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谢灵运的诗以情感的方式摹山状水,重启诗歌的抒情性,再次体现出"人"的主体性.把人的情感寄寓山水之间,一方面他们在有意寄托,另一方面又无意间不自觉的抒情.这种不自觉的抒写,与作者的写作初衷是有距离的,这一距离恰是中国诗人思想境界、审美趣味的不自觉提升的高度.他的诗中尚残留有玄言余绪,但仍不失清新自如,这也恰恰反映出这一时期审美转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陶渊明的审美生活,从“适性得意”出发,探讨陶诗的艺术之谜  相似文献   

3.
谢灵运作为时代美学思想变迁的敏锐感受者,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完美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他的山水诗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为成功的美学实践之一。谢灵运在山水诗领域所展现的审美特质与运思模式对中国的山水诗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以理灭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景与理,在抚慰他的忧虑苦闷上获得一致,并进而统一在一起。景与理都是谢灵运用来消忧的工具,二者的地位是相等的,谢灵运的山水诗与玄言诗中的景色描写有很大的不同,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多的还是学习当时的山水之作,而不是玄言诗中的山水描写。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的散文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他执着不懈的美学追求。其散文主要的美学特征表现在哲理阐发、细节描写、结构技巧和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的杂文创作中 ,文学性的衰落警示杂文家应大胆地自觉地追求创新的、灵活的、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因为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不仅是杂文独有的文体优势 ,更有其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编辑主体的审美追求与其创造本性相一致,是由编辑活动的本质规律决定的,表征为编辑主体长期孕化与累积的一种生命智慧,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出版效益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8.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中国电影艺术家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运用于电影视听时空艺术的创造上,追求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美学风格,为观众营造出既符合民族审美心理,同时又充分体现中国艺术哲学精神的影像之境。  相似文献   

9.
魏晋玄学与魏晋山水审美的联姻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完成的,具体到谢灵运来讲,他的山水审美则主要是从把山水之爱当作人的本能需求的角度切入的.由于把人的山水之爱归结为人的生命本性对自然美本身的本能追寻,而并不像有的士人那样,只将山水视为某种哲理或某种生命境界的展现,如此就使谢灵运的山水审美在形式上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是一改对景物静观默照式的悟赏,而为兴味盎然,近似疯狂的邀游;二是在山水诗创作鼢中对山水美本身有了更多的关注.谢灵运山水审美机制的改变与魏晋玄学对人性至善的积极肯定密切相联系,所以,我们认为他的诗歌总有一个玄言尾巴,主要是由于对于他的山水审美切入方式发生误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台湾当代文学的离散叙事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话题,其涉及的作家多,作品丰富。在离散文学中因离散而产生的时空乡愁和文化乡愁,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得到了多维度、多样态的艺术呈现。离散叙事比乡愁言说的范围更广,内涵更丰富。温情和悲情交织的美感在诗歌散文中表达得最细腻精致,最酣畅淋漓,这也是大多数乡愁作家的审美追求。文章还探讨了部分离散小说今不如昔的叙事模式形成的因素,并肯定了诗人洛夫"天涯美学"对离散叙事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1.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求悟玄理为审美指归,其山水形象多客观性,缺乏完美的意境;谢脁则超越了单纯的悟道,追求人情美与自然美的契合,其山水形象主观情意较浓,重视意境的创造,以审美创造为指归由此可见南朝文学批评意识从逐步淡化社会功能到追求美学价值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在晋宋之际,谢灵运是名士、诗人和佛教学者,慧严、慧观则是当时名僧,在“什门八俊”、“什门十哲”之列。史载他们有一定的交往,但语焉不详。本文挖掘相关文献,梳理他们各自佛教活动的线索,标注他们交往的结合点及其情形,认为他们曾相会于庐山,复聚于荆州,共译经于建康,在《华严经》、《大般涅槃经》的汉译润改过程中有过重要的合作。  相似文献   

13.
处于刘宋“诗运转关”时期的谢灵运,除了在诗歌内容上开创了山水诗一派,还在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的文体革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术活动以及诗歌创作分别在声律、对偶、名句锤炼方面对诗歌的律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谢灵运其人其文深受道教的影响。以往的研究者常常只强调陶、谢对于道教的虔诚皈依,事实上皈依之路,艰难而执着。陶渊明和谢灵运作为道教徒在艰难的求仙之途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使其在异常昏暗的政治环境中仍能保持超然、自由的心灵境界。另外,道教教义对于天命的敬畏与对于自然的亲近也深刻地影响到了陶、谢的世界观,使之形成了一种对于自然与天命双向认同的态度。这一点对于准确理解陶渊明的“委运任化”观和谢灵运“守道顺性”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袭封康乐公应在他父亲谢死后三年,谢死于太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间,灵运之袭封当在隆安年间,他十五岁时(隆安三年,399)由寄养的杜治回家,应当就是为了受封。关于谢灵运与刘宋王室的关系,近人多强调其矛盾的一面,其实刘裕、刘义隆两代皇帝对他都相当尊重和宽容,他之所以一再受到打击,一方面是由于他卷进了刘宋王朝内部的纷争,二则也是他个人的贵族作风有以致之。  相似文献   

16.
《邻里相送至方山》一诗是谢灵运入宋以后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艺术反映。他并不反对新兴的刘宋王朝 ,但无意中卷入了宫廷政治的纠葛 ,很快被逐出首都 ,这是高傲的诗人根本不能接受的。他居官时的名士作风不能为当局所容 ,终于落到悲剧的结局。他临死前的两首诗 :《临川被收》和《临终诗》都包含着许多矛盾 ,他并没有向刘宋王朝造反的必要和可能 ,只是作风不能为“性好吏职”的当朝司徒刘义康所容 ,才死于非命。对于强加给自己的诬陷不实之词 ,谢灵运不屑辩解 ,他深感世界的荒谬 ,于是负气地摆出一付前晋王朝遗老的架势 ,似乎要向刘宋王朝造反 ,此时他的心理已经有些变态。鲁迅先生曾经计划整理谢灵运的集子 ,工作没有做完 ,他留下的资料足供后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玄学与谢灵运山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宋是玄学的鼎盛时期,随着宋文帝对“四馆”的设立,玄学一跃而成为了当时的“官学”。玄学助长了当时社会的归隐之风,使诸多文化精英将目光投向了山水田园。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问世的谢灵运的山水诗,乃具有明显的“玄言特色”。而采用“三段式结构”进行创作,在诗中“言必称玄”,则是谢灵运山水诗受玄学影响所呈现出来的最为明显的特点。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之“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的说法,并不符合山水诗发展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8.
谢灵运散文体类繁杂,数量众多,成就较为突出。总体上说,从遣词造语来看,其文趋尚雕藻,风格渐入华美。就语言形式而言,语句流畅精炼,虽然骈、散兼行,但骈句数量逐渐增多,散句数量则有所减少,体现出散文骈化的趋势。谢氏各体散文内容不一,功用互异,其文风特点代表了刘宋前期文苑的总体风格。  相似文献   

19.
从思想内容、艺术结构、景物描写、语言风格四个方面对"二谢"山水诗的畀同进行比较论证,可以看出谢灵运构架了玄言向山水过渡的桥梁,谢朓贯通了南朝山水向唐代山水演进的坦途.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风的嬗变,是在对汉语语言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然而研究者却很少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对其发展规律进行认识。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对诗风嬗变过程中的语言省略进行了研究,表明在诗歌由写意到摹象,意象由单一走向丰富的过程中,省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