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案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对交通肇事罪的定罪量刑进行了情节上的细化 ,尤其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的量刑进行明确规定 ,但是 ,刑法理论界与司法实务界对于如何理解“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仍然存在很多分歧。本文从界定“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行为出发 ,通过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与“不作为犯罪”进行比较、分析 ,提出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行为定罪量刑的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2.
由小说名篇而搬上银幕的《夜行货车》,使得海峡这边更多的人熟悉了台湾作家陈映真。其实陈映真在台湾早已声名大振,因为他的丰盛作品也因为他的坎坷经历。而今,《陈映真文集》在北京问世,陈映真以其文学成就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为数不多的境外院士之一,这是中国文化界对陈映真的充分肯定。喜讯传来令人高兴,我赴台湾采访时与陈映真先生有些交往,深知他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3.
只有科学地把握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内涵,才能对行为人正确定罪量刑。“逃逸”行为应定义为行为人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能履行而不履行救助伤者的义务的行为,或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不保护现场、不报警以及逃避事故责任认定的行为。同时,应从主观特征和客观特征两方面进一步把握“逃逸”行为。  相似文献   

4.
也谈交通肇事罪“逃逸致人死亡”之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立法意蕴应考察不同的情形具体进行分析。如果仅是交通肇事单纯逃逸而致人死亡,即使行为入存在故意的心理态度,根据危险升高理论应该认定为构成交通肇事罪的第三量刑档次,而非构成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以免扩张处罚范围。  相似文献   

5.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霍桑久负盛名的一篇小说.“逃逸法”是基于德勒兹哲学概念“逃逸线”的文学批评方法,包括块茎、辖域化、脸面性和无器官身体.根据德勒兹哲学视阈下的逃逸法解读可以看出,以当时医药实验领域无序失控的竞争为基础的块茎引发了消极的解辖域化.随之,以经济利益驱动为特征的脸面性机器的作用形成了以顺应疗法和对抗疗法为标志的两个利益集团——两张“脸”.它们之间竞争的加剧使核心脸员成为恶化的无器官身体,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前刑法学界和刑事司法实践中都将“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两种加重情节处理.然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具有不同于交通肇事罪的独立的犯罪构成,首先它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包括社会交通管理秩序,也包括受害者的生命健康权利.客观方面表现在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积极逃离现场的行为,犯罪的主体范围更大、主观恶性更为严重.因此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独立为一个单独的罪名既符合刑法理论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小说《夜行货车》是台湾作家陈映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叙事文本中蕴含着大量隐喻性语言及意象.基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解读小说中的概念隐喻及意象,分析其映射的目标域,揭示小说在叙述爱情故事的表象下,对西方新殖民主义的渗透侵蚀、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病态及人的精神异化的批判.同时呈现概念隐喻在凸显小说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可读性等方面的作用,扩展概念隐喻在该小说解读中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8.
小说《夜行货车》是台湾作家陈映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叙事文本中蕴含着大量隐喻性语言及意象.基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解读小说中的概念隐喻及意象,分析其映射的目标域,揭示小说在叙述爱情故事的表象下,对西方新殖民主义的渗透侵蚀、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病态及人的精神异化的批判.同时呈现概念隐喻在凸显小说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可读性等方面的作用,扩展概念隐喻在该小说解读中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9.
紫阳花之夏     
《可乐》2012,(8):34-39
家长会面密谋紫黎和景明的联姻,三角关系暗流涌动。“SAVE计划”打破常规,深夜里的疯狂抢购,夜行动物紫黎打了鸡血却跑错路线,不带这么玩乌龙的好么!  相似文献   

10.
我国货物运输量大,但货运结构不合理,公路货运规模经济效益差、组织管理落后、运输费用高,货车能耗高、污染大。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必须变革公路货运运力供给体系。推动新能源货车替换柴油货车、汽油货车,改善公路货运运输装备;依托共享挂车池发展甩挂运输,提高公路货运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改变公路货运运输组织方式;依托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新能源储能设施建设基础,规划建设“新能源牵引车+新能源储能设施+共享挂车池”的中国特色公路货运运力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11.
刑法第133条实际上规定了交通肇事和逃逸两种性质的行为,两者在主观罪过、客观行为、法定刑配置及侵犯客体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尽管逃逸以交通肇事为事实前提,但把逃逸当作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是不适当的。故不宜统一定交通肇事罪,而应另定“肇事后逃逸罪”,构成该罪不以行为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该罪的实质在于不履行救助义务。  相似文献   

