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4 毫秒
1.
群像扫描     
《华人时刊》2012,(4):36-37
美国比德蒙市诞生首位华裔市长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华裔从政再创历史,美国比德蒙市议会最近选出建市百年来首位华裔市长蒋其益,他将在未来两年内出任比德蒙市长。今年63岁的蒋其益出生在旧金山市,父母为广东移民,1982年举家搬到比德蒙至今,他在美获得财务会计硕士后,曾服务于金融业。蒋其益12年前加入比德蒙教育基金会担任义工,  相似文献   

2.
群像扫描     
《华人时刊》2011,(2):36-37
旧金山华裔代市长、议会主席同时诞生美国旧金山市议会于2010年1月7日下午举行会议,以10:1推选华裔市府行政官李孟贤任旧金山代理市长,为期一年。李孟贤成为美国大城市中第一位华裔代理市长。1月8日下午,旧金山议会主席邱信福再次连任。李孟贤和邱信福携手成为掌管加州第4大城市的最高行政和立法官员。美国旧金山160年历史上首次同时出现华裔代市长和华裔议会主席。现年58岁的李孟贤在旧金山出生长大,毕业于伯克利加大法学院的李孟贤,曾在亚洲法律联谊会担任民权律师。1989年开始在旧金山市府工作。2005年6月被市长纽森任命为市府行政官。  相似文献   

3.
汤璐 《21世纪》2010,(2):22-23
据美国《侨报》报道,犹如人们所预料的,美国南湾坎贝尔市(Campbell,又译金宝市)议会于去年12月1日晚,全票顺利地通过了任命现任华裔副市长罗达伦(Evan Low)为新任市长。为此,现年26岁的罗达伦成为全美最年轻的华裔市长,为在美华裔参政史谱写了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2007年11月6日,在美国麻省地方选举中,28岁的华裔候选人黄素芬创出历史奇迹,以72%的第一高票率,击败曾任四届市议员的唐纳利,当选费奇堡市市长,成为该市243年来首位华裔市长,她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华裔女市长。美国首位女性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随后向这名政坛新秀表示了祝贺。当地主要报纸《荣耀报》表示:"费契堡市人口中亚裔仅占5.7%,黄素芬如此高的得票率显示,支持她的民众不仅仅是亚裔,而是来自所有族群,是人心所向。"  相似文献   

5.
群像扫描     
《华人时刊》2012,(11):32-33
美国体操队华裔教练将获"移民精神奖"美国侨报网等媒体报道,美国国家女子体操队的华裔教练乔良在伦敦奥运会上帮助美国队夺得女子体操全能金牌,改写了历史。据《得梅因纪事报》报道,爱荷华首府得梅因市将在11月10日召开"移民企业家峰会",授予这位传奇教练"移民精神奖"  相似文献   

6.
群像扫描     
《华人时刊》2008,(7):35-35
两个"第一"的华裔市长马树经马树经,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市(Olympia)议会中最资深的议员,该市建立134年历史上第一位亚裔市长,华州第一位民选华裔市长。马树经祖籍中国广东省,出生在华州东部的斯伯堪市(Spokane),毕业于西华盛顿大学,拥有社会学及刑事公正学士学位和社会学硕士,1989年至州政府工作后移居奥林匹亚市。从关注教育品质、商业发展法规,到家庭儿童服务,马树经认为,如今的华裔与以往有所不同,更积极地参与美国政治生活,影响并协助规划未来的政策走向。马树经相信,只要持之以恒,热情不减,积累经验,定可在公共服务和政治领域获得成功。上榜理由;有志者,事竟成  相似文献   

7.
群像扫描     
美国剑桥市首位华裔市议员就职据中新网报道,美国麻州剑桥市首位华裔市议员、中国香港移民之子张礼能(Leland Cheung),1月4日上午在剑桥市市议会苏利文厅(Sullivan Chamber),与其它八位剑桥市市议员当选人一起宣誓就职。目前担任软件工程师的父亲张雅正表示,虽然张礼能在剑桥市只住了四年左右,但他们家跟剑桥市的渊源不浅。他于1969年从香港移民来美,即落脚哈佛广场,并就读波士顿大学。张雅正说,张礼能从小就非  相似文献   

8.
"唐人街"曾经是早期华人因社会、政治与文化等原因而聚居在一起的飞地,它是华裔族群移民生活和历史的鲜活见证。加拿大建有北美较早的唐人街,第一代土生华裔作家曾生活于此。作为少数族裔,封闭的族裔社区和遭受歧视的移民生活给他们留下了深刻记忆,成为其日后文学创作的丰富素材。通过唐人街叙事,加拿大第一代土生华裔作家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文化寻根和精神回归,更让他们有效地重构了华人族裔历史。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华裔文学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成为具有新兴文化动力的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的生产与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探寻美国华裔文学生产的历史语境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华人时刊》2010,(2):40-40
据中新网报道,美国麻州剑桥市首位华裔市议员、中国香港移民之子张礼能(Leland Cheung),1月4日上午在剑桥市市议会苏利文厅(Sullivan Chamber),与其它八位剑桥市市议员当选人一起宣誓就职。  相似文献   

