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综合水平的数量化,让政府部门实时掌握本地劳动力资源的"家底",并能预见未来流动趋势,本研究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景气指数"(Rural Labor Transfer Prosperity Index,缩写为RLTPI)这一概念。从经济、农业生产、就业市场、劳动者个体因素四个方面选取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化率等11项指标,构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景气指数模型,并计算出了2006-2014年度的徐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景气指数。本研究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务。  相似文献   

2.
代际收入流动性是指父代收入对子女收入的影响程度,是衡量机会不平等对收入不平等影响的重要指标。通过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高低收入家庭子女不同分位点处的收入差距,并运用反事实分解方法将收入差距分解为受教育水平、经验及工作类型等因素影响的特征差异和基于家庭环境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回报差异两部分。结果显示,不论是高收入家庭的子女还是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收入的高低主要由自身的特征决定,高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特征差异,回报差异只在低分位点处产生影响,由此得出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收入差距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彭连清 《中国劳动》2001,(10):16-18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的自然过程.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促进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中心问题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由于人口过度膨胀、劳动力超量供给这一特殊国情,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无论是从长远发展还是从现实需要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曾为发展中国家设计了一条通过城市工业部门发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发展问题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农业生产实际所需劳动力、非农就业隐性失业劳动力数量的测算,估算出了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为594.6万人,并结合调查数据对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女性劳动力占剩余劳动力的比重较大,剩余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  相似文献   

5.
农民的劳动法律保护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昆 《中国劳动》2004,(6):19-23
一、农民的就业权《劳动法》第3条规定了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对农民而言,就业权应当意味着农民有权选择农业就业或非农业就业,在选择非农业就业时有权得到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平等的就业待遇。(一)农民需要通过流动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原因在旧体制下,农民选择农业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决定的,而不是其自主选择。由于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过高,有限的土地无法吸纳全部农民在农业就业。于是,大量的农民通过非农业就业解决其就业问题,并表现出很强的流动性。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1)社会就业环境。改革前的几十…  相似文献   

6.
遂宁市中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全区130多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90%。几年来,区就业服务管理局充分发挥就业训练的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服务,全区建立起了以训练中心为龙头,包括乡镇职中等部门参加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非农职业技术培训网络。据统计,全区采取各种形式举办了各类技术培训班2650期,培训各类技术人才168833人,培训后输出和转移率达8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85年建立市中区就业训练中心之初,我们把就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逐步市场化,劳动就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一方面,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另一方面改变了以前主要靠政策性安置的就业制度,逐步实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手段,加上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招工难和就业难同时存在。还有不少企业中隐性失业显性化和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挤占了不少就业岗位,劳动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失业青年是就业的主体,那么失业青年应如何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必须树立市场就业观念。(一)信息观念。这是市场就业对求职者实现就业的前提条件。现  相似文献   

8.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于受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进程滞后及自身素质较低等多种因素影响。转移的效率比较低。因此,提高转移的有效性,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服务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增长。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服务业带动就业能力,本文对我国服务业就业状况、服务业总体就业效应和服务业分行业就业效应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日益突出。文章主要从工资差异的视角研究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的原因,采用2009年CHNS数据,分别对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收入进行OLS回归与分位数回归,并通过Oaxaca-Blinder分解分析其工资差距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在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下,造成两大群体工资差异的主要因素来源于非市场作用的制度性分割,包含所有制结构、户籍制度、性别歧视等因素;在市场性分割中,教育对工资差异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为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帮助农民二次就业,我国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新的技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到其他岗位工作.要充分发挥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果,就必须保证培训工作的就业成功率,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就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劳动力逐渐表现为供给过剩,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现象的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陆续由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文章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促进措施,以期进一步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四化”,要求“四化同步”发展,完成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是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目前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仍占较大比重,这一现象在经济发展欠佳的云南省尤为突出。笔者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结合新型城镇化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新特点,对云南省曲靖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实证调查。经调查发现,该地区形成并积累了规模巨大的待转移剩余劳动力,其基数大、增速快。同时,还存在就业矛盾突出;转移就业人员构成及行业分布不合理;农村“空壳化”现象严重等突出问题。文章探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有效推进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有关部门进行劳动力资源配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 发展家庭服务业是扩大就业,尤其是扩大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渠道。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据测算,有40%的城镇家庭对家庭服务业有消费需求。按全省616万户非农业家庭计算,如果有15%的家庭需要提供服务,大约就需要92万名家庭服务员。家庭服务业涉及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管理等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对于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增加就业、调整产业结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比较重,解决好农民最关心的就业问题成为战略发展重中之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和背景下,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对于加快河北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河北省的抽样调查数据,科学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进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从全国范围来看,其覆盖率已经达到90%以上,但在医疗保险制度广覆盖的表面现象下却是流动人员参保率极低的现实。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率与流动人员的参保率形成了巨大反差,不利于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目前,我国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是由人社部门管理,新农合是由卫生部门管理,属于同一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内的多头管理模式,从而造成了管理体制不顺、公共资源严重浪费等弊端,也不利于医疗保险制度的统一规划和运作,成为医保关系顺畅转移接续的障碍。因此,统一管理口径,把医疗保险划归统一部门管理并由该部门承担医保资金的筹资和支付管理责任,是解决流动人员医疗保险关系顺畅转移接续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批农民工从务工地返乡回家,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帮助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自主创业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趋势。因此,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农动力占多数,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乎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总体偏低,直接影响劳动力的转移质量。因此,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和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为此,本文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培训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一、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建立城乡融合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与之相适应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一直是由城乡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组成.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已呈现出不断交流和相互融合的趋势.特别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转移,并已逐步分化为农村企业家、个体工商户、非农乡镇企业职工、中介组织者等不同的农民阶层.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又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直接转变身份成为城镇居民.这些非农化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从事第二、三产业所得的劳动报酬,特别是一些在城镇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其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与城镇个体劳动者甚至与城镇企业职工没有什么差别.  相似文献   

20.
郫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就业技能缺乏是制约其转移的关键,是又一道“坎”。在这些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2%,高中、中专、职中文化程度的占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郫县农村劳动力中掌握工业、建筑业一项或一项以上技术、有技术证书的只占1%,从事工业、建筑业等项劳动,技能熟练的占6%,掌握一项或一项以上服务业专门技能的占7%,掌握驾驶技术并有执照的占2%,掌握农业专门技术的占15%,无特别技能者的比例高达69%。由此可见,要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就得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素质。郫县劳动保障局副局长黎成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