12.
再论交通肇事罪的“因逃逸致人死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理解新刑法第133条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难点与重点。本文认为, 该规定在性质上属于情节加重犯;在适用范围上只限于因过失导致先前交通事故或二次交通事故中被害 人死亡的情况。依此结论,实践中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定性将会变得明朗化。  相似文献   

13.
[摘要]我国大陆关于交通肇事规定的罪名非常单一,这对于复杂的交通肇事行为之规制很被动。国外立法把交通肇事行为规定得非常详细,特别是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单独定罪,非常值得借鉴。就逃逸来讲,其主观、行为方式都不能被交通肇事行为所包容,应该独立成“交通肇事逃逸罪”。  相似文献   

14.
上海重型汽车厂于1958年生产出4吨交通牌载重汽车,开始了上海能独立制造货车的历史。经多年发展,由于资金、设备、技术等多方面原因,4吨交通牌货车一般年产量都在2000辆左右,生产规模很难有较大突破。与长春“一汽”相比,人家只采用一周时间,即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力图通过对四种情结──忧郁情结、老儿童情结、渔父情结、浪子情结的粗浅描述和分析来揭示比较广泛地存在于古典诗歌中的一种游离社会的意向,并借用一天文学术语“逃逸现象”来表达这种意向,旨在暗示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逃逸”.对四种情结的描述和分析大都站在社会实践的角度上说明造成情结的社会原因;并辅以引用的许多诗词作语言实例,意在表明这种“逃逸”更多程度上是一种语言现象,而非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6.
在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中 ,先前已构成犯罪的交通肇事行为可以成为其后不作为故意杀人的先行行为 ,但并非行为人肇事后逃逸不履行救助义务就必然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只有行为人的不作为同刑法所规定的“积极的杀人作为”具有等置性时 ,才须承担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刑法第133条实际上规定了交通肇事和逃逸两种性质的行为,两者在主观罪过、客观行为、法定刑配置及侵犯客体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尽管逃逸以交通肇事为事实前提,但把逃逸当作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是不适当的。故不宜统一定交通肇事罪,而应另定“肇事后逃逸罪”,构成该罪不以行为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该罪的实质在于不履行救助义务。  相似文献   

18.
茶余饭后     
《社区》2002,(18):59-59
形容 在警察局里,警察问被殴的伤者:“你能描述打你的人的相貌吗?” “当然可以,”那人回答,“我就是因为形容他的样子而挨揍的”。 无题 在一条偏僻的道路上,游客驾车与一辆本地的货车相撞,两人下车查看毁损情形。 “看来损坏得不严重,我们何不喝点酒压压惊。”本地人看了之后说,便从破旧的货车上拿出酒瓶,拔开盖子递给游客。游客喝了一大口后把酒瓶还给本地人,那人把瓶子大力  相似文献   

19.
纵观现代主义及其以前的叙事文学,作品的结构无论是“隐喻”的纵聚合结构,还是“转喻”的横组合结构,都在空间或时间的线性发展层面保证故事的连贯性与整一性.《法国中尉的女人》在“转喻”的横组合结构下具有“隐喻”的纵聚合结构,但是这两种结构在各自方向的重复中,因为故意设置的叙事“链条”的断裂,逃逸了整一性与连贯性,彰显了后结构主义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对交通肇事罪的司法解释是对刑法典关于交通肇事罪犯罪构成的修改 ,这种修改导致对某些交通肇事犯罪无法追究刑事责任 ,是违法的司法解释 ,文章同时认为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包括过失致人死亡和故意 (间接故意 )杀人两种情况 ,明知他人受伤而逃逸导致的“死亡”结果不能作为成立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要求的结果。这些认识对正确适用刑法典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