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旨在就顾颉刚先生《古史辨》第一册的生产语境与编纂形式对《古史辨》进行重新解读。语境分析部分,由顾颉刚、胡适和钱玄同据书信讨论构成的学者小社群,进而到"古史辨"派与其反对者的论争,随着语境分析的扩大,从而呈现理解《古史辨》的不同维度。此外,笔者认为编纂形式本身亦可视作一种文本,而《古史辨》以书信体为主的编纂形式则极具编纂者的良苦用心,对这种独特的编纂形式的解读或可透露出零星隐秘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以《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1923年)为起点,顾颉刚所代表的“古史辨”派古史研究和神话学,以“疑古”“辨伪”为思想武器、“古史即神话”为理念,把与古史纠缠为一体的古神话剥离出来。他的“层累的造成的古史观”亦即神话观和“历史演进法”,开了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中国古神话(古史传说)的先河,为中国神话学的创立铺设了一块基石,成为中国神话学初创时期西方人类学派神话学之外的又一重要学术渊源和流派。“古史辨”神话学的特点,在神话学研究中被概括为“古史的破坏、神话的还原”。  相似文献   

3.
论古史辨派以歌谣释《诗经》的动因和诗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史辨派《诗经》学是传统《诗经》学向现代《诗经》学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解构经典,用民间歌谣作比较认识《诗经》的文学性质,释放了《诗经》的民间活力和诗性特征,使《诗经》阐释走向现代合法化之途。因此有必要借助西方阐释学与接受美学方法论上的参照价值,深入探讨古史辨派以歌谣释《诗经》的动因及其蕴含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论钱玄同对顾颉刚的学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毅 《东方论坛》2006,(6):85-89
钱玄同、顾颉刚均是“古史辨派”的领军人物,而钱氏曾在基本精神和具体主张上给予顾氏精心指导。他不仅一再鼓励顾氏“疑古辨伪”,并启发顾氏从“辨伪书”拓展到“辨伪事”,从“辨伪子”、“辨伪史”发展到“辨伪经”,而且不断号召顾氏打破“今古文”的壁垒。此外,他还从许多方面丰富了顾氏的“古史辨”学说。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钱玄同是“古史辨派”的灵魂人物。  相似文献   

5.
“古史辨”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史辨派的创始人顾颉刚遵循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对上古史进行了科学、严谨地考辨。其成果不仅对中国古史研究作出了科学的结论,而且对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古代文学史、民族学史、民俗民间文化史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提供了科学方法。古史辨派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辨伪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的新文化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辨伪,才能“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  相似文献   

6.
由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中华书局、《历史研究》编辑部及《文史哲》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上古史重建的新路向暨《古史辨》第册出版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0月2l一22日在山东济南召开。会议就“疑古”学说的认识和评价、出上文献的意义和价值、上古史重建的新路向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1923年顾颉刚先牛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质疑“三皇五帝”的旧古史系统,从而掀起了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古史辨运动,引发了学界对占史、古书真伪的激烈讨论。到近70年后的1992年,有学者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顾颉刚 ( 1 893.5.8- 1 980 .1 2 .2 5) ,原名诵坤 ,字铭坚 ,号颉刚 ,江苏苏州人。著名历史学家。 1 92 6年 8月至 1 92 7年 3月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史学研究教授兼国文系名誉讲师。顾颉刚 1 92 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期间参加新潮社 ,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毕业后跟随胡适整理国故 ,开始进行古史辨伪和民俗学研究 ,先后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助教兼《国学季刊》编辑员、北京大学预科国文讲师。 1 92 3年 5月提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观点 ,在史学界造成重大震荡 ,引发了一场古史大辩论。随后 ,他把有关文字汇编成《古史辨》第 1…  相似文献   

8.
胡适最早使用"传记文学"名称的时间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是我国最早使用“传记文学”概念的人 ,长期以来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学术界 ,普遍的把胡适《藏晖室札记》中的“传记文学”条目看作是胡适最早使用“传记文学”一词的佐证 ,这其实是一个误解。胡适早年留美期间写的《藏晖室札记》原本并无分条题目、所谓“传记文学”这一条目是胡适的朋友章希吕在 1934年帮助胡适抄写整理书稿时给加上去的。  相似文献   

