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科学战线》编辑同志: 贵刊1980年第一期补白《中国新文艺之最》第一条云:“最早的白话诗歌集;《尝试集》。胡适作;一九二○年出版。集中最早的诗是一九一七年六月间的作品。”这在时间上与事实不符。胡适在《我为什么要做白话诗》(《尝试集》自  相似文献   

2.
自胡适的《尝试集》一九二○年问世,历来评价不一。肯定者固然不少;但否定之批评尤不绝于后,特别是一九五五年开展胡适思想批判后,就只剩一片否定之声了。主要观点认为:《尝试集》“在内容上存在着很浓厚的属于没落阶级的腐朽意境和情调”。“有的还为浓厚的封建思想或洋奴思想所充塞。”它“既不能带来新的革命的内容,也不能解决诗的形式本身”。“它与我们真正的新文学根本是背道而驰的!”于是,这经鲁迅等人删订过  相似文献   

3.
《尝试后集》收录了胡适《尝试集》外公开发表的部分诗作,更多诗篇则是从胡适日记、遗稿中辑录的,当时未曾公开发表。这些诗歌是胡适的抒情谴怀之作,展示了胡适特殊的情感世界。从《尝试后集》看胡适的情感世界,可以使我们对胡适思想和人格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胡适早期诗文创作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改平 《河北学刊》2001,21(3):52-55
胡适研究多集中在探讨胡适的文学理论的得失和新诗集《尝试集》上。然而胡适的诸多思想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萌芽。因此 ,研究胡适的早期诗文很有必要。胡适在上海期间所做诗歌基调多悲愁沉痛 ,初到美国后的部分思乡诗也有悲愁 ,但胸怀已渐宽广 ,终于以乐观代替了悲观 ;留学前的文章是受梁启超影响为“新民”而做 ,重在说教 ,故艺术性差些 ,留学期间的文章多偏重于学术 ,也有部分体现胡适思想的长篇大论 ,如《非留学篇》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新文学的领军人物,胡适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可谓巨大,但是在近一个世纪后新诗理论和实践日益成熟的今天,再来看《尝试集》,更清楚地看出了胡适诗作中许多的清涩和简陋之笔,而从《尝试集》的几个自序中,我们又可看出,胡适当时对《尝试集》的种种问题和处境是有深刻认识的。  相似文献   

6.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怎样正确评价他的早期诗歌和他的《尝试集》,一直是文学评论界关注的问题。有的论者认为“《尝试集》中有不少的篇章抒写的都是诗人个人的日常生活感受,没有什么积极的社会意义,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思想陈腐,情调低沉,内容反动,与‘五四’精神完全背道而驰。”对这个论断笔者不能苟同。本文试就胡适早期诗篇的思想价值作些粗浅的分析与论述,以求对它的社会意义有一个公正的实事求是的评估。 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曾谈到他早年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  相似文献   

7.
象征主义诗歌在20年代的崛起,符合中国新诗内部规律的发展和演变.本世纪新文学发轫的标志之一,就是白话诗运动的提倡.承继着清末黄遵宪“我手写吾口”的“诗界革命”精神,胡适进一步提出从“文的形式”方面下手,先要求“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的大解放”,因为“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缚束精神的枷锁镣铐.”基于这一认识.胡适倡导“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乎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谈新诗》). 正是基于与古典诗歌传统彻底决裂的决心,胡适开始了白话诗的“实验”.1920年3月,《尝试2集》由亚东图书馆出版,奠定了他新诗创始人的地位.胡适在毁誉参半的文学论争中开了一代风气,继而经过康白情、俞平伯、刘大白、刘半农、汪静之、冰心等人的响应和共同参与,新诗经过了一场“语言革命”,确立了白话的正宗地位.  相似文献   

8.
一胡适在一九三五年,为了给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作一总审查”,他编了新文学大系的《建设理论集》,在这个《建设理论集》里,共收了五十篇文章,而胡适自己的占了十九篇,这意思就是说:在“五四”文学革命的“理论建设”方面,胡适个人的功绩占了总成绩的五分之二。而且,在这论集的卷首,以胡适自己的自傅“四十自述”中的一章——“逼上梁山”作为文学革命的“历史的引子”,竭力企图使人们得到这样的印象:“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只是胡适傅记中的一个部分,离开了胡适,就不可能产生文学革命运动。他在“导论”里更用了很大的力量来说服人们相信:胡适的自傅“逼上梁山”一章,“忠实的记载了这个文学革命运动怎样偶然在国外发难的历史”,它用“一些史料来记载一个思想产生的历史”,“这个思想……是许多个别的,个人的傅记所独有的原因合拢来烘逼出来的”。他所以竭尽一切方法来渲染他个人对交学革命运动所起的作用,无非是要使人承认:胡适在这个运动中的“友难”和领导的地位;同时也就是要人承认: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伟大的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9.
<正> 一九一九年七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右翼代表胡适抛出臭名昭著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以下简称《问题》)一文,公开向马克思主义宣战。八月,共产主义者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给胡适以迎头痛击,开始了一场“问题与主义”的著名论战。这年九月一日,毛泽东在长沙发起成立一个“问题研究会”,并拟定和散发了二份《问题研究会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在“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章程》究竟站在哪一方面的立场上?有的同志认为,“问题研究会”是在胡适“影响下”发起成立的,“《章程》的主旨,同胡适的口号完全吻合”;《章程》所列一百四十多个问题,有的“本来就是胡适提出的”,有的与胡适的提法是“一回事”,有的比胡适提得“更具体了”;《章程》提出的“问题之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诗人”的身份合法化问题是谈论早期新诗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认为,从《尝试集》到《女神》,从胡适到郭沫若,“新诗人”的文化身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即从主要作为一个启蒙者的角色转变为主要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最早的白话诗歌集:《尝试集》。胡适作,一九二〇年出版。集中最早的诗是一九一七年六月间的作品。它仅仅是诗体改良方面的尝试,多系“刷洗过的旧诗”,内容也很少有进步思想,一些作品抒发了没落的封建士大夫的意境和情调。最早的进步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  相似文献   

