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大学生志愿服务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进行,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机制保障、思想引导、服务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资金支持、评价激励等相关制度,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增强其服务能力,以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高校学生工作实际出发,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背景下,通过对高校二级学院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内容的考量,在目前年级辅导员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学生工作队伍AB角岗位模式设置的构想,在改革中将学院副书记、院团委书记从繁杂的辅导员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和社团发展,做更多的教育和引领工作,从而提升大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的人才培养应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也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路径。文章立足重庆,分析了重庆市高校人才培养情况,重庆市产业发展,尤其是智能化引领下的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同时,针对重庆市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制定对接规划,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和监督奖惩机制等多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改善现状,更好地为重庆市产业升级转型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前,思政课建设正在迈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面对从量变走向质变的根本性要求,首先需要从理论、价值、现实和实践四个维度厘清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逻辑。切实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需要依托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正确分析困境,从考核体系、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和学生主体等维度加以协同推进。把握与审视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四个维度,能够更加深入理解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要求,更加深刻认识内涵式发展在推动高校思政课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思政"是一种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工作体系立体,教学内容涵盖面广,重视大学生全面政治素质的提高.在这样一种思政课宏观教育模式的引领下,如何构建适应思政发展的教学策略,是当下高校思政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基于"大思政"对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当前思政课存在的教学形式单一、课程构建缺乏"大思政"思维等问题,提出重视思政课教学、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搭建思政实践教育平台、完善课程评价平台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95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流群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受到冲击,利用朋辈教育的普遍性与全员性、自愿性与义务性、平等性与友谊性、直接干预性等特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结对子、朋辈班主任、社团帮扶等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利用微媒体平台做好朋辈教育队伍建设工作,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对高校德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对此,高校如何构建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理论学习延伸到社会实践的全程化、全方位的"大德育"育人模式就成为了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现实中,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德育目标理想化、内容空泛化、教学的应试化、学生价值观取向功利化、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学生德育的知与行相脱节等问题,为此,结合高校德育工作的实际,从优化德育过程,加强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等方面探索构建高校"大德育"模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建立由被动到主动的教育动力转化机制、由认同到内化的个体心理接受机制、由融入到引领的作用发生机制、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生长机制,实现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丰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局面,使大学生在最重要的人生阶段不仅获得知识技能,更获得良好的文化熏陶,确立指引人生的价值尺度和坐标,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9.
从科学发展视角看,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构建一个系统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科学的长效机制发展理念、教育培训机制、实践体验机制和工作保障机制。通过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能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期可持续发展,引领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共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国防特色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群体,在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服务军民融合战略及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围绕师资引育、人才评价、团队建设、政治引领等方面,探讨和分享国防特色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典型经验与做法。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在数字时代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大学生阅读广泛化、阅读功利化、阅读能力下降,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数字时代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应该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建设校园阅读文化中的作用。建设优秀的校园阅读文化,积极引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风格,重塑其阅读品位。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活动让大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提升了自身综合能力,对于校园管理、学生就业、高校发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和职业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然而高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在专业指导、价值认知、管理制度与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需要从技术文化视域入手,从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落实各项建设措施,构建高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长效建设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3.
红色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同根同源、同理论根基与同价值引领,以及红色文化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等功效,充分体现了红色文化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红色文化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载体,高校可以通过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进课题、入头脑等措施,提高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校园文化建设的缺位、薄弱和滞后已成为新建高校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新建高校自身的发展。新建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建高校要从提升领导认识,统筹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提炼和培育共同价值观以及形成全员参与机制等方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它具有教育对象大众化、反映内容有时代感、表现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在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倡导弘扬家训文化可以更多地发挥其文化传承、价值引领、行为激励等功能。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家训文化的理论研究、推进家训文化的实体建设、加大家训文化的宣传力度等措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行动指南,内涵式发展要求思政课建设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铸魂育人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优化教学结构模式作为方法路径,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目的。2022年秋季,清华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某教学团队进行大班授课、专题作业、小班讨论、大班翻转以及讲评交流五重结构模式的教学改革试验,以开展课程深度对话、坚持问题导向和建设教学共同体三条路径切实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亲和力、理论性和针对性,打造联结师生、供需一致、教研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实施学分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学分制的实施对高校教学管理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也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观、教育模式以及评价体系提出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确立以学生为本、服务、开放的教育观念,构建"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测评机制,以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决定着高校的各项活动和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研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究的内在要求,分析综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高校安全文化综合评价模式,对了解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水平,完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促进高校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流行文化作为当代的主要文化现象,对于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从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特殊性出发,论证了其内涵及特征,并分别从文化形态、创造主体、传播特征和发展特质等方面,深刻分析了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进而阐述了引领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实施主体和具体的途径方法等一整套的机制建设建议,力求对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发展进行客观分析、理性判断和有力引领。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大学生自身社会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问卷调查表明,当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整体状况较好,但还存在对志愿服务认识不明确、队伍建设不稳定、志愿时数认定公正性不足和保障机制缺失等问题。为促进高校青年志愿工作的发展,高校需要强化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再认识,进一步改革大学生志愿服务体制和机制,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