11.
唐人街是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涉及较多的一个背景意象,是历史上华裔群体重要的栖居地之一。史实资料也印证了文学作品中唐人街意象的独特价值,部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解析出早期华人移民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2.
福柯理论、布迪厄惯习理论、女性主义都促进了身体社会学产生,都将身体作为分析基点,通过对身体和性的肯定,反转了形而上学重精神轻肉体模式,都重视话语作用,重视产生和维持话语权力机制,强调在边缘话语或未知话语中蕴含的挑战潜能。汤亭亭的小说《金山勇士》中刻画了一类沉默无声的美籍华裔男性形象,展示其是如何在美国社会文化影响之下,由初到美国的中国移民转变成华裔美国人。通过对《金山勇士》中人物表现的分析,使读者看到美国社会文化、审美习俗、饮食习惯对华裔美国人的影响。文化采取激发方式使个体自愿地接受引导,将其所作所为导入权力所期望的方向,从而使在美的中国人逐渐转变自我认知,转而从中国移民成为华裔美国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佬》中的神话故事与华裔移民故事在主题思想上紧密相连,是建构华裔神话历史的重要策略。作品中的神话故事不仅揭示了早期华裔移民被阉割、被消音、处于文化夹缝中的精神困惑,谱写了一曲漂泊离散的悲怆之歌,而且从神话层面上对美国历史赖以建立的一系列神话诸如大熔炉神话、金山神话、民主自由等神话进行了解构,借此将华裔历史写入了美国边疆拓荒神话,赋予华裔历史意识形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社会的历史合法性问题是赵健秀文学批判的焦点,也是他文学书写的起点。对于赵健秀来说,他要书写和恢复的是来到美国的中国移民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即美国华裔历史的建构。美国20世纪后期的新移民潮,造成了移民内部在经济和阶级上的分歧和冲突,使得赵健秀的美国华裔历史建构失去现实意义,从而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保持文化身份的单一性不再可行。在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中,美国华裔三代移民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第一代移民被美国主流文化边缘化,他们从母文化中寻找归属感;第二代移民从幼年到成年经历了文化身份从单一到杂交的变迁;第三代移民则受到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殖民主义族裔与身份的相关理论佐证了这三代美国华裔儿女文化认同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 ,新一代美国华裔英语文学作家所关注的焦点相对于其前辈作家已有所转移 ,他们的写作已超出了华裔作家的范畴。任碧莲在其作品中将华人移民问题与其他族裔移民问题相结合 ,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观照各族裔移民在美国社会中的经历以及他们在文化身份问题上产生的困惑 ,提出文化身份、族裔性的自由流动为解决多元文化语境下文化冲突的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在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作为第二代移民的女儿们,她们在西方的"同化"政策下全盘接受了西方的意识形态,却发现自己作为华裔的身份并不被西方主流社会所认可,同时她们又无法成为真正的中国人。在被双重边缘化的迷茫中,她们开始了自己的身份探寻之旅,并通过接纳东西方两种文化构建了美籍华裔的双重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8.
相比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悠久移民文化而言,澳大利亚华裔文化属于世界“边缘文化”研究的范畴。从19世纪的华裔契约劳工登陆澳洲到20世纪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华人移民浪潮,澳洲华裔文化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调节并不断融合中历经兴衰沉浮,以独特的生存方式抒写着其民族渊源与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9.
华裔美国诗歌是对华裔美国历史与社会现实生活跨文化审视的艺术结晶。它艺术地记录了早期移民在异域的屈辱、酸楚、辛劳、苦难、向往,也再现了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对祖辈移民记忆进行诗性重构的历史画面。它多角度地展示了华裔在所在国艰巨的生活历程与事业的成就和发展,也揭示了少数族裔处在两种文化之间的复杂心态。研究华美诗歌,如果不提《埃仑诗集》和《金山歌集》这两本原来用汉语创作的诗集,我们综观华美诗歌将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国华裔文学起于19世纪华人移民美国时的“天使岛”诗篇,从早期的《金山歌集》、《埃伦诗集》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裔小说的崛起,美国华裔文学历经坎坷,逐步登上了美国经典文学的舞台,它是一面镜子,较真实地反映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的成长经历。由于历史上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排斥、挤压甚至敌视,华裔及其后代有着强烈的种族和身份意识。中国和中国文化始终是他们无法割舍的“根”,但是这种“根意识”也随着华裔在美国特殊的生活经历而发生嬗变,构成了华裔独特的族裔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