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族人物志》是回族史研究的一个系列工程。宁夏人民出版社已出版元代、明代两册。现在征订的《回族人物志》(清代)是第三册,写的是清代回族人物的传记,上起明清之际,下至于鸦片战争前后,共十五卷。第三册计有政治人物米喇印、丁国栋、金溶、詹彬、李廷秀、洪梦龄;军事人物马雄、马宁、马进良、哈元生、哈攀龙、冶大雄、马良柱、许世亨、苏尔相、马彪、乌大经;宗教人物和刊刻家祁静一、马守贞、马来迟、马明心、田五、王岱舆、张中、伍遵契、马注、常志美、舍起云、刘智、金天柱、黑鸣凤、袁国祚、马大思;文化人物张端、  相似文献   

2.
语言与社会文化的结合研究,无论在国内外都有其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最早试图把中国的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乃是M·格拉内、H·马伯乐、劳佛等一些西方的学者。本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综合研究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所反映的民族文化的...  相似文献   

3.
马元章(1853—1920)原名云鹏字光烈号祯祥,是中国伊斯兰教哲派(即哲赫忍耶门宦,下同)的创始人马明心(1718—1781)的四世孙,哲派第七代教主,他青少年时代正好赶上了同治年间的西北、西南的回民大起义。随着同治回民起义的进行,他的家乡云南他郎(今墨江县)也因他的家族资助云南杜文秀起义而遭到清政府的围攻,许多人被杀,他幸免于难,遂逃出清政府的包围,这就是该派所谓的“十八鸟儿出云南”。他和其弟马元超、马元坤等一路扮作卖茶叶的商贩,千辛万苦逃到甘肃张家川,得到了早已降清的回族官员李德仓的庇护,暂时在此处落下脚,开始有步聚地复兴早已被清政府残酷镇压而处于衰亡的哲派。在他的一生中,他吸收各种先进的思想,主动和一些汉族知识分子交朋友,接近上层官员,与他们搞好关系,并且吸收历代教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总结经验,奋发图强,不辞辛苦,转走大半个中国,对哲派的复兴起到了领导作用,促进了哲派的又一次复兴高潮。  相似文献   

4.
宕昌马土司从元代至正九(1349)年至民国二十二(1933)年,先后承袭延续达584年之久,是甘青地区土司中存在时间最长,管辖范围影响较大的土司之一。研究马土司家族延续发展的历史,对明清以来宕昌及相关周边地区的历史和甘肃地方史,甘肃藏族史研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其家谱则是研究了解宕昌马土司家族发展延续不可替代比较重要的基础资料。宕昌马土司家谱因仅存一部,未能公开介绍和披露其主要内容,学术界了解者甚少。因此,笔者根据前不久委托宕昌县政协主席刘述提供的土司家谱复印件,作简要考述,以供地方史志和甘肃藏族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冠疫苗是抗击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最有效的武器,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却奉行“以我为先”的疫苗民族主义,严重阻碍全球抗疫成功的进程。国外学界对西方疫苗民族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研究。他们从解释疫苗民族主义的定义入手,分析了西方疫苗民族主义的影响、成因与本质。在此基础上,他们从公共卫生和道德方面提出了反对西方疫苗民族主义的论据,并提出了扩大全球疫苗供应、畅通全球疫苗供应链、确保全球疫苗分配的公平性等应对策略。国外学界对西方疫苗民族主义的批判性研究是较为深入的,提出的应对策略也大多是可行的,为抵制西方疫苗民族主义、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了有益借鉴。其批判性研究主要有两点不足:一是关于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条件性这一立场削弱了其批判的力度;二是没有明确西方疫苗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因而没有从马克思主义全球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其根源,从而削弱了其应对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民族区域自治研究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理论研究综述之七马■,中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族理论界就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广泛、深入、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和探讨,专家、学者们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现将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7.
马哈尔     
马哈尔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50多个族内婚种姓集团。在20世纪70年代,马哈尔人占马哈拉施特拉邦总人o6%弱,是这一地区所有贱民种姓(以前称为“不可接触者”)中最大、分布最广、最重要的种姓。按照惯例,马哈尔人担任马哈拉施特拉邦独特的乡村组织中12个世袭公...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使得甲马这一类民间艺术得到了扶持,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文章在分析大理白族甲马生存困境的基础上,从重视人才培养、拓宽发展渠道、加强创新意识四个方面对大理白族甲马的传承展开思考,以期为大理白族甲马这类非遗的传承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玉树马是分布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一种小型藏马马种,它与盛产在青海大通河流域、祁连山下的大通马,以及黄河河曲地区的河曲马,并称青海三大名马。玉树马善走山路、沼泽,适应在高原生态环境中生存。  相似文献   

