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进入到所谓信息共享、“同题竞争”时代以后,新闻策划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我们也经常能从报纸上享受到精彩策划带来的阅读快感。“新闻策划”的本质,是在新闻媒体实际运作之前及运作过程中,根据对相关信息的占有与分析,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周密地设计与修正报道方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揭示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以求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本文旨在探讨新闻策划中应当把握的四大关系,以求教于同仁。一、取与舍“取与舍”即策划的选题问题。新闻策划的目的决定了不是任何新闻事实都能进入我们的策划视野。那么,取舍策划选题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周倜 《云梦学刊》2013,(4):151-154
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素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体现在信息传播流动的效率和质量上。大众媒介成为了传播新闻信息、传播思想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中国青年报》是当代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主流媒体。《中国青年报》的言论特色通常是以新闻报道作为它的言论对象,由新闻事件本身出发,探讨它背后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孔子所说的“天”是什么?我们敬爱的郭沫若先生已作了科学的扼要的解释。他1935年的《先秦天道观之进展》指出:“孔子所说的‘天’其实只是自然”。这引起人们重视与吸取,使人们认识孔子比国外任何科学家和任何名人都先知“天”是“自然”,更懂得“中国文化有辉煌的历史”,提高中国的国际性声誉,增强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可以译为:“天怎么解释呢?四季运行,百物生长。天怎么解释呢?”“天何言哉”的“言”与《论语·子罕》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和编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二者之间能否实现良性互动,直接影响着传播的顺利完成。编辑是记者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记者采写的新闻作品只有通过了编辑这一关,才能与传播对象——读者见面。因此,记者要想提高稿件的见报率,使自己的作品不被或少被“枪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记者应有“编辑观点”。《人民日报》资深记者林钢曾在一篇心得文章中说:“要知道,记者工作永远要受到版面和时间的制约。越早认识到这一点,就越能获得自由。”这确是深刻的经验之谈。但版面掌握在谁手里呢?众所…  相似文献   

5.
一古往今来,人们总是问: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人性是什么?本文把这种在“是什么”的思维框架内发问、探索、争鸣和求解的追问定名为“求真性追问”。从特定的意义上说,这种追问方式有存在的必要,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一,这不是人学研究中的唯一的追问方式;第二,仅仅局限于这一种追问方式,会给人学研究带来弊端,实际上,这种追问方式本身就有弊端。古今中外的人学史上,对人是什么的追问和界说可谓汗牛充栋。如果我们对这些界说进行总结性评价的话,那么,结论只能是:它们都是既有道理,又无道理。说某一种界说有道理,是因为…  相似文献   

6.
郝燕 《兰州学刊》2001,(2):76-77
在当今知识信息量爆炸的时代 ,每隔 5年 ,旧的知识大约要更新 2 0 % ,而每一种新的知识出现后 ,新闻报道往往率先起着传播作用 ,因此 ,记者的知识修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 ,每个记者都是古希腊神话中传播“火种”的英雄普罗米修斯。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当今时代 ,是要求人们必须终生学习的时代 ,不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就必定要落伍。”新闻工作者要赶上时代 ,就必须牢记江总书记的指示 ,把学习当成毕生的任务 ,永不间断。一、提高知识修养在新闻采访写作中产生的积极意义首先 ,记者是社会活动家 ,社会接触面极为广泛 ,…  相似文献   

7.
《老子》一书,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为道是什么,它是怎样运作的?二是圣人应怎样遵守道以治理天下?例如,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圣人治天下.也要无为而不为。由于圣人与道结合,便是个“天人合一”问题,所以,也可以说《老子》只讲了个“天人合一”的问题。 道是什么?道是“无”。道有两种作用:一是它能转化为(或创生)宇宙万物;二是它无为而无不为,衣养万物,辅佐万物的自然自化,它损有余而补不足,调协万物的发展。 可是常人对这些论点,很难接受。说“无”能生“有”(宇宙万物),“无”能衣养、辅佐、调协“有”(宇宙万物)…  相似文献   

