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参谋团”,全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参谋团”(以下简称“参谋团”)。一九三五年参谋团入川,是蒋介石追堵长征红军的重要军事部署之一,也是蒋系中央势力打入四川的开始。考察参谋团入川始末,对于研究红军长征的历史,对于了解国民党中央军阀与地方军阀之间的明争暗斗,都是重要的。一、参谋团入川的政治军事背景一九三五年参谋团入川,不是偶发事件,而有其复杂的政治军事背景。  相似文献   

2.
1936年刘湘先后响应“两广事变”和“西安事变”,导致蒋介石随后积极筹划削藩,对刘湘形成高压;刘湘则针锋相对,不惜一战,双方几度处于爆发军事冲突的临界点。但由于四川遭遇空前大旱灾,救灾第一是全国的共识,同时拥护和平统一、一致对外也是全国的主流民意,这些都不容双方贸然发动内战,于是双方最终妥协,达成川康整军协议。蒋介石力图通过整军,实现对“国防唯一根据地”四川的彻底统一,以加强对日备战。而日本并不乐见蒋的成功,时时对蒋刘进行挑拨离间,甚至有可能有意在川康整军会议成功召开的时候发动了“七七事变”,以打断中国的统一进程。可以说,川康整军会议是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两国战略对峙中的重要一环,它基本奠定了国民政府安川抗战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1935-1938年川省政府对县长人事的整顿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35年2月,国民政府改组四川省政府,刘湘任省政府主席,川政统一。刘湘政府在蒋介石帮助下收回防区民财两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顿县长人事。刘湘进行县长人事调整的每一步都给当事各方势力带来冲击和影响,川省地方军政势力的不断消涨、变化及刘湘与国民政府中央的矛盾纠葛其中,随着各项措施的出台和县长人事的不断调整,刘湘与国民政府中央的矛盾逐渐激化,蒋介石对刘湘整顿县长人事的措施也由支持转为干预,最终随着刘湘的去世,刘湘时代任命的县长群体逐渐势弱、分流。川政统一初期县长人事调整的过程,也是当事各方博弈、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这一现象贯穿着川省统一初期的政治进程。  相似文献   

4.
红军长征时期,蒋介石为了控制四川,加强法西斯统治,除派重兵围追堵截红军外,还疯狂镇压四川地下党,致使四川地下党组织除个别地区外均遭破坏。面对国民党蒋介石的白色恐怖,尚存的四川地下党组织和隐蔽下来的党员,仍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勇气和智慧,迎接红军入川并帮助红军在四川度过一系列危机。四川地下党在红军长征中的作用,说明了四川地下党在白色恐怖下的生存和应变能力的强大,同时也说明了四川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后党组织的涣散和党员干部的严重缺乏。  相似文献   

5.
在四川军阀政治的艰难条件下,民生公司能够在川江航运的中外商业竞争中取得惊人的成绩,其意义已经超越了纯经济的范围,揭示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特殊发展轨迹。除本身具有的经济方面的竞争优势外,广泛存在于民间的民族主义精神、卢作孚卓越的个人素质和刘湘政府对统一川江航运的有力支持是民生公司在短短十年间跨出川江,进而进入长江中下游航线的重要的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6.
1935年2月川政统一后,川省政治充斥着各方政治势力的冲突与较量,这些冲突与较量影响着县长人事的整顿.川康实力派刘湘为有效控制地方,培养了以县训学员为主体的骨干力量,其时县长及其他基层行政人员的主要来源为县训学员.随着1938年刘湘去世、蒋介石与张群先后主持川政,县长选用制度发生了变化.甄审合格人员取代县训学员成为县长的主要来源.另外,张群时期对中央特交人员及县长考试及格人员的任用,也给予相当重视.蒋、张时期县长选用制度的调整与中央力图削弱川康实力派、将四川地方纳入中央轨道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7.
熊克武与建国联军川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3年初,孙中山先生由沪返粤,就海陆空大元帅职,第三次重建广州革命政权。在孙中山革命精神感召下,在四川的国民党人熊克武、但懋辛、余际唐、石青阳、吕超、杨维、颜德基等再度携手,共同抗拒北洋军阀。6月4日,孙中山任命熊克武为四川讨贼军总司令,统率四川各军与吴佩孚的北洋军及四川军阀刘湘、杨森等部作战,一直打到1924年3月,讨贼军战败,被迫退出四川。天府之国重新沦入北洋军阀和四川军阀之手。1924年4月中旬,熊克武率领讨贼军由赤水退驻土城。石青阳、但懋辛等人念到四川讨贼军的生存,向熊克武提出关于川、滇、黔三省重新合作的建议,熊克武感到讨贼军撤离川境,粮饷两缺,孤立无援,困难重重,而唐继尧又曾派军援川,愿意合作,遂同意他们的意见,派石青阳、但懋辛到贵阳与唐继尧、刘显世举行会谈。唐继尧也表示愿与熊克武合作,他想借熊的讨贼军的力量阻挡盘踞四川的北洋军南下,以保滇、黔两省地盘,进而据有四  相似文献   

