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重要举措。深入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协同育人路径,通过校企共建合作委员会、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等多维度构建实施“2.5+1.5+(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为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2.
产教融合将产业和教育融合在一起,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效途径。但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产教融合中处境尴尬,产教双向良性互动的机制尚未建立。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进一步明确自身办学定位,优化专业设置,建设一支稳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政府应加强引导,提供政策支持与经济扶持,打造产教协同育人共同体;同时建立并完善产教融合评估系统。  相似文献   

3.
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倒逼地方高校进行转型,高校在转型的进程中只有依靠"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方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文分析了高校"政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出了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可实现的目标,阐述了"共赢机制"的政校企产教深度融合的实现途径.长春工程学院通过"共赢机制"的"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构建了多样化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五个融合".  相似文献   

4.
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有助于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消除传统经管类专业教育教学弊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目前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合存在的合作平台不力、协调统筹不够、创新驱动不足等问题,文章提出:建立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体系,提高经管类毕业生职业胜任力;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打造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合合作平台;优化校企合作模式,协调统筹产教融合发展;打造产教融合团队,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直接影响新工科教育改革的进程。现以宿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以产业特点和需求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组织体系,完善协同育人体制、构建校企合作“互聘互派”实践教学模式,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体制。  相似文献   

6.
产业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对培养适应于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依托智能汽车产业学院,立足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探索智能产业高速发展背景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针对如何有效融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发挥现代产业学院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提出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百度智能汽车产业学院建设为例,围绕行业发展、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及建设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打造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产教高度契合的满足现代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7.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难以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需要。本文以产教融合为背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深入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路径与实践推广。  相似文献   

8.
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法与途径。本文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构建了由“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平台、文化融合”三要素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型,提出了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保障机制。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培育理念与产业需求相脱离、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不一致、实践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不相为辅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学与产业之间的匹配程度不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间的关联程度。产教融合理念在人才供给侧改革、教学质量提升、高校教育改革、企业创新等方面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高的关联性。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进一步框定产教融合多元化主体、构建多样化平台、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评级机制与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高校在探索转型的过程中,建立一支“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十分重要。基于“双师双能”师资产生背景,分析“双 师双能”师资认定标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原则和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教研融合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实施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教师成长与高效服务地方建设的重要途径。分析地方高校在提高实践课程效果、深化服务地方、加强科研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创新校—人—企深度融合机制,深化专业应用性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共建共享的实训平台,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满足地质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振兴吉林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2.
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为切入点,结合当前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和普遍性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是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必由之路.长春工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强调实践与操作,将课程建设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财务管理专业开展了多项校企合作,进一步促进了产教融合.其中典型的案例是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与东方汇金期货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期货与期权概论》课程,并以此为契机,推动财务管理专业转型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产教融合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产业和教育的融合涉及多元主体的参与,也是催生"产教融合"内生生命力、持久力的关键;专业集群是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战略,产教融合发展与专业集群建设共同指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模式将会成为产教融合新阶段的选...  相似文献   

15.
高质量人才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最终培养目标,而“二元制”高质量人才培养也是为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产教融合新范式。以“二元制”视角下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对“二元制”高质量人才培养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限制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应从强化政府顶层设计、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和健全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入手,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改造升级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产教融合是新时期省属高校音乐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和运行机理.依据OBE教育理念遵循的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三个基本理念,提出构建省属高校音乐舞蹈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思路: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过程中加强“教育”和“产业”的融合.同时探索省属高校音乐舞蹈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现路径:制定与学习产出目标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对产教融合质量监测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校企协同育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人才培养优劣标志着校企合作质量的好坏.本文构建以人才培养为目标、高校和企业为执行主体、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依托的"五位一体"的吉林省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并提出校企双方共建管理委员会和信息交流平台、师资、教学资源共享、过程严格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8.
基于广东肇庆学院的实践,尝试构建“校内专业型实验实训基地、校外体验型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内外研发型工程技术中心”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三级平台,并设计了有利于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支撑体系,以求拓展校企合作空间,提高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媒介深度融合和产教深度融合的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发展的需求。实践实训教学是全媒体新人才培养的重点,本文尝试打造“1+N”产教融合实践实训教学体系:以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为“1个锚”,以本区域内的众多融媒体中心为“N个网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云端技术,将分散在各个融媒体中心的实践实训基地进行整合,合作共建一个与校外各基地联动的“1+N”校内全媒体新人才培养实践实训中心,健全“校内+校外、人才供给+平台实战”的产教融合长效模式,最终达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合作共赢及服务区域发展的全媒体新人才协同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常州工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分析了商务英语专业师资的现状和"双师结构"队伍的能力和素养要求,探索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地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构建的路径,旨在建立校企合作、拓宽渠道、双向结合、注重实践的"四位一体"的框架,为建设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的地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