8.
陈静 《兰州学刊》2004,(5):264-264
在媒体的惨烈竞争中 ,“策划”无疑成为各媒体看家的“杀手锏” ,或称其为“重磅炸弹”。然而 ,眼下 (且不说电视、广播 )同城各家报纸的“策划”都不少 ,有策划活动的 ,有策划新闻的 ,也有新闻策划的 ,反正只要能压倒对手 ,什么招都能使出来。其实 ,从严格意义上讲 ,既然报纸的第一属性是传媒作用 ,是新闻纸 ,那么 ,得出的结论就应该是所有的策划都应围绕新闻来作 ,都应该向新闻看齐 ,这样的策划应该称其为“新闻策划” ,有新闻内涵的策划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策划” ,否则 ,路就走歪了。新闻策划应以新闻事实作为基点 ,同时 ,在新闻上要…  相似文献   

9.
《周易外传》是王夫之的一部充满批判精神的力作,其批判的矛头主要是指向“道”、 “释”,及在《易》学问题上的方士术数之说,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本文仅就其对老子思想 “道”的批判谈几点看法。 老子思想核心是“道”,其表现的基本形式则是“无”,这个“道”有其特定的内涵,与众不同,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后引文只举章次)这个’“可道”之 “道”指的是什么呢?或者说,老子是以什么作为参照座标而提出自己的“道”的呢?王夫之认为,老子主要是对儒者而言的。王夫之说:“其(指老、释──笔者)…  相似文献   

10.
最近,关于美国“新经济”的讨论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未发表了一组文章,认为“新经济”是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事实上,美国的“新经济”始于80年代,美国学者亚瑟·亚当斯在其论文《美国的新经济:如何管理它》中对美国“新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征以及对人们提出的挑战作过深刻的分析①。1997年11月17日美国《商业周刊》载文重申了美国确实存在新经济。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国的“新经济”?其产生基于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我们应如何看待它?它是否超越了经济发展周期波动的一般规律?这些都…  相似文献   

11.
如所周知,教育问题和宗教问题都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而要探讨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两个定义:教育的本质和宗教的本质。关于教育的本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解释是:“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该书又说:“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①这里说得很明确,教育作为特定的科学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12.
融媒体时代的深刻变革为性别平等文化的广泛传播带来崭新契机。新型主流媒体是我国弘扬性别平等价值观的重镇。使用联合国“媒介性别敏感指标”对《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进行性别状况评估,辅之以对青年网民和主流媒体工作者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新型主流媒体能多角度展现当代女性的社会风采,为女性媒介形象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能有意识使用新闻事实和科学数据破除性别角色定型。同时,一部分主流媒体的受众具备良好的媒介性别素养,对性别歧视和性别定型现象积极发声。但是,女性在新型主流媒体报道中的可见度和话语位阶仍明显偏低;单方面强化女性的观赏性和家务职责仍是新闻传播中的常态。这些问题都亟待从法规政策、媒体管理、新闻实务等角度推进变革。  相似文献   