8.
川陕革命根据地迅速建立和发展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九三二年七月,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围攻。由于张国焘“左”倾机会主义“偏师”之说的干扰,红四方面军被迫于十月初放弃鄂豫皖根据地,挥师西指,进军四川。从红军入川到统辖九县一市的川陕省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历时仅三月。从红军入川到三次进攻战役的胜利,建立纵横四五百里,面积四万二千余平方公里,人口约五百万的根据地,红军由一万余人发展到八万余人,为时也只有十个月多一点。这在土地革命战争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很显然,川陕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建立,无疑是因为具备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所总结的五个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42-147
中央红军"出湘入黔"的成功是多方力量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结果。因蒋介石欲借"剿共"削弱地方军阀,国民党地方军承担了"追剿"中央红军的主要任务。湘、黔、桂三省负责"剿共"的地方军阀在蒋介石和红军的双重压力下,自知实力有限,故更注重自保而不是取得战果。虽然蒋介石在通道会议前便已对中央红军西进入黔的可能性做了分析和应对计划,但地方军阀从各自利益出发,并未依照计划集中部署优势兵力。最终,黔东南地区出现国民党防守空虚,中央红军避实就虚,由此转入国民党军力相对薄弱的贵州黎平地境,争取了战斗主动权。  相似文献   

10.
张留见 《兰州学刊》2008,(8):143-145
冯玉祥追随蒋介石“清党”反共的原因,一是军事第一的军阀思想根深蒂固;二是否认中国存在阶级斗争;三是共同对付张作霖的需要;四是蒋介石的收买与拉拢。  相似文献   

11.
192 7年四川美丰银行从中美合资转为华股独资的一般商业银行之后 ,其前景十分暗淡。当时 ,整个国家金融制度、金融环境以及金融秩序和管理极其混乱复杂 ,为了生存和发展 ,美丰银行不得已走上与四川地方军阀合作的风雨历程 ,并积极地参与军阀所布置的各种金融活动。本文较为详尽地描述了 1 92 7年至 1 935年四川美丰银行与地方军阀合作的历史面相 ,以期以个案形式分析并总结近代中国一般商业银行在军阀控制下生存发展的独特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1920年代之初,国共两党提出"打倒军阀"口号之后,契合了当时以"文治主义"取代"黩武主义"的时代潮流,国民党人通过建立"党军"体制等方式以区别"军阀"的努力在北伐初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在社会舆论以及时人观感中确立了自身优于"军阀"的正面形象。然而,北伐进程的迅速深入导致时局急遽分化,敌我之间的区分愈发模糊,国民党自身的工作不能及时跟进,"党军"迅速"军阀"化。"旧军阀"被打倒之后,在国共之争以及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中,蒋介石被不同的政治对手共同指认为"新军阀","打倒军阀"口号的有效性开始消解。  相似文献   

13.
军阀政治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特殊的政治形态,这个政治形态贯串于从1912年袁世凯窃国到1949年蒋介石南京政权跨台的中华民同的历史。对于这样一个相当重要的政治现象,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是远为不够的。本文拟就军阀政治的起源及其最为主要的特征,作一个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1935年蒋介石成功改造黔局后,桂系面临中央势力的严重挤压。为因应时局,桂系试图与蒋介石展开合作换取对贵州的控制权,但在龙云反对下,最终难以实现,同时陈济棠与蒋矛盾激化,再起反蒋之心,最终粤桂联合反蒋。两广事变爆发后,其他地方实力派持观望态度,日本又强烈反对,两广深陷经济困境,且彼此猜忌。随着粤系土崩瓦解,蒋故意撤换李宗仁、白崇禧,桂系进退维谷,意图联络张学良、刘湘另立局面。此后局势逆转,桂系被迫接受和谈,但仍作为独立的地方政治势力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和胡汉民的政治理念本质相同,都反对共产主义和西方式的民主主义,借"以党治国"之名,实现国民党党魁的独裁统治,他们的分歧只是由谁来做党魁而已。胡汉民在"清党"反共中充当蒋介石的工具,得以重返政坛,其后又协助蒋介石战胜了其它军阀势力。但蒋介石企图制定一个设置总统制的约法,由"国民会议"选举"他为"总统"。胡汉民为保住既得权力,只同意召开国民会议,坚决反对选举总统和制定约法。蒋遂不惜采取扣押手段来制止胡。蒋胡关系彻底破裂。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四川回族经济文化述略张泽洪四川有回族108638人(1990年统计),清真寺116座。四川回族是在元明清时期,因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因素,从陕、甘、江南、云南等地区迁徙入川的,他们虽散居四川各地,但仍保持着回族的风俗习惯和伊斯兰信仰。四川回族...  相似文献   

17.
1936年6月1日,国民党广东军阀陈济棠和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等,为反对蒋介石削灭异已的政策,打出抗日救国的旗号,公开反蒋,发动了两广事变。这是继福建事变后,国民党内部的又一次大分裂。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一事变的态度前后有一定的差别,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别,否认中共自身依据形势的变化而作出政策的调整是不当的,然而,忽视共产国际此时对中共的影响,更有背于客观历史事实,本文就此问题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8.
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军阀集团,曾与蒋介石集团抗衡廿余年之久,三次逼蒋下野。其能致此的主要原因是新桂系与当时其他军阀集团相比,有较稳固的后方基地,是典型的地方实力派,加之新桂系首酋们受过军事专业培育以及在战略战术上的一些功果影响等。但终究不是蒋家王朝的绝命对手。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三五年春,红四方面军发动的强渡嘉陵江战役,在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是一次重要的战役。这次战役,打破了蒋介石企图发动“川陕会剿”,围歼红四方面军于川陕根据地内的妄想,牵制了四川军阀的部分实力,策应了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川黔滇边境运动穿插,向金沙江挺进。渡江战役的胜利,表明了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在毛泽东同志军事思想指导下,英勇顽强,坚决奋战,对党和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体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人民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支援红军,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对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年二月到四月,国民党反蒋各派系和各军阀代表云集太原,策划倒蒋之时,阎锡山和蒋介石之间电文频繁,双方各执一端,展开所谓的“国是”之争。二月十日,阎锡山首先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