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认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共产国际和共产党对改组后国民党的革命性和革命作用作了过高估计 ,继而分析了国民党压抑、排斥和打击共产党的态度及其政策倾向 ,并通过深入研究国民党的阶级构成、组织特点、权力运行机制等 ,揭示出了国民党依然是资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实质  相似文献   

2.
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是孙中山也是国民党的历史的一大进步。改组后的国民党,在中国革命高潮的第一时期曾经起了很好的作用。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史,不能不研究国民党,尤其要研究改组后的国民党的性质及其作用。 改组后的国民党究竟是什么性质?传统  相似文献   

3.
关于国民党改组派的性质,史学界存在着各种不同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一种意见认为,改组派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改良派,另一种意见认为,改组派是代表在野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同在朝的蒋介石集团争权夺利的反革命派。我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有一定根据,但都未免偏颇。改组派是一个组织成员复杂、政治纲领并不统一、前后期活动的性质又有很大变化的政治集团。对此,不能简单地以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或在野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革命派这样的模式去套,而应该对改组派的政治纲领、实践活动以及组织成员作一全面具体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符合事物本来面貌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4.
一九二四年国民党实行改组成为革命的联盟。关于国民党改组后的阶级构成,目前在党史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另一种认为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两种看法都是讲“四个阶级”的联盟。对于“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这三个阶级认识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沉重的民族灾难,屈辱的国家地位,强烈地刺激着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先进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独立自由,富强文明,不惜流血牺牲前仆后继。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矢志在中国根除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走上“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坦途。虽屡遭挫折,但愈挫愈奋。始终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而奋斗不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创建了光辉的业绩。尤其在晚年,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一在斗争策略上毅然实行重大改革,改组了国民党。这一举措和  相似文献   

6.
1922年至1924年间,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高瞻远瞩,力排异议,接受国际共产党人的主张,改组国民党,从而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创造了北伐战争革命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深入研究当年国共合作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在今天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国民党改组的经过,各家史书记述,所涉人事,颇多歧异,每使读者莫衷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国民党改组派产生前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普遍滋生的改良主义幻想,为改组派思想产生广泛影响提供了心理基础;改组派思想和主张切中时弊是其风行一时的主要原因;改组派人物及其宣传活动在改组派思想传播中也起了重要作用。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改组派所鼓吹的改良主义运动最终不能避免破产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同盟会,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建的,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1912年,同盟会改组后又改名为国民党;随着辛亥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又改为中华革命党;后又复名为国民党。先后三次改组,其成效甚微。只有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对国民党进行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改组。这次改组尽管也未达到预期目的,但是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制订了新三民主义纲领,使国民党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迈进了一步,成效较前显著。国民党的不断改组,充分表现了孙中山“天下为公”,一心一意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坚定不移的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改组派是本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以汪精卫为首的官僚政客、失意军人,拉拢一部分具有民主思想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欺骗一些幻想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青年知识分子而组成的与蒋介石集团争权夺利的政治团体。其政治纲领和活动的最高目的是以汪代蒋或汪蒋合作。它是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作为国民党统治集团的一部分、一个派系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四平师院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二期,刊载孙世安同志关于《改组后的国民党性质初探》(下称《初探》)一文。《初探》认为:改组后的国民党“仍然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这个结论不无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会上,确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的转变。这无疑应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我们认为,孙中山实行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但他之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改组派”是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 ,在其党内产生的一个政治派别。“改组派”这个名称第一次见诸文字记载 ,是在改组同志会成立之前 ,由改组派之一的萧淑宇在《革命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来的 ,但当时该派名称并未广泛流行 ,只是由于蒋介石在 1 92 9年北平二次之行中大骂改组派 ,这才无形中提高了该派的知名度 ,从而为社会广泛知晓。  相似文献   

13.
大革命时期中共对国民党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认识过程基本上循着两条线索发展:既存在着一个联合战线形式的国民党,又存在着一个联合战线之外的纯粹的国民党。联合战线形式的国民党是“各阶级合作的党”,属于阶级联盟,并且随着国民党右派的分裂逐步由四个阶级转化为三个阶级;而纯碎的国民党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党”,在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后又成为“小资产阶级政党”。党力图将两种不同性质的国民党加以区别,看不到联合战线与国民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四川省党部于 194 7年缩小编制 ,编余人员须转业从政 ,其中有 9人成为县长 ,而相当一部分人转业之路并不平坦 ;几乎同时而略早 ,四川省举行县长考试 ,考取 14人 ,有 8人系现任省府职员 ,其中 5人即任职民政厅。后来此 5人全得发表为县长。通过对此二事的粗略考察 ,可以增加对当时“中央”与“地方”、“党”与“政”、“制度”与“实际”诸问题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半个多世纪以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下,实现了第一次合作。这次合作表明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反映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符合国共两党的利益,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创举。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不容否定和怀疑的。本文只侧重于谈孙中山在改组国民党,促成首次国共合作建立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共同掀起了农民运动的高潮。这场运动表面上是彻头彻尾地为中共所"包办",但中共却不能左右它的全过程。事实上,这场运动的起与落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当时居于执政党地位的国民党的态度,而不是中共。故笔者以为要理清这场运动迅速勃兴与凋零的前前后后,不仅要对中共的农民运动战略的形成和实际运作情形进行客观考察,更要从国民党方面加以研究突破。只有对国共两方面的情况都有了准确把握,才能深刻地理解这场运动。论文拟对国民党农民运动战略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的作一初探,以抛砖引玉,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国民党改组派是20世纪20年代末从国民党内部分出的一个政治派别,其主张与国民党中央存在着差异。二者关于统治方式的分歧尤为明显,国民党改组派主张实行民主政策,国民党中央在训政的掩护下实行独裁统治,但却共同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而二者的分歧终以国民党改组派的彻底结束而消亡。  相似文献   

18.
提起七七抗战,人们自然会想起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国民党第29军。1937年7月7日,日寇制造了蓄谋已久的“华北柳条沟事件”——芦沟桥事变。这天,日本侵略军驻丰台的第八中队,在宛平城北侧,距芦沟桥不远的大瓦窑村附近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至夜十一时,日军故技重演,以九一八事变“中村失踪”的伎两,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入宛平城搜查。这种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的断然拒绝后,日军便突然向宛平城开枪开炮,中国守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宪政态度的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内掀起了一场宪政运动的潮流。一些国民党上层人物也表态要求结束训政,实施宪政,推行民主政治,反对一党专政。但是,他们的出发点有所不同,一部分人为国家民族而呼吁;另一部分人则纯出于个人私利而将宪政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与此同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实权派公然表示反对。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一门以苗族为特定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苗学,正逐渐形成。苗学究竟是怎样一门科学,苗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笔者不揣冒昧,在此试作初步探讨。 苗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对苗族的研究,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苗族名称初见的宋代;在国外,至少也始于1831年。但苗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提出来,却是最近两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