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当前人类社会开始了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人类社会又将会有一个大飞跃.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联成一体,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将在矛盾、冲突和互相影响、借鉴融通中发展.在现代转型时期,中西方文化只有相互融通,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西方文化的理想诉求,“中和”是中国文化的理想诉求,“和”则是人类审美共通的理想诉求.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以生态科学与生态哲学为指导思想的阶段,即生态文明阶段,人类的认识与思想由片面走向全面,由单一走向整生,所以传统之“和”的思想就由或天人关系或人人关系或自我关系的片面走向了各种关系的全面;由或突出对立冲突机制或突出协调统一机制走向了对立冲突与协调统一的整生机制;由单一价值的追求走向真、善、美、益、宜价值的整一追求;由静态走向动态;由三维空间走向四维时空.所以,在生态思想的背景下,在传统之“和”的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人类的理想诉求就走向了生态之和,是为“生态中和”.“生态中和”是人类“和”之理想诉求在生态文明阶段的必然趋向,是人类“和”之理想的最高表现.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21世纪,文化将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刻的意义上影响人类社会的前景和走向。中国当代文化面临着社会转型带来的振荡和价值冲突、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以及西方意识形态、文化产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迎接挑战,积极建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发展战略是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传统哲学面临被“文化哲学”终结的危险,“哲学走向文化”仅是一道曙光。对“哲学如何被文化涵摄”的开发性研究能够将哲学研究引向光明,并且能充分表述“原生态的形下→文化哲学→哲学文化性反思→哲学文化学推动→升华了的形下”这种“从文化到哲学再回到文化”的哲学发展历史循环。笔者的探索是将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类型进行深层生态学研究,讨论与“哲学文化性”相关的“哲学之场、能、效”等基本内容,描述中国传统哲学在“大文化”涵盖下各类新型的文化形态、生态特性及其今后的发展路向,研究在“后文化哲学”阶段中“文化形态的哲学”或“哲学的文化”所能够影响人类社会的基本能效,以此建构一种有益于中国传统哲学继续发展的“哲学文化学”。  相似文献   

5.
论当代人类文化的基本矛盾与抉择贺来林兵对于世纪之交的人类文化,人们爱用“理想的冲突”、“众声的喧哗”等充满感情色彩的话语来加以概括。的确,当今人类所面对的早已不再是一个“无噪音”的、澄明纯粹的单一性世界,而是一个多元的、有着多种声音的复杂世界。在文化...  相似文献   

6.
现代人对自然的文化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人对自然的文化意识邹广文当代人类文化的发展,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与矛盾。甚至可以说,能否合理地协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影响到未来人类的生存与文化发展。因此,如何在认真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重建现代人的自然意识,这是当代文化哲学应予以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和合”是中国古代产生的思想,孔子把它运用到人类发展过程中,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人的心灵、人与不同文化等方面加以阐发,形成了系统的“和合”思想体系。21世纪是“和合、冲突与发展”的世纪,一方面,多极化、多变性、多样性,要求不同元素、因素的冲突融合,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和合”的精神是新世纪的思想主流;另一方面,由于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发扬“和合”精神,又是21世纪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8.
当前人类社会开始了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人类社会又将会有一个大飞跃。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联成一体,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将在矛盾、冲突和互相影响、借鉴融通中发展。在现代转型时期,中西方文化只有相互融通,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人类文化差异的研究,求得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解,最大限度地克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流障碍是跨文化研究的出发点.本文借助电影<海角七号>中所表现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分析了不同亚文化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冲突、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在解读电影时的差异以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0.
“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今日世界的纷争虽然不能说主要是由文化之冲突引起的,但也决非与文化冲突无关.因此,关于文化冲突与文化共处的讨论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是增强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而引向和平,还是因文化隔离和霸权而导致战争,将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命运.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殖民体系的瓦解,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论”也逐渐随之消退,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信息传递的发展,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文化上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目前,世界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两股不同方向的文化潮流:某些西方国家的理论家从维护自身传统利益或传统习惯出发.仍然坚持“西方中心论”;与此同时,某些取得独立或复兴的民族,抱着珍视自身文化的情怀,形成一种返本寻根、固守本土文化的民族主义和回归传统的保守主义.某些东方学者鉴于两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对世界造成的灾难和自身所曾受到的欺压,甚至提出了文化上的“东方中心论”.如何使这两股相悖的潮流不致发展成大规模的对抗,并得以消解,实是当前一大问题.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在西方国家与民族以及东方国家与民族之间,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也会引起纷争和冲突.这在历史和现实中所在多有,不  相似文献   

