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学大师朱季海先生于2011年12月21日在苏州仙逝,享年96岁。朱先生1990年代受聘担任我校中文、历史、美术学科带头人的导师,为我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师生们的爱戴和尊崇。在此后的岁月里,先生一如既往地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与各位学科带头人保持密切的联系,直到其生命的最后一息。当下,追思朱季海先生,学习先生忠于信仰,百折不挠之精神;效法先生淡泊名利、热爱事业和严谨求精的崇高境界,以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文风回报先生的教导。本刊一直得到朱季海先生的鼎助,先后有13篇文章在此发表,均已载入中华书局版《朱季海文集》。今特编发《文集》责编和几位教授所撰文章,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2.
朱季海先生的仙逝,令我感到突然。起先,从2011年12月2日《看壹周·苏州广播电视》A08版看到长篇报道,题为《国学大师摔跤之后……朱季海和他的"草根粉丝"们》,得知先生自8月份摔跤受伤之后,一直卧床不起,很为他的健康状况担心。但是,12月8日,又从苏州科技学院校园网上看到题为《国学大师朱季海著  相似文献   

3.
朱季海先生《初照楼文集》收录先生单篇文章60篇,其中13篇发表于本刊,占全书五分之一。笔者作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中国古代文学编委,司审稿之职责,有幸成为这批文章最早的读者,心怀崇敬和喜悦,一一写出我的读后感。上世纪90年代,先生受聘担任苏州铁道师院中文、历史、美术学科带头人的导师,每学期都要  相似文献   

4.
拙著《中庸深解》出版前夕,编辑先生来电索"序"。经与老友杨军教授商量,认为由德高望重的朱季海先生撰写最好。我们与朱先生始识于1982年中国训诂学苏州大会,90年代,朱先生又曾担任我院(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文史美学科带头人导师"。因此,2005年11月19日,我偕同杨军教授访先生于苏州双塔茶社。说明来意,朱  相似文献   

5.
2011年11月27日,由中华书局和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朱季海文集首发式和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东吴饭店举行。到会人数不多,即使是官方人士,也都是了解朱先生的知己和关注过他的朋友。这是一个真正的民间聚会,但却充满了浓烈的人文色彩和学术气氛。已经很久不能正常进食的朱季海先生由女儿陪同  相似文献   

6.
清代宫廷书画收藏在乾隆朝蔚为大观,为前朝各代所不及。清宫珍藏书画虽然有所散逸和损毁,但其最重要的部分却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北京与台北两座故宫博物院中。两院荟萃了中国法书墨迹及绘画作品的精华,有相当多的名迹巨品,完整地反映了中国书法史、绘画史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清宫书画得以初步整理与鉴定,古物陈列所文物鉴定委员会和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会对此做出了突出贡献。1949年以来,两岸故宫博物院对清宫书画的整理鉴定和学术研究不断发展。尤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书画经徐邦达、张珩、启功等先生的研究鉴定,使书画鉴定逐步发展为一门学问乃至一门学科。故宫书画鉴定以文献考据与艺术鉴定并举为特点,构建了书画艺术史的基础,也构成了故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中华魂》2010,(4):I0002-I0002
张燕燕,女,55岁,北京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北京大学考古系进修两年,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自1980年起就职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鉴定征集工作二十余年,主要研究书画、玉器鉴定专业,并对青铜器、陶瓷等均有很深研究。多年一直跟随史树青先生鉴定文物;曾跟随启功先生对田家英所藏数百件书画作品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8.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为历来的书画理论研究者所重视。我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邓以蛰和宗白华两先生都曾以各自的理论方法对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关系作过深入的探讨。由于二人的研究着眼点不同,因而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张寿臣,1941年生于山东,现居北京。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金石书画,曾师从于孙育儒、朱复戡等先生学画。长期致力于书画创作,遍临名家名作,心追唐宋,摹古习今,又游历名山大川,写生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江勇 《社区》2013,(35):15-15
写下这样的题目似乎对先生不恭。其实,任何人与钱的关系都是千姿百态、千丝万缕,更何况是像启先生这样“一字千金”的书画大家。第一次去先生家的时候,我就认定他很有钱。那是1983年的一个傍晚,中文系学生办刊物,我去先生家求刊名题字。到他家时,他正在和他的侄子吃晚饭。  相似文献   

