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隋唐时期 ,随着唐代经济的高度繁荣 ,一方面汉民族继续向西迁徙 ,另一方面是西北少数民族进一步内迁 ,使西北汉族在民族互动和涵化中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当时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的民族,是称为百越的族群;分布在浙江的称为于越,公元前333年为楚所并,秦灭楚后,成为秦帝国的一部。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的越族为顾越(东巨)和闽越(东越),秦灭六国后,在此设置了会稽群和闽中郡。分布在两广和湖南南部的是南越,广西南部的是骆越,秦始皇统一南越和骆越,设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接着又把中原几十万人迁徙到南方去“成五岭,与越杂处”,这是秦帝国对东南方的经营。对于西南,则把分布在云南、贵州、四J;;等地古称西南夷的各族,统一起来设置郡县并派…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始于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三国鼎立,终于杨坚建隋后灭陈,统一全国,历时369年。经两晋十六国,南北朝。在这大动荡大分裂走向再度统一的阶段,西北地区始终处于政局变幻的中心地带。前凉时期“永嘉之乱”西晋灭亡,大批汉族南迁。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社会诸方面因素的制约,一部分汉人迁入西北和其他地区。西北地区的主要迁入地是当时较为安定的河西走廊。河西地区远离中原战场,由于当地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农业开发,所产的粮食足以养活大批移民人口。早在西晋永宁元年(公元30…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论述的河湟人 ,是指甘肃南部以临夏 (河州 )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及青海海东一带的居民。全文在叙述中原汉民入迁、开发河湟地区的历史之基础上 ,分析了河湟人的人文性格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闽南福佬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华南汉族族群研究之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闽南福佬人的形成分为东晋至唐和宋代两个时期。南宋以后闽南人“走广”的浪潮兴盛不衰 ,入广的闽南人被称为“福佬人” ,故从整体上审视应统称为“闽南福佬人”。闽南福佬人具有飘洋过海闯世界的海洋情结、重商贾善经营、以家族为核心以及喜欢功夫茶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6.
积德屯村是一个随明代大规模屯田而入滇的汉族村落,在周边白族的包围下生活了几百年。作为一个区域性“少数民族”,积德屯村基于共同的族群血统的历史记忆和地域(行政区划)两个认同要素,把可行性的根基认同与可见的工具利益汇合,实现了族群的认同,并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显示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宋元的啸     
啸在唐代以后仍然有所发展。苏东坡宋代是啸文学的突出代表 ;南宋时社会观念对啸持贬斥态度 ,啸发生转折。之后 ,啸的主体转入民间 ,实用暗号性的啸在社会生活中十分盛行 ,同时唐进入文学作品 ,为文学画廊增添了新的情节和新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8.
沅水流域的人口分布在先秦已经比较广泛,楚汉时期黔中、武陵郡及其属县的广泛设置为人口的增长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汉代的著籍人口已达二三十万。三国至隋唐时期,沅水流域的人口继续增长,其分布由下游向上游递减。宋朝进一步加大了沅水流域的开发力度,不仅鼎州,而且辰、沅、靖三州人口数量增幅也很大,崇宁年间达到大约五十万人,宋代人口增幅变为由下游向上游逐渐加大。元代,该流域的人口数量增至最高峰。元代以前长时期的户口增长为明清时期沅水流域经济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宋元时期,绍兴地区文化发达,文人群体活跃。他们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地方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活动,不仅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绍兴教育的兴盛与发展,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文人群体价值观念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国西北地区在宋、金、元时期的造船业的发展与兴衰以及航运管理机构的设置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从而为我国在新时期对西北地区水运业的振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史料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五帝时代,天下有许许多多的邦,统称为万邦或万国。这个国并非今天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性质的族群。在这个族邦天下五帝时代的黄帝时期有122个族群,颛顼时新增加27个族群,帝喾新增加了42个族群,尧舜时期新增加了61个族群,合计252个族群,加上《山海经》等书记载100个族群,总共为352个族群。这种族群态势不仅说明五帝时代并不是空穴来风,还是汉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宋元以来文章批评理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南宋的文章批评多是零散的、语录式的,绝大多数保存在散文的选本、诗话或个人的文章以及序跋当中,大多采用选文加评选的方式,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元代批评家则在南宋文章评选的基础上,逐步开始重视文章批评系统的建设,虽然还延续了南宋以来选文加评选等模式,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章学体系,直接影响到了明、清两朝文章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宋元以来,在以蜀汉为正统的观念影响下,出现了大批改修三国史的著作。对这些著作前贤虽有论及,但一者存在讹误、对著者疏于考察,二者仍有遗漏。在前贤成果基础上,笔者修订讹误、查缺补漏,叙录南宋至清末改修三国史的著作18种,其中8种存世,10种亡佚或存亡不详。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天课制度被中国穆斯林视为"天命功课",现今依旧存在于西北回族聚居区,继续发挥着其效力,深刻影响着回族穆斯林的生活。本文试图通过甘青地区穆斯林社区个案研究,阐释西北回族天课制度的内涵及特点,并努力反映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嬗变。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诗歌观念大致经历了从"歌"诗"交织混一到逐渐区分、分途演进,再到徒诗现念明晰、诗体意义确立的徒诗化进程:汉代"诗"多专指<诗>三百,"歌诗"包括入乐歌诗和少量文人徒诗,魏晋文人徒诗逐渐增多,对入乐歌诗和徒诗开始用"诗"或"诗赋"指称,宋齐"乐府"与"诗"开始分别著录.刘勰"诗与歌别"的提出标志着徒诗观念正式确立.徒诗砚的确立使诗歌在内容上进一步强化了言志和抒情功能,在语言上更加追求辞华和用典,在声韵上更加讲究对仗和韵律.晋宋玄言、山水诗的兴起,齐梁永明体的盛行均与中国徒诗化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拈出"意境"一词,以之论元剧之美。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境,历来学术界争论较多,但基本观点偏重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王国维所论元剧"意境"之美则侧重于表现戏剧情景逼真、语言质朴、自然通俗、落尽铅华之美。王国维慧眼独具发现了元剧之意境美,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其别样之美,从而奠定了元剧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