11.
行政组织不同于一般组织,其集体主义原则、明确的权力等级和含蓄沟通等特性使内部关系冲突呈现较强的隐秘性和破坏性。基于约翰·伯顿(John Burton)的人类需求理论,文章分析了行政组织内部关系冲突的两大成因:“认同违背”和“控制感威胁”,结合行政组织文化特征对关系冲突修复的影响,针对“外因导致的认同违背”“内因导致的认同违背”和“控制感威胁”三种类型的关系冲突,文章提出正确归因、关心展示及关注程序和结果公平等修复策略。  相似文献   

12.
深圳文化的发展,不过十来年的历史。十来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深圳而言,其文化的发生、发展及产生的走向如何,具有怎样的风貌、特色,这种风貌、特色也即文化个性将以怎样的姿态融入整个民族文化并走向世界,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再生     
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冲突与发展,必将融合为一种赋予了新的涵义的文化,这种文化在人类的未来生活中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兰明 《理论界》2007,(11):137-138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已是客观的事实。不同民族文化的交往和借鉴将越来越普遍,特别是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文化将逐渐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文明冲突和文明共存引发世界文明的变迁、演进、发展和多样化,不同文明在交融中发生碰撞而走向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趋势。我们要学会在复杂多极的文明世界中共存,学会从其他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养分。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语境中的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天人二分”的哲学思想使人获得研究客体的主体地位。随着主体对客体认识的深入,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被大大消解。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文化的同质化成为必然趋势,人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面临严峻的考验;而由全球化引发的宗教、民族文化方面的冲突不断升级,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这一切的根源之一在于没有处理好“距离”问题。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可以为疗治西方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副作用、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危机提供有益的启发;儒家所倡导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则为解决文化全球化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各民族文化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在和平共处中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从而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研究,其产生有赖于“人类意识”和“世界文学”观念的形成,但全球化会使“人类”和“世界”都染上西方色彩。中国比较文学在不断“西化”的过程中,虽然得到了一些新的养分,却失去了较多自身特有的一些东西,失去了自己原创的民族化的声音。传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可以说都是建立在西式背景上的,当比较文学研究在整个知识质态、谱系上都是西方的时,中国比较文学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之“根”。面对比较文学的无边与无根,寻根就是寻找存在的家园。跨文明研究,着眼于中西文明冲突、对话与交流的跨越东西方文明的研究,将是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研究,这将是比较文学从危机走向转机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全球比较文学研究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战略性转变。  相似文献   

17.
<正> 1.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范畴的基本概念之一。马、恩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过程中,得力于大量的人类文化史的深湛的研究。列宁在建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时也反复强调过吸收过去文化的必要性。他说;“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48页)毛主席关于研究文化史、创造新文  相似文献   

18.
姜渊 《天府新论》2019,(1):111-119
本文以A村渔业习惯法的发展与演变,考察个体在面临冲突与“公地悲剧”时,自发形成并遵循的三类分配规则。“木桩渔网”习惯法的实质是“先占先得”规则,该习惯法在渔业资源充沛的前提下很好地解决了渔民间的冲突问题。“预悬名牌”的实质是“事先宣告”规则,该习惯法将“先占先得”规则的效率发挥到了极致。“抓阄轮换”习惯法的实质是“随机轮流”规则,该习惯法遵循公平原则对渔业资源进行分配,从而消弭了因“公地悲剧”而再次发生冲突的风险。通过这三类习惯法,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人类是如何巧妙运用所有权,解决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问题;也可以发现面对“公地悲剧”时,公平分配规则是人类应当踏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9.
<正> 不论怎样解释,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还是存在的,尽管它要受到来自社会诸多方面的制约。因而,从文化自身的发展历史中寻找文化发展趋向,探讨人类文化的未来的发展态势,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反之,从中截取文化发展中的几种逆向,即从包含着种种矛剧的文化发展中提取“悖论”,对文化发展也将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冲突研究的深入,组织情绪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情商研究热情的日益高涨,冲突与情绪的研究开始引起学者的兴趣.但是,相对于其他专题,对冲突与情绪关系的研究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多数研究只是在研究冲突时提及情绪,探讨冲突可能对情绪的影响,而对于个体情绪是如何影响冲突管理方式的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并未深入.通过运用实验法能够探讨个体的不同情绪对冲突管理方式倾向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处于积极情绪下,更倾向于选择合作性冲突管理方式;处于消极情绪下,更倾向于选择竞争性冲突管理方式.研究结论对于组织的管理者而言将产生一定的启迪作用.管理者在管理制度的完善、企业文化的营造中应该关注原本被忽视的员工情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