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新审视中国人口“未富先老”的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富先老”得到普遍认同。“未富先老”是在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发布后提出的命题,旨在向全社会提出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必须对人口老龄化做好思想、理论、舆论准备,物质准备,制度准备,人才准备和健康准备等,居安思危,有备才能无患。在上世纪把中国人口概括为“未富先老”是被普遍接受的,所讲的“老”是指人口老龄化。  相似文献   

2.
李建民 《当代中国人口》2008,25(1):10-13,29,30
“未富先老”不是中国老龄化的本质特征。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为老年型人口时,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就进入了老龄社会。只有当人口老龄化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时候,我们才能称其进入了老龄社会。  相似文献   

3.
“未富先老”视角的人口老龄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雪原 《南方人口》2010,25(2):13-17,12
近来有学者对“未富先老”提出质疑,可取的一点是。不能用“未富先老”掩饰老龄事业发展滞后,以“未富”遮百丑。然而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在20与21世纪之交并不富裕的条件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率先步人老年型;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老龄化则闯进严重阶段;2050年代老龄化达到峰值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也仅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距高收入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在21世纪,“未富先老”将始终伴随着我们,老龄化发展战略和应对老龄化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基本态势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米红  周伟 《西北人口》2009,30(4):1-5,10
通过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比较,发现"未富先老"并非我国所特有,而是在发展中国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在同等经济水平的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在世界人口大国中,老龄化程度与人均GDP存在相关性,我国的老龄化程度符合人口大国的演变规律.我国不仅要依靠发展经济来缓解养老压力,更要依靠加强养老制度建设来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人口》2008,25(1):17-17,31
2月4日,由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以及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联手启动了“亲情呼唤热线”活动。该活动是“战胜灾害——关怀在你身边”专项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为滞留人员及家属提供通话服务。10万张价值200万元的亲情电话卡经由各级人口计生系统网络,被陆续发放至湖南、湖北、安徽、贵州、  相似文献   

6.
2000年开始中国进入老龄社会,成为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未富先老"背景下的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带来了重大影响,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战略任务之一,必须全面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及特点,认真研究制定应对老龄社会挑战的中长远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养老”:新时期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潇  孙悦 《人口学刊》2017,(1):58-66
当"互联网+"与我国人口老龄化叠加,"互联网+"与养老相结合的趋势愈发明显,值得期待的是两者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毋庸置疑的是"互联网+养老"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现阶段的"互联网+养老"是一个从概念走向现实的养老服务新模式,智能设备、线上平台及软件和线下服务圈这三大板块促进了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匹配。然而,现实中"互联网+养老"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聚焦渐趋普遍的“老漂族”群体异地养老现象,关注其精神健康。以福利多元和精神赡养理论为分析框架,对广州市三个老年流动人口较集中地区的“老漂族”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政府、家庭、社区、市场等主体的服务供给对“老漂族”异地养老精神需求产生的影响,剖析“老漂族”异地精神赡养的需求和供给现状。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目前的养老福利托底政策和市场补充供给的不足给“老漂族”带来异地养老尤其是精神赡养上一定的困难,建议更多地发挥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提倡养老资源供给模式应将物质服务和精神扶助结合起来,实现养老渠道多样化、社会福利供给主体多元化,形成多元供给主体之间的协调与互补,共同支撑起能够惠及“老漂族”异地精神赡养的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知和积极应对老龄化是老龄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在"消极论"看来,"老龄化即是衰亡",须提高出生率和"社会化养老"以应对。积极的认知是:老龄化负荷着积极的价值而非"衰亡",人口数量过多是"心膂之忧",控制人口对合理年龄结构具优先性;提高出生率无异于"饮鸩止渴","社会化养老"则是一个模糊而不宜使用的概念。积极的应对之策是,发展"家庭养老"和"社区服务",在政府负责、主导下,建立"三结合"的赡养体系和服务体系,"给岁月以生命"并坚持"节制生育"。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流入城市,导致农村老龄化较城市有更严重的态势;由于流向城市的不仅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还包括大量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因此,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特点。儿女大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的生活呈现三难:独立生活难、看病就医难、情感慰藉满足难。农村老龄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我国的“三农”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十六大报告的一个突破性的提法 ,就是跳出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 ,站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 ,来考虑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从而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思路 ,也就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种“特色”集中表现在它同解决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 ,即“三农”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刘庆 《西北人口》2012,33(4):23-26,31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漂族"总量会越来越大。从故土来到异乡,由于社会制度、政策、以及老年人自身在心理等方面的弱性,他们在城市生活一定程度都存在着孤独、茫然、失落、无助,使老年人真正适应城市生活举步维艰。他们是一个等待关爱的群体,为消除他们对城市社会的陌生感、疏离感,提升在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更好地"嵌入"到城市社会体系中,本文拟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初步探讨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模式选择与我国“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收入严重偏低、城乡收入差别过大是我国“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彻底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本质解析,指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大量减少农民数量,实施城市化战略。农村城市化不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然过程和选择。  相似文献   

14.
何景熙 《人口研究》2002,26(6):7-13
转型时期我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对有限农业资源的巨大压力所导致的农村劳动力不充分就业乃是当前“三农”问题本质所在。对农村人口“开流断源”即“转移农民 ,减少农民 ,农民变市民”是应对“三农”问题的根本选择。建议立即启动普及基础教育为主体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 :( 1 )由中央财政直接承担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 ;( 2 )重建农村合作医疗网点 ;( 3)继续强化农村计划生育 ,切断人口过量增长的“源头” ;( 4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的制度创新保障人力资本投资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5.
稳定低生育水平,推进计生优质服务,发展人口与计生事业是21世纪初期绍兴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三大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全面贯彻中央《决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之一,有利于缓解农村人口过多的压力,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在人口领域的反映,农村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化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态/环境陷于“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困境.人口—经济规模与环境冲击量和环境退化的时—空关联表明,规模扩张是“总体恶化”的症结,“总体恶化”是规模“强制”下从理论到实证的必然,和无技术解的规模问题.“局部改善,总体恶化”困境的走出,控制人口—经济规模,降低增长速度,消除过剩产能是必由之路和首要对策;坚持“保护第一”、“宜荒则荒”,让土地“休养生息”,强化“荒野保护”,组建“流域共同体”等,则是“增加投入,强化管理,创新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能力扩展是一个既能贴近于民族地区农牧区实际,又能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研究视角。该视角下,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牧民群众能力缺失,而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可以理解为以农牧民能力扩展为取向的实践行为。现阶段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的能力扩展有其优先次序和侧重点。免于贫困和健康生活的能力始终应该是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能力,也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知识获取和技能提升的能力则是关键性的能力,它不仅是基本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进一步扩展能力的前提;而社会参与能力和政治参与能力是农村群众获得归属感和价值实现感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更加重视民族地区的贫困治理,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免于贫困和健康生活能力的获得;逐步提升农牧区群众的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能力,努力为他们融入现代社会创造各种条件,培养既能享受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精神满足,也能够在观念上和行为中融入现代社会,在社会参与中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兼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的新型农牧民。  相似文献   

19.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已经达到49.68%,预计2011年后中国城镇人口规模就将超过农村人口。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学者对城镇人口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城市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丽萍 《南方人口》2001,16(3):26-27,62
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 ,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 ,对今后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须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进一步认识搞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紧迫性 ,引导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一、实行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