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辛弃疾既是个矢志抗金报国的铮铮英雄,又是个精神生活非常丰富的“极有性情”的词人。他的报国理想在主战派被压、投降派占上风的现实情况下,逐渐走向了幻灭。在这个幻灭的过程中,他痛苦地目睹赵宋王朝无可挽回的衰败下去而不能自已,致使他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对恢复事业的讴歌、报国豪情壮志的抒发,转向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喟叹;从对驰骋关山的向往转而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与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因号“稼轩居士”,又号“雨岩居士”,故有学者把辛弃疾看成是一个佛教居士,把他的词也看成居士词。其实不然。辛弃疾与佛教之关系,不过是他具备了那个时代的士大夫们都应具备的佛教知识与修养而已。虽然仕闽期间,辛弃疾有过参禅经历,但他并非虔诚的佛教徒,也非佛教居士。作品分析表明,辛弃疾对待佛教的立场,完全是一个佛教文化的消费者和享受者的兴趣与姿态。  相似文献   

3.
长江,是南宋政权的重要屏障,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杭州),而不择龙盘虎踞的金陵(今南京),就因金陵距天险过近,一旦金兵渡江便首当其冲.南宋主战派韩世忠、李纲、刘錡、吴拱、张浚等,为长江防御颇费心思.许多文士也关注着朝廷对江防的部署,其中论述之明确、所拟措施之详尽周密者莫过于辛弃疾.  相似文献   

4.
稼轩诗简论     
与辛弃疾同时代的陆游,以诗名世,也写了不少词,词亦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的词选本都有陆游一席之位;辛弃疾以词名世,也有诗作,但他的诗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大凡宋诗选本或其他选本,一律不选他的诗,即使是辛之个人选本、选词、选文,亦不选诗,好象诗不存在似的。其实辛弃疾写诗也不少,现经搜辑可见的便有108首(76题),为词的六分之一略强,且其诗  相似文献   

5.
作诗犹爱邵尧夫——论辛弃疾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南归后在思想上受到理学思潮的影响,加之其退居时期自解自慰心态的需要,故而更多地服膺于邵雍观物识理、“吟咏情性”的思想和诗学观念,并取法于邵雍的“康节体”诗,走了一条与其词的创作并不相同的道路。然尽管如此,辛弃疾在诗歌创作中写其退居心态,直抒胸中志趣性情,亦能关注社会人生,风格则或平易朴拙,或奇崛傲峭,多有可观,因而仍是正确、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辛弃疾思想性格和心灵世界的重要窗口之一,虽然他的诗歌创作也一如邵雍,不免时有一味说理,较乏形象,过于直白的缺点  相似文献   

6.
爱国词人辛弃疾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其身上有着深深的儒家思想烙印,如伴随其终生的浓厚的忠君爱国思想和强烈的入世情怀.但由于其人生坎坷,仕途不顺,他身上又表现出与儒家相背离的反儒家思想,表现为安贫乐道的归隐情怀和叫嚣怒骂、粗露直豪的性格以及崇尚力田的观念.辛弃疾与儒家思想的这种相亲相离关系与其人生遭遇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南宋时期,由于北方女真贵族大举侵入中原地区的结果,造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女真贵族的政权,带有严重的奴隶制残余性质。他们不但对中原地区人民实行残酷的压迫,而且还进一步南侵,给人民造成严重的威胁。当时民族矛盾尖锐,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抗金统一,而南宋王朝腐朽的大地主统治集团却不惜“竭民膏血,以饵犬羊”,推行一条偏安一隅的民族投降主义路线。面对严重的民族矛盾,在人民群众抗金斗争的影响和推动下,地主阶级革新派也主张抵抗,恢复中原,实现统一。于是,围绕着统一与分裂、主战与投降,当时地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斗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杰出词人辛弃疾就是在这个时候,以战斗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作为地主阶级的主战派,站在爱国的民族立场上,和投降主义路线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的《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稼轩长短句》中脸炙人口的佳作。关于这首词的写作目的,历来的注家都认为表达了不满韩住胄为巩固权势而发动的开橹北伐,用刘宗元嘉往事警告他不要轻举妄动。这种观点与《来史·韩佳胄传》是一脉相承的,但与辛弃疾的平生抱负、写此词时的心情以及当时的史实、全词文意并不尽相符。在南宋朝廷中,由于投降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积极主战的辛弃疾屡遭排挤,曾三次被弹刻罢官。可他仍期待重整旧山河,朝天闭。即使在他被罢官以后,也一刻未曾忘怀收复中原的平生壮志。来宁宗嘉泰、开措年间,他又一度出…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史上,象辛弃疾这样集名卿儒将与文人骚客于一身,“风节建树,卓绝一时”的文学巨擘,不能说绝无仅有,也可以说是寥若晨星。作为“陶写之具”的稼轩词不仅形象而又真切地表现了“一代之豪”辛弃疾的生活志趣和人生追求,同时也真诚地坦露了诗人在人生梦魇下苦苦挣扎的生存体验和与命运抗争以求得心灵解脱的艰难历程,抒写了他在生命旅途中的大喜大悲,大彻大悟。“写尽胸中、块磊未全平”(辛弃疾《江神子·和人韵》,以下凡引证辛弃疾的作品不再注出作者的姓名),稼轩词正  相似文献   

