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50年代至今,台湾涌现出一大批颇有影响的女作家。如:倚君、徐钟、张秀亚、钟梅音、艾雯,以及张晓风、陈幸蕙、简等。她们既写身边事、心中思,也写国家事、天下情,既寓女性的柔情缱绻,又呈刚健雄浑的阳刚之美,意象丰奇,句法独创,表现出当代女性对于散文美学品格与生命意义的双重探求,与那些卓越的男性作家一道,汇入用散文解说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生命意义的诗性思考中去。简,生于1961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中文系,80年代登上台湾文坛。著有散文集《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浮在空中的鱼群》、《月娘照眠床》、《私房书》…  相似文献   

2.
中韩两国,共处东亚文化圈,在现代文学史上,韩中两国各出现了一位命运曲折却在本国文学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女作家,她们是中国的丁玲和韩国的朴景利.两位作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真实感,到现在也依然产生着社会影响.两位作家虽国别不同,但人生经历有很多相同之处,在对两位作家的人生经历及创作进行比较研究中,更能真实更深刻地认识她们和理解她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与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多丽斯·莱辛都以个人生命体验为前提,以同作品人物相似的感受为情感诉求,执着于女性的生存处境、精神残损和所承受的压力这一中心问题的思考,她们的作品书写了所处时代女性命运的多种形态和生命欲望,对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进行了深刻自省,体现了中西方女性主义作家的批判立场,两位作家对女性寻求两性关系的出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论曹禺对中国话剧艺术的贡献──纪念曹禺戏剧创作60周年胡授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取决于作家的艺术贡献,而对作家艺术贡献的评估,应是取决于其作品的艺术生命。戏剧作品的艺术生命,用曹禹的话来讲,就"在于演出"。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  相似文献   

5.
张衬 《殷都学刊》2005,2(3):55-57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其繁荣离不开作家的创作。文学史上的元曲作家队伍几乎是须眉世界,然而我们翻阅一下资料,却发现有十几位元曲女作家,她们大多是歌妓,因而没有被记载元曲作家的《录鬼簿》、《太和正音谱》所收录,这是很不公平的。本文简述了18位女作家和其中一部分人的作品,她们对元曲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其繁荣离不开作家的创作。文学史上的元曲作家队伍几乎是须眉世界,然而我们翻阅一下资料,却发现有十几位元曲女作家,她们大多是歌妓,因而没有被记载元曲作家的《录鬼簿》、《太和正音谱》所收录,这是很不公平的。本文简述了十五位女作家和其中一部分人的作品,使人们了解她们的作品和思想。目的是希望文学史对她们对元曲的贡献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觉醒》与《寡妇赞歌》都是女性作家创作的以女主人公觉醒后开始身份建构为线索的小说。两部小说在叙事手法和内容上都有相似之处,但两位主人公基于相同目的的身份建构之旅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试比较两部作品中促进主人公觉醒的相似积极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她们的影响,从而解释其身份建构结果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荷花飘香的烟雨江南,一直是历代中国文人的精神原乡.“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儒雅与诗性,不断激发着中国文人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潜能.当代散文中,能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比肩齐名的不多,台湾作家颜元叔先生的《荷塘风起》算是一个例外.虽然两文风格迥异,相去半个多世纪,横跨海峡两岸,但就同根同族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二者借荷塘风景所呈现的“隐逸情怀”却非常相似,犹如两朵盛开在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殿堂中的生命之花,既遥相呼应又各自精彩,在传统文化、传统美学、心理学等多元化研究视野中彰显出两位作家既相通又不同的心灵诉求.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诗、词、歌、赋、散文等各类题材的作品,描写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在众多的巾帼女子当中,又以汉乐府《陌上桑》中的秦罗敷、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杨玉环以及汤显祖《牧丹亭》中的杜丽娘为典型的女性人物,作者流于笔端所抒发的对婀娜女子阴柔之美的感情,可说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是描写完美女性形象的成功之作.在我国古代社会,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妇女始终处于被压迫的低下地位,她们的聪明才智固然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她们还因美貌而最容易受到伤害,她们或者成为某些男人泄欲的工具,或者成为生儿育女的机器,甚至利用她们作为攫取财富的手段,许多美丽的女子是为了取悦男人而生存的.但是,就在她们当中,不泛才貌双全,立志投身社会,追求自由,向往忠贞的爱情,以及蕴藏着反抗精神的女性,这些女子的阴柔之美,常常成为文艺家们所着力塑造的女中俊秀.作家们十分注意作品中将她们外貌的美与心灵的美密切结合起来,赋予她们具有活生生的、有灵性、有感情的人来加以表现,从而体现了作者各自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对鲁迅与外国作家、思想家的比较研究,与同时代作家思想家的比较研究,与中国古代作家思想家的比较研究等,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还出版了这几方面的专著,这标志着鲁迅研究的深入与拓展。但对鲁迅自己作品之间(如小说之间、杂文之间等)的比较研究,却似乎被忽视了,这是不应该的。本文就是试图以鲁迅小说《祝福》和《伤逝》中的祥林嫂和子君为例,进行比较分析,来探讨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 我们知道,《祝福》写于1924年,《伤逝》写于1925年,两篇小说都是鲁迅“彷徨”时期的作品。其中的主人翁祥林嫂和子君,虽然地位不同,经历各异,但细心分析观察,不难看出她们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是,她们都是旧中国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受害者和牺牲品,都有着共同的悲惨命运和相似的奴隶性格,以及方式相似而实质不同的反抗意识和举动。  相似文献   

