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的重大文化工程,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中国大运河不仅是重要的水利文化遗产、线性文化遗产,也应当成为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承载“连通五大水系、促进区域交流、助力民族融合”等政治文化理念。当前,我国大运河相关立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国家立法和大运河水利管理、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地方立法。为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我国应适时制定“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法”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条例”,以弘扬大运河的“中华文化标识”价值。  相似文献   

2.
方志乃一方之志书,具有内容丰富、时间连贯及书写地方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可以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方志资料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之耦合关系可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建设目的、实施重点、方式、功能四个方面解析。就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方志资料可以在运河古市镇、水利工程、建筑、碑刻等文化资源的挖掘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方志资料可以在诗文、地名、“八景文化”、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挖掘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工作是打造中华文明重要标志的重大文化工程。文章从文化主体性的视角着眼,明晰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主要原则、建设逻辑和可行路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应坚持凸显大运河的深厚文化特质、树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导向、聚焦人居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升等原则;依照推动大运河文化深入发掘、强化中国主体的话语建构以及实现建设实践向人的聚集三层逻辑;推动大运河文化符号提炼、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完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实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系统性建设。  相似文献   

4.
县域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主要包括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与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发掘一体发展、县域文化旅游景观建设与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一体实施、不同县域之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一体交融等三方面内容。推进山东县域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必须深化顶层设计,实施文旅产业省市县一体联动;深化文化创意,开拓文旅融合通道;深化文旅推介与宣传,提升文旅产品的吸引力;深化县域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文旅产业聚合效应。  相似文献   

5.
后申遗时期大运河郑州段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重点是巩固申遗,重要措施包括遗产研究和监测、环境整治、运河遗产博物馆建设等,且已经取得了进展。但目前该工作仍存在运河遗产学术研究不够深入;重视景观环境建设、忽视文化产业建设;重视物质文化遗产、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当前和局部、忽视长远和整体等问题。对此,应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建立健全高效统一的体制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借鉴文化线路的遗产保护理念等推进大运河的保护工作,进而促进大运河郑州段在城市发展中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娟  史官清  何春茶 《国际公关》2023,(15):173-175
本文基于百色市建设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及举措进行研究,发现百色市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尚未得到较好的开发与推广,品牌传播方面存在缺乏现代传播意识、综合服务设施不足、文化产品展示力弱、线上线下传播力度不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欠佳等问题。虎门销烟文旅品牌塑造经验可为百色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包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强化线上引流、丰富线下传播渠道、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播自觉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大运河河南段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文化遗产的表征和珍贵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学术界对大运河河南段文化遗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准确把握大运河河南段文化带建设发展趋势,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主要检索对象,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对检索出的大运河河南段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从大运河河南段遗产分布、保护、开发利用以及大运河河南段运河文化研究进行论述,旨在对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有所启示,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8.
对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遗址进行了考证和研究。经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遴选考察推荐,其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中国大运河申遗河南郑州段的历史空白。提出了对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具体措施,为推进中原经济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SWOT方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黄河三角洲文旅产业开发的优势在于文化底蕴深厚、地理区位优越、自然生态系统独具特色等,劣势在于文旅资源开发与资源禀赋不匹配、文化品牌特色不突出、文化传播影响力较弱、文化消费质量不高等。中央的文旅产业政策、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黄河三角洲文旅产业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人口少、城市能级不足、文化产业小而散、缺乏创意要素的支撑等是黄河三角洲文旅产业开发面临的主要挑战。开发黄河三角洲文旅产业,一是要坚持保护优先;二是要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与传承;三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四是加大孙子文化旅游品牌等特色资源的开发;五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六是讲好黄河故事,积极推介文旅资源。  相似文献   