10.
如果以繁星满天的星空来比喻词史的话,那么,辛弃疾的词就是一颗放射着熠熠异彩的巨星;如果以百花竞放的花园夹比喻词史的话,那么,辛弃疾的词就是一株色香殊特的奇葩。辛弃疾是屹立在词史上的一块丰碑,他的贡献只有从词的发展这个视角才能够看得清楚,作出恰当的评价;也只有这样才能对辛弃疾有综合的、全面的认识。这里试着从词史发展的角度,对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略作论述,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从南宋抗金战争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卓有成效地驱逐敌人、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军事韬略.王蔺等人的弹劾,使他失去了宏图大展的机会,造成了他壮志未酬的生命悲剧.辛弃疾生活细节的不检点给言官的弹劾造成了口实,是不争的事实.因小失大,是辛弃疾生命悲剧真正让人惋惜之处.  相似文献   

12.
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是最善于借鉴、学习前人经验的.他广泛地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形成了自己气象万千的作品世界.在所有使他受益的前人中,杜甫是一个对辛弃疾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又少有人提及的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诸多相通,使得辛弃疾的词中留下了浓重的老杜痕迹.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是位将相全才,志怀高远,渴望建功立业,但他一生沉浮动荡,命运坎坷.辛弃疾其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他的人生悲剧是由"归正人"的身份、主和派的阻挠、贪图享乐的文化氛围以及他桀鸶不驯的个性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辛词中对四季景物的描写豁人耳目。“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四季风景词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愫,四季的秀美风光词人尽收眼底,诉诸笔端,抒发的是一种欢乐情怀;联系词人一生的遭遇,四时变化给予词人更多的是一种悲苦的情绪而体现为悲情。  相似文献   

15.
汪洋 《东方论坛》2014,(5):69-75
辛弃疾现存诗歌数量虽少,但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创作的基本情况。鲍照、邵雍不如学界所论是辛弃疾诗歌创作学习的主要对象,而陶渊明诗的内容、白居易诗的朴拙风格对辛弃疾的诗歌创作影响巨大。从辛弃疾诗歌的理性思辨色彩、大量用典的特点以及运用"点石成金"的江西诗法进行创作等方面来看,辛弃疾诗是典型的宋诗。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辛弃疾《摸鱼儿》、《青玉案》、《祝英台近》三首具有代表意义词作的赏析,论述了辛弃疾爱情词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比兴与寄托的特点。在芬芳悱恻之中,露磊落不平之气,在纷繁的词作中寄托了词人深沉多样的思想情怀,尤其是寄托了英雄失意的愤慨,进而表现他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和对国家长期分裂的悲痛。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群的主帅和灵魂,他继苏轼之后,进一步拓展词体的艺术容量和抒情功能,在解决新内容与旧形式和传统表现手法之矛盾的实践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辛弃疾对于词体的革新,一方面提高和强化了词的文学功能,把词体改革推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他的词作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弊端,暴露了南宋词创作中的诸多矛盾.  相似文献   

18.
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自觉地致力于喜剧创作且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 ,这种自觉的戏剧行为与他对戏剧艺术的理解、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的剧作的服务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李渔虽然身负盖世才华 ,却始终与功名无缘 ,不得不以近于帮闲的身份为达官贵人演剧佐觞 ,在悲剧的人生面前 ,他却以喜剧创作自娱娱人。他对现实不满却不能与所厌恶的社会现象一刀两断 ,因而 ,形成了思想上的深刻矛盾。这种思想矛盾导致了创作中的喜剧精神 ,从而驱使他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19.
前人多注意到辛弃疾的"慷慨悲歌"和"委婉清丽"两种词风,对其谐谑词类作品却很少留意.辛弃疾这类谐谑词或讽刺丑恶,或自嘲自解,在看似幽默中透出苦恼的笑.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南宋的社会现实,作者危难的政治处境、睿智机敏与坚强坚韧的品格修养及精深的艺术造诣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名儒草堂诗余》作者大都为南宋遗民 ,集中作品既继承了辛派词人慷慨悲烈、豪宕恢宏的气度 ,又延续了南宋末年词人善用咏物的方式传递内心情绪的手法 ,表情极为深挚。宋元时期特殊的社会状况赋予了词集鲜明的政治指向性和浓郁的地域风格 ,由此得以另立江西一派。与同时代的“浙派词人”相比 ,强烈的兔葵燕麦之感、悲愤激楚之音溢于言表 ,内容形式与艺术风格别具特色 ,在词坛留下可书的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