12.
清末,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力倡“小说界革命”,遗憾的是少有成功的实践;继而盛行的“谴责小说”,着力暴露官场的腐败和世态的丑恶,但未切中封建制度的本质和要害;而泛滥民国初的“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则已堕入末流。无论是“谴责”小说,还是“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都与现代小说有相当距离。一九一七年,陈衡哲在胡适编辑的《留美学生季报》发表了处女作《一日》,其思想和技巧已初具现代小说雏形,可谓用现代白话创作短篇小说的最早尝试。胡适在陈衡哲短篇集《小雨点·序》中写道:“当我们还在讨论文学问题的时候,莎菲(指陈衡哲)却已开始用白话做文章了。《一日》便是文学  相似文献   

13.
胡适在1919年8月1日《尝试集自序》中谈到:“这两年来,北京有我的朋友沈尹默、刘半农、周豫才(鲁迅)、周启明(周作人)、傅斯年、俞平伯、康白情诸位,美国有陈衡哲女士,都  相似文献   

14.
<正> 长期以来,许多现代文学史论和研究《女神》专著极力强调《女神》的历史意义,为加强其倾向性而论断说,“《女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奠定了我国新诗的基础,开了一代诗风”等。此种观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是否有助于正确评价《女神》,我认为尚有待于探讨。现代文学史实表明,我国第一部新诗集不是《女神》,而是《尝试集》。《尝试集》出版于一九二○年三月,《女神》于一九二一年八月出版,这是有目共睹的史实。就是主张《女  相似文献   

15.
胡适的白话诗集《尝试集》,是我国新诗开创期与旧诗分水岭的一块嵬嵬界碑。它结集于一九二○年三月,相继刊出四版,发行量达万册以上。读者之众,影响之大,可以想象。长期以来,对于胡适的《尝试集》,一直未能给以公正的评价。近几年来,不少研究者正确地贯彻了党的思想政治路线,实事求是地为《尝试集》拂去了过去被蒙上的积尘,但是,对于它开拓新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诗作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都尚未能作出切合实际的估价和科学的论断,笔者试图对以上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起点的摆荡:胡适对古典诗歌意象的继承与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丽芳  张淼 《晋阳学刊》2004,1(6):93-95
古典诗歌意象的高度纯熟化从文化上钳制与扼杀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从诗歌艺术层面也使注重意象营造的古典诗歌基本丧失了诗歌应有的审美感受性,并危及到诗歌本身的存在。“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为突破口,而早期白话诗以胡适的《尝试集》为代表,胡适通过在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对古典诗歌意象的继承与创造,凸现了其在诗歌由旧到新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五四”期间,胡适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影响深巨,赞赏仿效者有之,批评商榷者亦有之。其中,梁启超的批评最具典型意义。本文从说理与抒情、音节与用韵、文言与白话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梁启超与胡适关于白话诗的意见分歧,并从学术史和思想史的高度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朱洪 《学术界》2001,(5):147-155
曹伯言、季维龙两先生编著的《胡适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 1 986年版 )是目前较流行的胡适年谱 ,该书收集材料比较详尽 ,是研究胡适的重要工具书。我本人和其他胡适研究者一样 ,从中收益不浅。另一方面 ,胡适是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和政治活动家 ,知识面和社会交往都异常广博 ,因此 ,写好《胡适年谱》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十多年前 ,对胡适研究的解冻刚刚不久 ,写好《胡适年谱》更是不容易的事。诚如该书《编辑说明》所说“书中疏漏不妥之处一定不少” ,的确 ,该书出现了一些问题。如 :印刷校勘问题 ;编辑过程中的疏漏 ,如出现…  相似文献   

19.
从《去国集》到《尝试集》的创作实践中,胡适成功建立了现代白话新诗的早期范式,而《谈新诗》等诗论则从新诗发生史的角度勾勒了胡适新旧诗学的转换轨迹及诗学特质。在胡适新诗创作与诗学理论探寻的双重变奏视角下。考察胡适新旧诗学转换成因及影响,对当下现代诗歌的探索也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20.
胡适是一个学者。他一生共获得35个博士学位,除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外,还有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和香港的名牌大学的法学、文学和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34个,在中国无人能与相比。他一生著作等身,生前出版的重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淮南王书》、《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尝试集》(新诗)等,逝世后经学人整理出版的有《中国古代思想史长编》、《先秦名学史》、《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尝试后集》,等等。他的学术成就是得到海内外学界公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