10.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当前,重庆市推进产业融合面临着产业布局不合理、配套政策不健全、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大等困境。为破解农村三产融合中面临的难题,文章在梳理日本、法国等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功经验基础上,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出发,提出培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营主体、推进农村产业纵深发展以及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保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大运河常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现状,以金坛刻纸为例,探讨其缘起、工艺与价值,认为金坛刻纸在发展中存在传承人出现断层、实用性减弱、地方特色不够突出、现代设计感不足等问题,应通过挖掘金坛刻纸题材内容中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符号、分层次融入不同层面的课程体系、与不同载体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等措施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金坛刻纸的工艺技巧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开发是激活文旅产业的密钥,亦是推动非遗文化由资源变资产、遗产变财产的产业化发展重要途径。文旅融合背景下海派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开发可以从产业融合、交流融合、服务融合、空间融合四个维度进行:一是继续开发开放海派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协同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用好用活“节、赛、会”资源,加快推进长三角“非遗+旅游”交流融合。三是积极推动数字新基建建设,构建海派非遗文旅融合生态服务体系。四是坚持功能提升,增加城乡区域文化辐射力,推动海派非遗文旅空间融合。  相似文献   

13.
大运河文化建设具有挖掘文化、保护遗产、修复生态、整合资源、塑造品牌、融合文旅等功能作用,目前存在处于浅层发展阶段、遗产保护碎片化、文博场馆存在局限、文旅产品有待完善、品牌形象塑造分散、环境保护修复存在难题等问题。大运河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下发展理路:加强文化挖掘与遗产保护,充分彰显特色与优势;实现分区互补与资源整合,优化产品质量与结构;推进文旅融合与品牌塑造,构建市场形象与共享;以重大事项与重点工程为驱动,促进环境保护与景观美化。以此推进大运河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乡村文旅产业作为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类型,也是产业振兴的重要环节,其发展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乡村产业兴旺发展、乡村居民增收、生态宜居乡村环境建设等都具有重要影响。文章聚焦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演化博弈模型了解利益相关者行为互动,并探索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政策的实现路径。通过分析发现,文旅融合可以作用于经济增长、乡村文化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进而影响到乡村振兴发展。政府在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需要适时地调整奖惩机制,在融合过程中协调各方关系,以实现参与主体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形成新的乡村产业发展优势和增长点,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实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过去数年全面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的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对实现农民增收产生了积极作用,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作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融合机制时,要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旅游开发的多元监管制度;要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核心基因,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构建“三位一体”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模式;要创新社区居民参与机制,拓宽居民多元参与渠道;要推动“点面”相结合的“农+旅+非遗”融合等机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遗产创业是文化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可行路径。大运河文化遗产创业面临着公众认知滞后、制度环境复杂、文化产业链不完整等诸多挑战。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创业需要优化顶层设计,推动文化创新,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构建良好的创业生态。  相似文献   

17.
大运河沿线分布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利用,不仅是当代非遗保护的目标指向,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关键要素.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终点的杭州拱墅段,在探索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的路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有效地盘活了与非遗相关的地方经济发展业态,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并带动了区域百姓就业,其经验对于运河沿线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在市场经济的外在结构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否进行以及如何进行产业化的问题是焦点之重。通过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蓬莱“八仙传说”文化遗产的形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五个阶段形成文旅产业集群的过程进行田野调查,基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展开分析,提出文化遗产动态变化的过程实则是产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遗产所自带的能量与社会结构中官方与民间的推动力量,共同造就了历史文化名城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隋唐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成功,让这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的保护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隋唐大运河安徽段作为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保护也成为近年来讨论的重要话题.文章结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渊源,对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大运河安徽段在保护层面的不足之处.从生态旅游视域探讨了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价值,并基于大运河安徽段整体性、可持续性的保护原则,提出适应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策略,以期为隋唐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和未来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凉山州红色文化遗产点多面广、内涵丰富、价值突出、特色鲜明,是重要的政治教育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难得的宝贵资源,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形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化、常态化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凉山州着力发展全域旅游,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存在红色家底尚未完全摸清、同质化现象突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匮乏等问题。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凉山州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的具体路径与实施建议,为推动凉山州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助力文化旅游强州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