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上游宜兴、湖州和下游的苏州市为例,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模拟假想市场,分别对上游和下游居民的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太湖流域下游基于激励机制的支付意愿比上游基于惩罚机制的支付意愿平均高56.90元/(户?年),下游苏州和上游湖州、宜兴市的平均最大支付意愿分别为275.81元/(户?年)、194.90元/(户?年)和162.47元/(户?年)。太湖流域双向生态补偿最大支付意愿与受访者的年龄、家庭年收入、家庭人口,以及对太湖流域的依赖程度呈显著相关性。流域双向生态补偿的方式可采用政府补贴为主,同时采用税收和捐款的方式,支付金额需要考虑当地的经济水平和居民可支付能力。双向生态补偿资金需要建立专户,严格监管。  相似文献   

2.
结合遥感技术及生态经济学价值量评估方法,估算斯道拉恩索原料林基地森林固碳释氧能力及其价值。研究发现,研究区3种树种单位面积年NPP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列为:桉树(8.53 t·hm-2·a-1)>杉木(8.46 t·hm-2·a-1)>马尾松(8.19 t·hm-2·a-1),结果与其他学者利用样地调查方法或模型模拟的结果相一致。研究区植被总固碳量为164 898.87 t/a,总释氧量为441 460.56 t/a。研究区所有植被年总固碳价值量为1.63亿元/a,年总释氧价值量为1.77亿元/a,年总固碳释氧价值量为3.4亿元/a。单位面积价值量由大到小排列为:桉树(1.75万元·hm-2·a-1)>杉木(1.74万元·hm-2·a-1)>马尾松(1.68万元·hm-2·a-1)。  相似文献   

3.
将标杆管理方法引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基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导则SL/Z738—2016》确定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标杆管理指标体系和标杆目标选取原则,以长江中下游A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例,阐述标杆管理的应用方法和步骤,由此量化A市与标杆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存在问题并指出下一步需要关注的重点。研究表明,标杆管理方法可提高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评估四川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依据2012年四川省资源环境专项调查,采用生态效率指标,分析了四川省区域6项生态效率指标水平,即能源与工业用水利用效率,主要污染物COD、NH3-N、SO2和NOX的排放环境效率,研究表明:(1)2012年,四川省综合能源消费利用效率是1.1万元/t标准煤,较2011年提高了7.1%,工业用水利用效率是0.012万元/t,下降了0.9%;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环境效率中仅NH3-N下降,较2011年下降了1.1%,而COD显著提高,提升了6.2%,达到929.8万元/t;(2)四川省仅工业用水利用效率与SO2排放环境效率略高于全国水平,6项效率指标分列全国第20、16、19、23、16和23位;(3)21市州生态效率指标变化各有差异,攀枝花市生态效率指标均下降,环境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5.
元谋干热河谷退化坡地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元谋干热河谷生态环境脆弱、水分短缺、干热资源充足等特点,按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的原理设计规划干热河谷退化坡地立体种养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即“乔 灌 草 羊 沼气 蚯蚓 鸡”模式。经多年实践证明,所建的典型优化模式综合效益明显,其中:系统净产值为4.22万元/a.hm2,成本产值率164%,能量转化率为960%,饲料转化率为264.92%,土壤理化形状明显改善,土壤蓄水量增加106 t/hm2,使系统得以可持续发展,该模式在干热河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了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新农村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方面.新农村建设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来统一考虑,将资源的接续能力和生态环境的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相互推动、相互协调.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就是要生态文明的观念落实到农村的企业、家庭和个人,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走出一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三峡工程的修建 ,大量的库区移民、工矿搬迁、城镇迁建和过渡垦殖 ,使库区生态环境雪上加霜。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因此 ,必须彻底改变库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 ,重塑库区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的新机制 ,这就是发展库区移民型生态经济。本文着重研究和探讨了三峡库区发展移民型生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研究和探讨了三峡库区移民型生态经济发展的目标、原则、重点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针对SZ361稠油进行了室内空气氧化探索实验,检测和分析了氧化稠油酸值以及尾气中含氧量变化,证实了稠油注空气催化氧化机理,并从理论和技术上论述了该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表明:稠油催化氧化有一定效果,氧化5d后,尾气中O2含量(体积分数)从空气中的21%消耗低至仅2.5%;在稠油50g,催化剂用量1.4%,空气压力0.7MPa,反应温度90℃,氧化48h,加水60%,300r/min搅拌的实验条件下,对海上稠油进行催化氧化降粘实验,粘度由2004mPa?s降至100mPa?s,降粘率可达95.0%。  相似文献   