11.
所谓的"现代诗性",并不是单纯指作品的意象、语言等外在层面的诗化特征,而是主要体现在其反映人的生命的内在深度方面,即对人的存在、人类的命运以及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探询。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萧红与师陀的独特性在于,对于生命感性与个体意识的叩问与反思成为其作品中的现代诗性的主要源头。在"乡土"与"自我"内在关联的建立上,他们站在了同时代作家的高度,同时也具备了某种超越性。本文主要以《呼兰河传》和《果园城记》两部作品为例,对两位作家建立在本体性存在基础上的"现代诗性"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1大批女性作家的崛起和许多男性作家致力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新时期文学中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若将北方的贾平凹、南方的李宽定与中楚的映泉相比,(出于年龄的划界,我避开了张弦、陆文夫等成名较早的一些作家.)是否可以这样判断:贾平凹侧重以男性视点写女性,他在农村改革的氛围中表现男女的感情纠葛,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富有进取精神,透出一股阳刚之气,如《小月前本》中的小月、《鸡窝洼的人家》中的烟峰,她们对  相似文献   

13.
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和《爱玛》这两部作品中描写了两位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爱玛,她们身上更多地体现了圆形人物的特点。奥斯汀以细腻的女性视角,圆润、幽默、敏锐的笔锋,塑造了两位可爱又迷人的女性人物形象,并以其女性的人格独立和平等意识以及在爱情和婚姻中潜在的道德力量受到推崇,倍受读者的喜爱。在伊丽莎白和爱玛身上可以窥探出作家本人的潜在思想和文化取向,展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意义和时代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中的母亲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中的母亲原型[美国]杨瑞在《聊斋志异》中有一类颇为特异的女性精怪:她们有的徐娘半老、风韵犹存;有的韶齿芳容、天真烂漫。在故事中她们对男主人公有再造之恩,用种种匪夷所思的方法妙手回春,治愈了他们先天的顽症,挽救了他们垂危的生命。而后者自从有...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自然主义作家杰克·伦敦以其充满力量与勇气的写作特点被广大读者所喜爱。从杰克.伦敦的四部代表性小说《野性的呼唤》、《热爱生命》、《马丁·伊登》和《月亮谷》入手,分析作者的生命观,可以看出杰克.伦敦一方面赞美生命中勇敢、坚毅的品质,另一方面认为天性不应被所谓的文明所压制。  相似文献   

16.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和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是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在各自的代表作《呼啸山庄》和《红字》里都使用象征手法来烘托爱情主题,尤其在景物象征上,两位作家都分别赋予了自然现象和植物以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就这两个方面的景物象征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对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爱情主题的烘托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诗歌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劳伦斯撰写的第一本诗集《爱情诗及其他》,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所著,由后人遍选的《更多的三色堇》和《最后的诗篇》两部诗集,死亡一直是劳伦斯挥之不去的主题之一。然而,越是读到最后人们越会发现劳伦斯笔下的死亡从无限哀怨的怅惘,逐渐转变成视死如归的坦然和坚定,以至于到最后期待死亡带来生命的重生。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劳伦斯不同时期的死亡诗歌,从而把握其对死亡的哲思。  相似文献   

18.
《野樱花之谷》是作家李云迪继《苦艾》、《追寻蝉歌》之后的第三部散文集。散文集共收入77篇作品,其中近半数作品以生命意识为主题,涉及从伟人到平民的人生价值和平凡而不朽的作为,体现了对生命的着意关注,对生命的深情礼赞以及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王军君 《理论界》2010,(10):129-132
从2006年起,作家王蒙每年推出一部自传,至今已成"自传三部曲",其中《王蒙自传2·大块文章》在全传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块文章》的较为详细的解读来阐述该传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一,"讲真话"是《大块文章》的灵魂所在;其二,以作家的视角和作家自传的形式,藉个人十年(1978—1988)文学和生命经历的回顾与书写来反思和审视整个1980年代中国思想和文学的状况,是其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出现了两位伟大作家,一位是有“俄国革命镜子”之称的托尔斯泰,另一位是被奉为现代派鼻祖的陀思妥也夫斯基.两位生于同一时代的伟大作家,以自己天才的创作,为世界文学史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罪与罚》、《白痴》、《卡拉玛卓夫兄弟》等伟大作品.他们的出现,是俄国文学的奇迹,亦是世界文学的奇迹.两位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为我们留下了不少优秀的艺术形象.在此,笔者拟对陀思妥也夫斯基小说《白痴》中的女主人公娜斯塔西雅和《复活》中的女主人公玛斯洛娃进行分析比较,试图由此对两位伟大作家的创作思想进行一次小小的管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