10.
就《汉语札记》中的属格标记"之"与《马氏文通》中的介字"之"在偏次时的用法进行对比研究,重点研究"之"的隐现问题,发现在此问题上,马若瑟的视角主要在西方语法体系,同时也注意到了汉语特有的语感问题。马建忠主要从汉语自身特点来看,主要关注韵律、音步、强调、省略、语气等修辞方面的问题,对西方语法体系也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裂变中的“认同群体”与ethnic group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ethnic group这一术语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广泛应用,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该术语的流行与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裂变的历史背景直接相关。同时,该术语也是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物,反映了西方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认同政治”的“族类政治化”特征。本文就这一术语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流行的国情特点和社会背景进行一些分析,以期为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的应用实践提供一种思路。文章认为,在理解和借鉴西方学术界有关ethnic group的概念及其理论时,如果简单地做出民族(nation)是政治概念、族群(ethnic group)是文化概念这一泾渭分明的判断,而忽视西方国家在应用这一术语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指称对象,就会因脱离国情实际而导致对这一概念及其理论的误读和应用于本土研究中的误导。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篇讲述马的分类及其世系血统和马祭仪式,以及以马为中心的苯教神话故事。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是根据毛色,将马分为11类:1.天神马、2.魔神马、3.穆神马、4.日马、5.星马、6.虹马、7.云马、8.年神马、9.龙神马、10.女神马、11.罗刹马。第二段是根据毛色与世系血统,将马分为11类,同第一段中所讲基本相同。第三、第四段则是讲述天上诸神同地上13个地区(小邦)的王臣对马采取不同的放牧方式及有关马祭仪式,并简述了有关12个小邦的一些历史情况。  相似文献   

13.
天骥龙麟说     
“天骥龙麟”这句话,本是后凉创建人吕光赞誉当年龟兹马的一句名言。龟兹,即今新疆库车县。新疆出名马,不仅是龟兹,其它各地也有所产。据《北史·高昌传》说,高昌国(今吐鲁番)也出名马。高昌马和龟兹马虽然享有很高声誉,但要和伊犁马、焉耆马相比,又相形见绌了。特别是伊犁马的名气,比高昌马、龟兹马要大得多。伊犁是古代乌孙国的故地。乌孙在西域三十六国中,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国中人民以游牧为生。《汉书·西域传》载:“乌孙国……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公元前119年,汉朝政治家、外交家张骞第二次  相似文献   

14.
内发发展是指社会变迁由该社会内部的发明创造引发,反之,由外部传播引发的社会变迁则属于外发发展。这一概念的理论背景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严格来说,只有美、英等少数西方早发现代化国家属于内发发展,非西方社会则是学习西方文明而实现的外发型社会。后发国家的外发发展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社会进化发展阶段的内在成熟程度;  相似文献   