11.
张濯清 《南都学坛》2011,31(5):133-134
<正>《书画记》,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记载了明末清初徽州地区书画交易的实况。作者吴其贞(1606—约1678)字公一,徽州人,出身于骨董世家,是当时一位著名的书画交易人。他年青时常随父亲观赏书画骨董,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书画骨董鉴定能力过于常人。该书是其每日观画、购画的真实写照,既包括作者接触的各色书画交易者,又涵盖书画品评鉴赏、书画交易的途径及经营方式等。内容丰富,价值较高。明末清初,徽州的书画交易非常繁盛,吴其贞的《书画记》可以为我们依稀重现当年徽州书画交易的过眼繁华:"忆昔我徽之盛,莫如休、歇二县,而雅俗之分,在于古玩之有无,故不借重值争而收入。时四方货玩者闻风奔至,行商于外者搜寻而归,因此所得甚多。其风始开于汪  相似文献   

12.
王微  赵东 《宿州学院学报》2014,(6):64-66,94
从宿州书画资源增值性、可变性、教化性三个方面,探寻了宿州书画艺术作品与市场供求之间存在的实际问题;基于宿州书画市场的发展现状,论述了宿州书画产业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以及发展滞后的现状,是由于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念、传统文化积淀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提出完善政府的指导和管理功能、强化书画市场规模化发展定位、整合产业链、探索发展书画产业网络营销新模式、培育书画产业专业人才等针对性的策略,是宿州书画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刘方亭,1943年生于北京。现任北京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秘书长、文化部老艺术家书画社秘书长、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工商联企业家书画会副会长。他自幼酷爱绘画艺术,长期专注于中国书画的研究和探索,擅长写意、花卉、梅、兰、竹、菊,以画猫最为见长,在书法上亦有深厚的造诣。师从著名画猫专家孙菊生先生、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和著名画家陈大章先生。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并获奖。先后应邀赴韩国、中国台湾及日本等地进行文化交流。多幅作品陈列于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中国驻外大使馆等单位,并被编入《中南海珍藏集》《毛主席纪念堂书画珍藏集》《文化部新世纪名人书画集》。出版有《小写意画猫技法》《中国画动物技法普及教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系列刘方亭专辑》《中国当代书画家刘方亭作品选》等专著。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政治和学术的角度探讨容庚先生《金文编》各版序言不断更换的原因 ;而自序内容 60年来没有改变过 ,这与容庚先生自抗战以后 ,环境大变 ,学术活动的重点转移到书画史方面的研究有关。文章还探讨了容庚先生学术生涯中少见的文学批评———《论〈列朝诗集〉与〈明诗综〉》的写作动机。对第四版《金文编》序言的体例提出批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孙龙父先生是扬州文化界、教育界的著名人士。他精古文,工书画,善篆刻,以道德文章著声士林。生前执教于扬州师院中文系,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教书育人,敬业爱生,为古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出力尤多,劳绩布在人口。值先生逝世20周年之际,本刊特发表此文,以寄缅怀之思  相似文献   

16.
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这里人文荟萃,名贤辈出,黄建新先生幼小深受乡邻张謇、王个*、范曾先生之影响,对他们的故事耳熟能详,奋发进取积极作为成为成长的目标。少小天资聪慧,酷爱书画,勤奋好学的他,从6岁始随家父黄岐伯先生研习王颜柳赵书道,行真篆隶碑帖兼攻。  相似文献   

17.
《新天地》2011,(12):F0002-F0002,F0003
石雨:养心堂主人,大学本科学历,西安科技商贸学院客座教授,先后进修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师从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秘书长张山先生。大学书法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画研究院常务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北方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陕西长城书画院副院长,三秦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文人功勋艺术家,突出贡献艺术家,德艺双馨艺术家。  相似文献   

18.
书画家卢鸿杰,1974年生于北京大兴。字:双翼。号:大兴卢氏,顺风堂主。师从张建民先生、苏万顺先生。现为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艺术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艺术委员会艺术委员兼书画创作室副主任、中国民族画院理事、北京道教协会道家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华夏名流书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协会(台湾)特聘委员。  相似文献   

19.
单一良 《21世纪》2013,(Z1):74-76
笔者在北京生活了近九年,因为工作和爱好的关系,平时接触的书画艺术家也不在少数。在我曾见过的几位书画艺术家中,孙大愚先生是过目不忘的一位。而我当时只是一个报社的普通记者,孙大愚先生在京城一直就声望显赫,因此平时素无来往,更谈不上了解。2007年11月的有一期《美术报》刊登了孙大愚先生的书法作品,因同期也有我的一幅荷花图发表,  相似文献   

20.
李德仁简介     
被当今海内外美术界誉为“后起之秀”的李德仁,他既是一位画家、美术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位理论家、书画鉴定家。李德仁宇泽甫,号霁原,1946年出生于山西省榆次市。早年得吕斯百先生函授指导,后拜师高寿田、张颔,专研中国画及训诂考据学和传统哲学,并探讨书画鉴定。1978年考入山西大学艺术系研究生(硕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