9.
胡适与俞平伯是20世纪红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受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影响很深。胡适、俞平伯共同开创了“新红学”。俞平伯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一直反思“新红学”的缺失与不足,并试图超越“新红学”,以开辟红学研究的新境界。“极左”政治中断了他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诗经》阐释的两条线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解《诗经》 ,存在两种阐释线索 (视角 )。汉儒往往喜欢把《诗经》同王道兴衰的大道理联系在一起 ;宋代以还的学者日渐不满意这种读解套路 ,强调诗经的字面意义。顾颉刚“古史辩派”的理论为后人反思中国《诗经》学史 ,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史”写作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困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并不是指称一个历史文化中已然存在的、显性的思想学术脉络,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哲学史"写作乃是参照西方的体例建立中国现代学术谱系的过程,尽管这一学术谱系总是以某种"古已有之"的面目出现。至少有两个问题构成今天"重写哲学史"必须突破的瓶颈:一是所谓"中西之间"的问题。科学与启蒙理性实为主导胡适、冯友兰"哲学史"写作的基本预设,而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自我反省、发展及其成果,基本上没有能够系统地反映到"中国哲学史"写作中来,晚年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冯友兰对此是完全隔膜的。二是如何处理"中国哲学"与"经学"的关系。胡、冯等人的"哲学史"写作,都是以否弃经学脉络及其意义系统为前提的,而与"经学"相隔绝的"中国哲学",本质上只能是外在于中国文化的。  相似文献   

12.
先秦文献中所载"山川群神"问题,与学者对于原始宗教学的理解相关,亦与古代神话学问题相关,同时也是在已知最早的文字出现之前触及上古史的一个可能的支点。近现代学者对"山川群神"问题的研究,为探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学、神话学以及政治社会性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例证。  相似文献   

13.
在讲授高师《世界古代史》课程时 ,若能注重历史智慧的启迪功能 ,鉴古知今 ;并从世界史整体的角度综合概括世界古代史发展的历程、共性及其发展规律并比较分析古代各国各区域历史发展的差异、特色与个性 ,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陈寅恪先生是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开拓者,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提出许多精辟见解.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关于民族与文化的历史考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他反复强调种族与文化问题是研究中古史最重要的关键.在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关系上,他提出"北朝胡汉之分,在文化而不在种族"的论点.这对研究中华民族融合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应麟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有过深入剖析和独到见解,但并未引起学界注意。胡应麟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把握中国小说的发展,对小说史的论述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进行,勾画出了中国小说发展进程的清晰轨迹。胡氏小说史研究与其敏锐的史家意识密切相关。胡应麟小说史研究深刻影响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小说研究史上应该有其相应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顾颉刚疑古辨伪原因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顾颉刚先生以大胆疑古和编辑<古史辨>一书而闻名.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顾颉刚的古史研究偏重于破坏伪史,而较少从事建设真史.顾颉刚认为,学术之大,需要分工合作,才能深入和发展,破坏与建设只是分工的不同,破坏是为了建设,辨伪是为了存真和求真.顾之一味疑古辨伪,也是基于此.另一原因是,顾颉刚在考古学素养方面的缺乏制约了他去做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7.
新发现的胡适轶文《中国的小说》系国内首次发表,是作者小说史观的一次系统表达,不但可以填补胡适思想研究中的一个空白,而且在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相比,这篇讲演明显具有更加开放性的世界眼光,同时又强调要把小说的研究和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密切结合起来,无疑是开拓了一条新路。然而,忽视民族特点的坚持,在此文中也很明显,这也暴露了他的小说史观中的某些思想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忧患"意识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亦是一种历史思想。它最早渊源于《尚书》,与"殷鉴"思想、"先王"观念紧密相连,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尚书》历史功用思想,予后世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发展是一条历史长河,在它发展的下一阶层上,总是传承着上一阶层的源流,并且同时又接受着各种文学潮流的影响。本子故事《羌胡传》在故事的敘述中,与《蒙古秘史》的情节趋同,表现出蒙古族口头传统对书面文学的传承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