15.
千年河曲马     
千年河曲马/李城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黄河第一弯环绕着一片美丽的草地,素称亚洲最优良的天然牧场之一。河曲马,便是这片草地的骄傲。这里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玛曲”,藏语“黄河”之意。躺在黄河首曲的臂弯里,领受黄河乳汁的哺育,倾听黄河波涛的摇篮曲,“玛...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的再研究是中西学界共同的现象,中国人类学的再研究以"反思性继承"为主,西方人类学的再研究则具有更多的批判性,这引起了西方人类学界四次重要的学术争论。这些争论促使学界对田野调查、民族志、研究伦理和理论阐释等不断进行反思,也使得人类学界从中得到诸多启示:深度观察与定性-定量研究的关系问题、学术训练对于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的问题、如何处理地方观念与西方价值体系的关系问题、地方知识的历史性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关于马注的家世及生平,现代的研究成果主要依据《清真指南》中获得一些线索。白寿彝先生著《中国伊斯兰经师传》对马注的生平有比较全面的总结,马士年先生则有《马注年谱》详述其一生,我们看到的其他资料也多与这两位先生所述近似。本文结合前辈的研究成果及其他相关资料对马注的家世及生平作一概述,其中少量内容是对前辈研究中错讹的纠正,亦有一些新的发现,希望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马注不平凡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李文实现在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以汉族居最大多数,这是据近代西方民族学说来确定的。西方的民族学源于古代希腊罗马以来的人类学,其发展史来说,是由氏族部落、部族而形成的。西方自摩尔根以还,便形成为进化社会、历史等诸学派。到了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19.
坐落于西藏自治区后藏康马县境内的艾旺寺是目前极少能够保存下来的 1 1世纪卫藏佛教艺术遗存 ,寺内残存的雕塑呈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风格——为 2 0世纪 3 0年代最早考察该寺的意大利藏学家 G·杜齐命名为“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 ,由于艾旺寺所在地是萨玛达地区 ,“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又最早出现于这一地区 ,西方学者亦称这种风格为“萨玛达类型”。这一综合性的艺术风格 ,顾名思义 ,主要由东印度波罗王朝艺术样式与“中亚”艺术共同构成 ,西方藏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亚”这一部分 ,杜齐提出“于阗说”;维塔利主张“西夏说”。杜齐之后 ,罗伯托·维塔利在这一研究领域中脱颖而出 ,对早期卫藏艺术的研究不断深化。与此同时 ,2 0世纪 80~ 90年代中国西藏文物普查队在对艾旺寺的调查基础上 ,提出艾旺寺雕塑显示出印度、汉地、于阗等多种风格的融合 ,说明这一风格不仅样式特殊 ,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笔者希望在中西双方的考察研究的基础上 ,能够对艾旺寺的雕塑遗存 ,对“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的源流有更深入的认识 ,并对艾旺寺雕塑中的汉地艺术影响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20.
张亚莎 《中国藏学》2002,(3):87-106
坐落于西藏自治区后藏康马县境内的艾旺寺是目前极少能够保存下来的11世纪卫藏佛教艺术遗存,寺内残存的雕塑呈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风格-为20世纪30年代最早考察该寺的意大利藏学家G·杜齐命名为“波罗/中亚”艺术风格,由于艾旺寺所在地是萨玛达地区,“波罗/中亚”艺术风格又最早出现于这一地区,西方学者亦称这种风格为“萨玛达类型”。这一综合性的艺术风格,顾名思义,主要由东印度波罗王朝艺术样式与“中亚”艺术共同构成,西方藏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亚”这一部分,杜齐提出“于阗说”;维塔利主张“西夏说”。杜齐之后,罗伯托·维塔利在这一研究领域中脱颖而出,对早期卫藏艺术的研究不断深化。与此同时,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西藏文物普查队在对艾旺寺的调查基础上,提出艾旺寺雕塑显示出印度、汉地、于阗等多种风格的融合,说明这一风格不仅样式特殊,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笔者希望在中西双方的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对艾旺寺的雕塑遗存,对“波罗/中亚”艺术风格的源流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对艾旺寺雕塑中的汉地艺术影响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