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德启蒙的延宕不仅因为启蒙自身的复杂性,其根源在于作为印刷时代的意识形态,它具有视觉性局限、世俗性悖论和技术性困难。通过对麦克卢汉所述电子时代文化的听觉性、神圣性和技艺性的分析,它们或可成为电子时代启蒙的希望。这样,媒介学家麦克卢汉将进入启蒙问题,实现对康德启蒙的麦克卢汉延伸。  相似文献   

2.
麦克卢汉是上世纪加拿大著名思想家,被誉为电子时代的"先知"。1964年他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出版,提出的诸多概念引起了爆炸式效应,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冷媒介、热媒介"等。"内爆"是麦克卢汉在这部著作中提出的核心概念,也是他对自己所审视的新的媒介时代对人的生存境遇所产生影响的描述。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在其媒介分析理论中借用了麦克卢汉的"内爆"这一概念,但是两位思想家对这一概念在社会影响上的研究指向却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e时代的先知--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克卢汉是20世纪最伟大的媒介理论家之一。他提出的“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冷、热媒介”、“媒介是人的延伸”等思想无不给人以震撼。随着时代的前进,赛博空间的到来,麦克卢汉的预言一个个成了现实。他的非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终于得到了认可。  相似文献   

4.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是麦克卢汉的传播学经典著作。本文试图使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讨论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模式入手,对此作进行一番剖析,试图帮助读者绕过麦克卢汉设置的文字迷宫,真正理解文字背后蕴涵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世界日益成为了一个“地球村”。麦克卢汉的预言在互联网崛起的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他奇特的媒介理论如:“冷、热媒介”、“媒介即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等都给人以震撼。但也因此使他成为学术界最具有争议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传统技术观认为,技术只是一种运载物质或信息的工具,它并不能决定或改变它所运载的东西。麦克卢汉认为,这种技术观遮蔽了技术的本质特征。他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思想,认为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改变远远大于技术所负载、传递给人们的具体信息内容;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类躯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并最早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即电子技术将被拼音字母和印刷术所分割的世界“重新部落化”,使世界成为了一个“地球村”。麦克卢汉从全新的角度揭示了人与技术的真实关系,拓展了技术研究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7.
麦克卢汉是20世纪媒介理论大师,海德格尔后期对技术的论述一直被学界作为经典来引用。麦克卢汉曾多次谈论和解读海德格尔,其中一个主题是如何认识媒介与技术的本质。从格式塔心理学借来“形象”和“背景”两个概念,麦克卢汉将它们分别对应于其媒介理论中的“视觉空间”和“听觉空间”,他强调,视觉的功能乃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形象”。海德格尔将“现代技术”的本质作为“构架”,所谓“构架”即是“解蔽”,而“解蔽”无非是说有某物展露其自身。在展露这一意义上,麦克卢汉认为,海德格尔的“现代技术”无论作为“构架”抑或“解蔽”,其本质都是“形象”或“形象化”。以此认识为基础,麦克卢汉和海德格尔分别展开了他们对于媒介和现代技术之本质的分析和论衡。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媒介的形态和种类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智能终端、 微博、 微信等新媒介的大量涌现, 使得媒介与个人生活进一步融合, 媒介真正地成为了 "人的延伸". 而自媒体的出现, 则实现了人与媒介的无缝衔接, 进一步证实了麦克卢汉的预言. 本文从若干传播学理论出发, 分析了现阶段自媒体的传播生态、 传播者、 传播渠道以及受众的特点, 并对自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具有历史意义的技术革新不仅决定着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同时决定着人类感觉器官和人类自身本体性的改变。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技术形象地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改变了人类在具体化时被历史性建构和发展的方式。麦克卢汉认为,由技术扩张带来的感官延伸会在所有的感官中产生新的感官比例。他还强调,多感官、多能力的延伸同属于一个经验范畴,因而必须协同一致。针对所谓的新媒体艺术的议题,笔者的目标是在当下后福特主义的情境中检测“解放性的新事物”。如果说,(新)媒体的影响力只能在能够改变人与人之间个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中进行检验,联系麦克卢汉的相关理论,那么,不用考虑任何新“技术”,艺术解放力即被看作是消解共通感的变革力量。   相似文献   

10.
从传播技术的视角对马克思和麦克卢汉的技术思想进行梳理,将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观点结合起来加以探讨。具体而言,从马克思和麦克卢汉所处不同时代的不同技术媒介背景着手,比较了二者对技术、媒介的不同考察角度,分析了二者对"技术或媒介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不同探讨,从而发现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微妙的一致之处,也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进行了另一种阐释。  相似文献   

