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世纪中叶以前,因为宗教的封闭性和政府排斥政策的影响,大多数俄国犹太人基本上不参与俄国的政治生活。19世纪下半叶,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改善了犹太人的社会法律地位,随着犹太人在俄国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影响的不断扩大,犹太人对政治的诉求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政治锡安主义的产生和实践。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失败后,锡安主义运动转入低潮。1917年二月革命后,锡安主义运动重新高涨。十月革命后,俄国的锡安主义运动转入地下。 相似文献
2.
俄国犹太人参加俄国革命运动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70年代前,犹太人因权利限制和自我封闭而远离俄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第二阶段为19世纪70-80年代,犹太人积极参与民粹派和民意党人的斗争,但数量是极少的.第三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到1917年十月革命,随着社会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在俄国的兴起,大批犹太工人和青年学生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并在政党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犹太人在俄国革命运动中的作用是出色的.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前,对东部地区合作社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月革命。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成标志着东部合作社告别萌芽阶段,进入成长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合作社发展迅速,出现了联盟中心。二月革命后,东部的合作社放弃了"政治中立原则"、积极参加临时政府的工作。十月革命前,东部地区的合作社和社会革命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推动了东部合作社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影响了合作社的政治原则。十月革命前,东部的合作社为东部商品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的普及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4.
19世纪80年代起在俄国和东欧掀起的反犹狂潮,导致几万俄国犹太人穿过西伯利亚来到中国东北,再辗转南下,形成了哈尔滨、天津、上海三个俄犹社团。其间,中国东方铁路的修筑、俄国在华势力的兴衰、日俄战争、俄国190 5年和1917年两次革命、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和日本侵占东北等一系列事态发展,又成了推动俄国犹太人先是来到东北,后来又离开东北南下的动因。来华俄国犹太人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其一,经过艰苦拼搏,逐渐成为中产阶级。其二,希望在中国长期居留,努力融入中国文化。其三,社团意识强,社区活动积极。他们逐渐成为来华犹太人中最有影响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5.
罗晓静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2(3):63-65
中世纪 ,犹太人的客民身份 ,使其难以融入西欧社会 ,在封建经济形态下 ,犹太人无法获得土地 ,被迫在西欧封建经济的缝隙中寻求生存空间 ,从事在当时不受重视却又不能没有的商业贸易。后因西欧商业复兴 ,犹太人深受排挤 ,种种原因使他们转而从事金融信贷业 ,并一度十分兴盛。到中世纪晚期 ,西欧经济全面复兴 ,向近代转变 ,犹太人的经济空间日益缩小 ,他们只得辗转到较落后的东欧。 相似文献
6.
Л.И.鲍罗德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6(6):96-100
如何评价革命前工业化的性质和后果是当前俄罗斯史学界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历史学家们就工业化主要持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即传统苏维埃派)悲观审视俄国革命前的工业化,第二种观点则相对乐观得多。工业化可以被视为现代化框架中的一个概念,据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俄国工业化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却是后起现代化中比较成功的范例。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是工业增长率比较高的西方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论犹太人在哈尔滨近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四海漂泊的犹太民族在中国东北部的松花江畔找到了一个新的"避难所".这些犹太人在哈尔滨等城市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开创了中国大豆输出欧洲的先河,创造了为数可观的名牌产品,对哈尔滨的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影响波及整个世界.目前,在哈尔滨仍保存着一批犹太人的历史文献、建筑遗址.保护和利用这一文化遗产,深入研究哈尔滨犹太人的经济史及散居于世界各国的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俄国石油产量已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20世纪初的经济危机使俄国石油工业由盛转衰。随着外国资本的不断涌入,以诺贝尔兄弟公司和洛希尔公司为首的几家企业垄断俄国石油开采、加工和销售,以所掌控的油田为杠杆借机抬高油价,打击竞争对手。俄国政府试图扶持中小企业打破垄断局面,但却因种种利益关系无果而终。政府和石油业主关系千丝万缕,黑幕重重。俄国政府对待外资实行鼓励和限制并重政策,一方面借助外资发展本国工业,引进技术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担心外资的进入打击民族资本,扰乱国内市场秩序。虽然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扶持民族企业,维持市场秩序,但收效不大,俄国石油产品市场仍然从自由竞争走向寡头垄断。 相似文献
9.
10.
