有机或无机身体,实现了主体与对象的统一。在消费社会,由于一般等价物和商业的中介作用,作为劳动对象的商品与劳动主体相对立。等价原则的普遍化形成了资本逻辑,使得商品成了确认社会身份的符号载体,进而形成了个体化表象的生存经验。  相似文献   

12.
人的需要是主体一切活动的源泉、动力和出发点,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主体的需要是价值形成的前提,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统一,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实践是价值的基础,其在价值关系中的作用表现为促使主、客体发生关系,并导致价值的产生和创造出新的价值.价值是实践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它规定了实践的目的性,丰富了实践的选择性.需要、价值和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3.
虚拟财产是网络社会中的重要概念,因其兼具虚拟和现实的双重身份而在法律属性和立法保护上存在较大的争论。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是对其进行法律保护的前提。运用社会学中的价值理论、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论对虚拟财产进行分析,明确虚拟财产具有价值性、排他性和稀缺性的特征,得出虚拟财产具有财产属性的结论。应该从建立基本法规、完善价值确定规则、明确主体与客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设立虚拟第三方等方面入手,对虚拟财产进行立法保护。  相似文献   

14.
“法的价值”与“法的价值取向”概念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征 《东方论坛》2009,(6):92-99,105
价值哲学在国外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上一世纪80年代起我国哲学界开始对价值哲学进行广泛研究。中外学者对价值和价值取向概念的理解,没有统一的看法。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取向是一定主体基于价值观念面对价值冲突进行价值选择时所采取的行动方向。我国法学界对法的价值的理解,并没有超出哲学上对价值的理解。在法的价值取向中,比较有意义的是立法价值取向和司法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转型背景下遭遇系列困境的实质原因在于教育主客体之间未能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具体表现在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人际交往信任困境、主导价值认同困境和情感信任困境等方面,这和复杂的网络交往环境、社会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和人们不同的利益诉求等密切相关。我们应在厘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基础上,疏通双方交往渠道,加强教育主客体的有效沟通;增强双方互利共识,促进教育主客体的主导价值认同;密切网络人际关系,重建教育主客体之间信任的情感基础,以消解双方的信任困境,达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主客体认知规律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主语和宾语是谓词题元结构和句法操作结果的表征,识别主宾语必须从语义和句法两个层面展开.题元关系体现动词和主宾语的语义选择关系,宾语必须受动词题元管辖.功能词类的形态特征核查驱动一切句法操作:T的EPP特征,Tr的格特征必须得到核查,[Spec,TP]为句法层面的主语位置.现代英语中,时态句T的EPP特征强,主语必须显性出现.现代汉语中,T的EPP有强弱之分,允许主语以显性和隐形两种方式出现.  相似文献   

17.
论行政违法的主客体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违法同一般违法一样须具有主客体的构成要件。行政违法主体不同于其他性质的违法主体之处在于 ,从行政违法行为的主体内部构造来看 ,行政违法的主体不是单一的组织主体 ,而是两个实施违法行为的主体 ,一个是对外的、整体的组织主体 ,一个则是具体实施行政违法行为的行政公务人员个体。由此 ,行政违法的主体类型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行政违法的外部主体 ;一类是行政违法的内部主体。行政违法的客体是行政违法行为所侵害或破坏的受行政法所保护的一定社会关系——合法行政关系。行政行为是否侵害了客体 ,具体侵害了什么样的客体 ,是划清行政行为是否违法及何种行政违法的界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