11.
随着当今数字化媒介技术的不断加速发展,人类开始被置于由媒介技术扩张所催生的文化情境,也即后人类语境之中。麦克卢汉的媒介对人的重构,基特勒的媒介决定我们的情境,还有斯蒂格勒关于技术的药性的相关探究,集中指向后人类语境中媒介对人的感官系统的调解问题。在一定意义上,麦克卢汉、基特勒与斯蒂格勒等人的相关思考,启发并推动着我们在一种人与物、人性与物性的亲密纠缠、同志式平等、共生共成关系图景中,去重新勾勒新世纪文艺美学的媒介范式。  相似文献   

12.
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我国经历了出版成果数字化和出版过程数字化两个阶段。互动是数字出版的本质特征,互动出版已经成为数字出版时代的新潮流。借助于搜索引擎、社会化媒体、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数字化出版平台,互动出版作为一种碎片式出版,催生了数字出版时代的按需出版、个性化出版和自助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  相似文献   

13.
麦克卢汉的媒介定义包括人体和人脑的一切延伸.他的媒介定律四位一体,不可分割.它们是新媒介提升和强化人的官能,新媒介使用或取代旧媒介,媒介能推陈出新,媒介能够逆转.人类历史上爆发过3次伟大的媒介革命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他暗示了第四次媒介革命的来临.  相似文献   

14.
承载着浓郁文化底蕴和独有地域特色的北京老字号品牌,正在以独树一帜的特色迎合着新时代的挑战。新的媒体形式、新的载体平台使北京老字号打破地域限制,完成品牌延伸,跨越传播技术创新的门槛,在数字化营销时代,为其自身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对于北京老字号在品牌传播形态上的演绎,在新媒体视野下见证其品牌延伸与创新建设方面的策略和方法的探析,对北京老字号品牌的推广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媒介:讯息还是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肯定了媒介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然而它过分强调了媒介技术对社会的压倒性影响,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对媒介技术的塑造作用,从而陷入了强技术决定论的泥沼。同时,麦克卢汉将媒介的影响片面地归结为媒介对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影响,特别是对心理和感官的塑造和延伸,而忽视了其所包含的更为广阔的社会内涵。文章试图以"权力"的概念为中心,建构一种更为全面的分析框架,从权力的媒介和媒介的权力两个方面来对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解释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媒介的兴起及其迅速发展,使得人的数字化生存成为现实。媒介化社会逐步形成,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延伸到人的日常生活,并成为日常生活无法避免的存在。媒介化生存是当代青年大学生面临的最为直接的现实文化境遇,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摆脱网络依赖症,媒介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当代数字化媒介艺术的图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媒介艺术,汇集了图形、影像、声音、文字等交互信息,其图像建构朝着动态化和交互式方向不断延伸,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不同的设计语言相互协同融汇成新的图像信息传播模式,图像的形式不只限定在单一媒体上,更趋于多向度的演绎,为图像的多样化扩张和集成化传播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它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激活了图像架设的创生性,也不断地刷新文化形态的符号印迹。  相似文献   

18.
网络环境下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图书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与虚拟化管理已成为当前图书文献发展的主要特征。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作为校图书资料系统的延伸或分支,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建设和管理是每一个院系资料室工作人员必须加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文章从院系资料室的定位、数字化建设、与读者互动以及服务方式等方面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肯定了媒介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然而它过分强调了媒介技术对社会的压倒性影响,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对媒介技术的塑造作用,从而陷入了强技术决定论的泥沼。同时,麦克卢汉将媒介的影响片面地归结为媒介对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影响,特别是对心理和感官的塑造和延伸.而忽视了其所包含的更为广阔的社会内涵。文章试图以“权力”的概念为中心,建构一种更为全面的分析框架,从权力的媒介和媒介的权力两个方面来对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解释与评价。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产生了一系列与数字化情境相关的人权保障要求,包括平等利用数字化技术而不受歧视,免受利用数字化技术造成的侵害,免受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人的操控,以及对个人数字化信息和财产的自主支配等。面对日益专业化和控制力强大的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时代的人权保障不仅更加需要政府建立规制数字化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法律法规,建立专业化的救济机构来监管数据公司和网上社交平台,提供有效的救济手段帮助数字弱势群体,而且要求开发和运用数字化技术的企业和网络社交平台加强自我约束,并建立人人必须遵守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