万安中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4):118-123
日俄战争前,俄国曾制定对日作战计划。该计划漏洞百出,偏离实际。第一,俄国太平洋舰队相对日本舰队为弱,不可能轻易夺取黄海的制海权。第二,西伯利亚铁路运输的严重局限。第三,日本进行了长期的军事及外交准备。俄国人的骄横、盲目乐观、统帅军队的领导层素质低下,致使计划出笼。正是失败的计划导致日俄战争中俄军惨败。 相似文献
11.
一、十月革命的暴力性质具有典型意义 1917年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是一场暴力革命.理解十月革命首先必须把俄国1917年的革命看成一个整体进程,十月革命不过是这一革命进程的最高潮.1917年革命至少要解决三重相互交叉的任务:其一是摆脱民族和国家危机,即解决因战争造成的民族与国家存亡问题;其二是要解决资本主义苦难所引发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即是继续沿着欧洲资本主义的老路亦步亦趋,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独辟蹊径;其三是解决政治权威的重塑问题,即伴随着旧的沙俄政府权威的流失,谁是俄国现代化的主导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俄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犹太知识分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俄国革命的思想动员者和行动指导者,又是俄国境内犹太人的精神领袖和民族复兴道路的理论探索先锋.犹太知识分子担负起民族复兴与俄国解放的双重使命,积极投身近代俄国革命事业,在汹涌的革命浪潮中勇当异族先锋.然而,沙皇政府的血腥镇压和俄国社会的排犹浪潮却使犹太知识分子遭受沉重打击,陷入异族革命悖论的困惑中.近代俄国革命与犹太民族并非简单的单向控制关系,而是复杂的历史性双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浅析俄国十月革命后美国的中东铁路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对中东铁路一直怀有野心。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 ,美国为防止中东铁路落入日本一强之手 ,使美国自己在中东铁路享有最大利益 ,在中东铁路政策上数经变化 ,但万变不离其宗 ,哪种政策最有利维护和扩大其在远东的利益 ,它就采用哪种 ,本文即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石镇平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5-8
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率先夺取政权并不违背历史辩证法;但是,由于过渡的起点发生了改变,因此,落后国家就不能简单照搬马克思的直接过渡理论,而必须寻找一条新的过渡道路.列宁所推行的新经济政策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即利用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质上是承认落后国家不具备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条件;但新经济政策不是对十月革命的否定."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率先夺取政权与迂回过渡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的基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5.
十月革命前后,围绕着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当时俄国是否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民主和专政、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等等问题,在社会主义运动内外发生了激烈争论.这些争论不仅一直伴随着苏联7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而且在苏联解体后已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今天,争论仍在继续.例如,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问题,<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2期发表了张光明教授的普列汉诺夫<在祖国的一年>一书的再评价文章.关于民主与专政问题,<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年第3、4期先后刊出了金雁、秦晖的长篇论文<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专制>和曲延明的翻译文章<1917年俄国民主抉择的命运和这一抉择中领导人的作用>.至于近期中国理论界围绕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发生的争论,实在可以看作是80多年前开始的以布尔什维主义为一方,以其他政党或学派为另一方的争论的继续.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解体,使国内外学界都出现了一股否定十月革命的思潮.在俄罗斯,从1987-1991年后,展开了对十月革命猛烈的攻击,其声势达到了一个高潮.在对十月革命的评价中,特别是在大量的媒体--包括报纸、电台、电视中,充塞着对十月革命肤浅的判断和有偏见的甚至是完全荒诞的评价.布尔什维克党所发动的十月革命是否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它对俄国社会发展到底造成了什么后果?在十月革命90周年之际,对这个问题的重新探讨不仅能使人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十月革命,也将有助于了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18.
俄国革命存在着文化的阙如,形成文化制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列宁在十月革命成功以后进行了"文化革命",提出"现在的工作重心的确在于文化主义",这使得"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文化革命思想有两个层次:文化知识浅层次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次.在前一个层次上,列宁提出要用那些浸透资产阶级观点的专家来建设共产主义;在后一个层次上,列宁提出要针对"古老的俄罗斯观点和半野蛮人的习惯",从生活、习惯、偏见、守旧习气方面改造人,全面提升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所谓"突进性",指事物的发展具有迅速的、猛烈的、勇往直前的性质.所谓"渐进性",则指事物的发展具有平缓的、温和的、逐步演进的性质.在十月革命过程中,俄国的政治变革具有迅速的、猛烈的、勇往直前的性质;经济社会的发展则具有平缓的、温和的、逐步演进的性质.或者说,政治变革的突进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渐进性,是十月革命的特点之所在,是十月革命的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