9.
依据资源错配理论和C-D生产函数,构建土地资源错配及其效益损失测度模型,并对中国1996-2015年土地资源错配程度及其效益损失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996-2015年中国农用地修正错配率由24.02%下降到4.64%,建设用地错配率由198.08%降至13.18%;中国土地资源部门错配效益损失先降低后上升,2015年达23 982.84亿元,年均损失率为1.98%;中国土地资源空间错配效益损失率由14.33%下降为11.62%,但效益损失由4 652.30亿元增加到35 441.05亿元;在部门错配类型上,西部表现为农地非农化损失,东部和中部先后由农地非农化损失转变为农地农用损失,拐点为2001年、2013年,在空间错配类型上,东部表现为短缺错配、中西部为过度错配。由此得出:中国土地资源短缺错配和过度错配并存,中西部土地错配程度较高,但效益损失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国土地资源错配和效益损失程度呈下降趋势,但由于部门和空间收益差存在,错配效益损失值仍在增加;调整土地资源部门和空间配置量、缩小部门和地区土地边际产出效益差异是纠正土地资源错配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生态移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生态移民是建设高度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是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为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通过对生态移民的概念、目标和类型的定义和分类,分析了生态移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梦的关系问题。分析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必须维护生态安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应当从强化生态道德观、生态和谐观、生态责任感和生态节约观入手实现美丽中国之生态美。  相似文献   

12.
统筹三峡库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国家环境战略的考量。着力统筹推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拐点是塑造一种新的政府思维模式,基点是构建三级管理的综合管理体制,关节点是塑造一种新的政府行为模式,重点是完善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运行机制。在加快库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屏障,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协调发展。文章在深入调研三峡重庆库区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提出统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模式与运行机制的主张。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一带一路”中的战略理念与空间生产问题,对“交通”与“和”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认为,“一带一路”是一个交通经济带(圈),“交通”是整个战略的支点,“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和平发展,“成和”是整个战略的目标,“交通成和”既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也是现代区域科学的核心范畴,它是对西方二元对立政治哲学理念的扬弃,从而为避免大国政治的悲剧提供了一个战略制高点;“一带一路”的本质是一种空间的生产,亚投行与丝路基金的实质是“距离投入”,通过钢铁铸就的新丝绸之路,无疑拉近了沿线国家的地理距离;心理距离的拉近需要充分激活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使之成为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内在动力,地理与心理距离的拉近是判断“一带一路”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对陕西省定边县农民石光银承包国营长茂滩林场沙漠植树造林一事进行分折,提出目前迫切需要为生态林建设探索有效的新途径——生态林补偿制度。该文以生态林具备公共物品的特性为前提,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论证了政府提供生态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指出生态林不同于国防、公共安全等纯公共物品,其生产具有可分割性,且私人生产效率高于政府。政府可通过招标方式委托私人建设生态林,也可采购(征收、租赁)私人建设的生态林为社会提供生态安全服务。  相似文献   

15.
基于“孔庙世界”在根源的提问下成为一个学术上可以展开的议题,从孔子“祭如在”出发,通过诠释周濂溪、朱熹、黄干等对于孔庙与乡祠中祭祀先圣先贤的追问,认为对古圣先贤所书写的文本典籍的阅读,与圣贤在精神上“相通”,通过在孔庙、乡祠内对先儒圣贤牌位、画像或塑像的祭祀,用“道统”超越“血缘祭祀”的局限,实现与先圣先贤在“气”的“相感”。“孔庙世界”中的“祭如在”是将先圣先贤模仿为生者进行“致敬”“致孝”,将先圣与后学“共在”于“共在世界”。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一般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坚实基础,三峡区域的民族地区也不例外。从三峡民族地区的现有资源条件出发,分析其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既能继续保护三峡民族地区的自然、人文资源,又能给当地居民带来显著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7.
经济伦理学作为以“经济—伦理”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它应该具有“经济”(效率)与“伦理”(美德)两个学科目标;同时,分配正义作为“充分的”分配正义也应该是综合的分配正义,即是经济的分配正义(有利于经济效率)和社会的分配正义(有利于社会公平)两种正义的结合。研究认为,经济伦理学的双重目标与综合的分配正义,结合经济分配正义和社会分配正义两种分配正义的使命正好吻合,它可以通过一种立足于“历史原则”基础上的“动态的”“伦理妥协”来实现综合的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18.
鉴于环境法研究存在广义的困境,分析环境法建构的“浅层环境法学”方法论原因,特别是对生态伦理价值观和环境论在环境法建构中的得失进行剖析,指出“浅层环境法学”方法论是从生态伦理学、环境科学等非法学视角出发进行的环境法研究,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在环境法建构中要对此方法论进行扬长避短,更加注重法学视角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常态下,驱动经济增长将主要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本文借鉴索洛的“余值法”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实证分析了三峡库区技术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理清库区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为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需的技术支撑;围绕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协调推动新型工业、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转型发展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技术支撑措施,促进三峡库区创新、协调、绿色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粮食生产与林业建设在三峡库区的农业经济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应按照粮果生产梯田化、森林利用合理化 ,水土保持产业化的战略原则和技术要求 ,镶嵌配置 ,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开发的有机结合。这是实现库区农业和水土保持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