13.
新闻作为知识,在“知晓类知识”和“理解类知识”组成的“连续集”上位置并不固定,早期传统新闻阶段偏向于“知晓类知识”,随着传播技术发展以及新新闻形态出现,新闻开始逐渐向“理解类知识”偏移。从“知晓类知识”到“理解类知识”的新闻知识转向,为新的新闻模式生成创造了条件。本研究尝试在传统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之外,基于新闻知识形态演变提出一种新模式——“知识模式”。该模式以传递偏实践的“理解类知识”为主要功能,试图把新闻报道从庞杂的现象罗列中解放出来,赋予新闻构建“认知权威”的新角色。“知识模式”发展路径包括:从记者作为“被动连接者”到“知识创造者”的新闻理念创新,以解决“认知危机”“交往危机”为面向的新闻实践创新,从“准确记录社会”到“准确报道社会”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4.
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自六一年朱德熙、卢甲文、马真等三位先生《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的论文发表以来,已逐渐为“兼类”说和“动、形作主、宾”说所取代。可是,在八一年暑哈尔滨语法和语法教学会议召开前的几年中,“名物化”的提法不仅已经恢复,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八○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一书中,基本上把能回答“什么”一类的都算成是动、形的“名物化”用法,“名物化”的范围已从《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下简称《暂拟系统》)中的两种扩大至四种。同年出版的《新编现代汉语》则把“他的不来是有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领土争端中的对外传播话语结构是如何的?这样的话语结构在国际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传播”如何?作者选取了2012年4月16日-2012年9月11日之间的新华社关于钓鱼岛的英语报道,对其进行框架分析发现:中国在这次钓鱼岛领土争端中的对外传播话语结构是冲突、自卫与维护和平.通过研究《日本经济新闻》和《纽约时报》这两份报纸在相同时间内的钓鱼岛报道中对来自中国的信息源的引述发现,中国对外传播话语结构的二次传播效果并不理想,除了“冲突”的话语结构外,自卫的姿态和维护和平的价值理念并未被国际媒体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宪政问题     
宪政是植根于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理念、制度和政治实践,尽管在历史传统、社会矛盾和权力结构各异的不同西方国家,人们对宪政的理解各不相同。中国共产党人同样不能回避宪政问题,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一文中指出:“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世界上历来的宪政,不论是英国、法国、美国,或者是苏联,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  相似文献   

17.
2005年,新中国传媒产业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话题:报道权“有偿出售”,或是大牌媒体出资垄断新闻,或是不少被采访人主张付费采访。为此有诸多媒体纷纷指责这是对媒体新闻报道权的侵犯,甚至有人指出: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变成“有钱就能垄断新闻”。“报道权”究竟有没有价?这种现象到底是一种新闻市场化的必然,还是一种新闻媒体的行业失范呢?这种竞争到底会给我国的新闻事业和广大受众带来什么影响?广大受众的知情权是否会受到侵害……笔者就这一国内新闻采访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做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8.
《废都》的创作策略是什么?自我作践!关于这一自我作践策略的由来和宗旨,作者在《废都》中是发过声明的。在一个不大不小的社交场合,庄之蝶对着一群听众讲了一个十分有伤大雅、有损听众、有损文学和文学作者的“屙屎”的故事(第221页)。对此唐宛儿责备说:“你这是在骂我们了……可你也在作践你自己哩……”庄之蝶则说:自我作践着好。世上这事儿是,要想别人不难堪,也想自己不尴尬,最好的办法就是自我作践,一声乐就完了。以前照相时,为了让照相人笑,总是要让说“茄”,往后照相,不如就说:“努屎”!《废都》是有关当代中国人…  相似文献   

19.
“中庸”的歧义性、混合性、空义性──评《南北极》的发刊词黄展骥1:“中”总胜过“极”?香港的《南北极》周刊(后改为月刊)创刊于1971年1月1日。它的《发刊词》认为:中庸的见解(和行动)总是胜过极端、一面倒的见解;认为极端都是偏激的,都是要不得。它说...  相似文献   

20.
于文杰 《兰州学刊》2003,(5):199-199
今年伊始 ,随着《都市天地报》“社区”版的创建 ,日前《兰州晚报》派驻记者出任社区主任助理以及“社区”版的推出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社区这个长期以来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已受到媒体的强烈关注 ,纷纷抢滩 ,争夺这最后一块“大蛋糕”。那么 ,什么原因使得社区倍受媒体的青昧 ?社区对于媒体而言 ,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笔者经过半年多的社区新闻实践认为 ,社区对媒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首先 ,媒体做社区新闻可体现人文关怀。社区作为都市的细胞 ,是一种随社会发展新兴出现的具备一定社会地域的生活共同体 ,是以居住和生活区域为天然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