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0年来世界史学科视角中的"门户开放"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世界史学科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先后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后期的学术争论阶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后期的深入研究阶段,以及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的创新性研究阶段.对该课题研究的深化与创新,推动了近现代中外关系史与国际关系史以及国际政治学科研究的交叉互补.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与理论初创时期。中国现代散文批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0年代的"三足鼎立"———言志说散文批评、社会学散文批评、文本说散文批评。第二阶段,30年代至70年代的政治化散文批评。第三阶段可分两个时期,前期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散文批评开始蜕变,从"自我"解冻深化为启蒙;后期从80年代后期开始,散文批评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西夏文献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夏文献研究是西夏学研究的一大分支。它主要包括西夏文文献、汉文文献研究两大部分。我国学界从 19世纪初首次发现并判识西夏文铭刻、佛经文献始至 2 0世纪末编撰大量水平不让俄日的文献研究专著 (译著 ) ,经历了 2 0 0年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一 )启蒙时期 (19世纪初至 2 0世纪初 ) ;(二 )真正起步并取得重大成就时期 (2 0世纪初至 30年代中 ) ;(三 )萧条时期 (30年代中至 70年代中 ) ;(四 )恢复并取得长足发展时期 (70年代末至 90年代末 )。  相似文献   

4.
戴文葆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编辑学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编辑学学科开创期的代表人物,戴文葆一直致力于编辑理论研究与编辑学学科建设。他光辉曲折的编辑生涯,见证了我国编辑出版形态的历史性变迁,也见证了我国编辑学学科从无到有的建构历程。他对中国古代编辑史研究的深刻认知,对编辑学元范畴以及研究对象的界定,对编辑学基础理论问题的探索,极大地完善了编辑学学科体系,具有开拓性意义。他的"编辑学者化"思想以及"读者审读"的理念,在今天的编辑学研究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杲是有中国特色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他提出了编辑学是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论断,认为编辑学是一门人文社会应用学科。他认为,编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以普通编辑学为目的编辑学学科体系。在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研究上,他提出了"选择、加工和传播"为要的编辑基本规律论,对于编辑规律研究的深化有着重要启发意义。他重视编辑理论研究的实践导向,强调创新是编辑学学科的灵魂。与此同时,他还不遗余力地推动和支持我国编辑出版教育工作,建言献策,躬身实践,为编辑出版本科专业的保留、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而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阶段;二是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的"图像时代";三是90年代末迄今为止的"身体美学"阶段。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方面相互镶嵌啮合;另一方面又各具独立而鲜明的特色,构成了一种包含多层悖论式的相异面之间的融合文化,体现了现代与后现代相交织的特点,也体现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冲突与融合的特征。未来的审美文化就发生于人与不断被疏离的自身的抗争之中。  相似文献   

7.
关于广西高校学报编辑人才素质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1世纪的编辑出版工作需要高素质的编辑人才 ,而考察广西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的现状 ,不足的方面有 :( 1)编辑人员的专业结构、职称评聘系列结构不够合理 ;( 2 )攻读学位、进修提高及学术交流机会少 ;( 3 )缺乏计算机知识 ,不能很好应对日新月异的编辑出版技术的现代化 ;( 4 )编辑学理论研究能力偏低。为此 ,应加快编辑人才素质培养步伐 ,实施编辑资格认定、持证上岗制度 ,启动编辑继续教育工程 ,落实编辑素质考核评价制度 ,建立编辑人才素质培养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编辑学高等教育发展迅猛,编辑学学术组织、学术期刊纷纷涌现.多家高校学报开设编辑学研究栏目,发挥其版面丰富的优势,系统深入地探讨专业问题.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特色栏目——“编辑学与期刊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视野开放性、学术前沿性和作者队伍广泛性等特点,不愧是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又一重镇”.  相似文献   

9.
作为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最具影响的当代西方文化思潮之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首先启迪和深化了70年代末以来文学表现人生和自我的发展情状,特别是促进了"先锋派"文学"自我"表现的转型;其次,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标榜"新写实"、"新生代"和"晚生代"的一批作家先后登上文坛,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萨特话语的中国转化.由于时代氛围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80、90年代作家对萨特存在主义话语的文学解读和叙述方式有着很大不同,这意味着在萨特影响下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观念已经走向重构.  相似文献   

10.
邵益文是我国编辑学研究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组织者,是我国最早投入编辑学研究的几个人之一。他提倡"一切为了读者"的编辑观,认为编辑以读者为中心就要为读者打算,要事事处处为读者着想;他倡导编辑活动的"二优律",坚持以优选、优化为手段分析编辑活动的基本矛盾;他注重编辑主体的研究,强调编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他重视编辑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以普通编辑学命名的专著,推动了普通编辑学研究的深化。他注重编辑学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助推了编辑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他还在编辑概念的界定、编辑出版教育研究、编辑学的学术交流等多个方面功绩卓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