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南方言源于古汉语,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它保留的古语词、古文化比起其他方言要丰富得多,古汉语中有些词或词语中某些义项在今普通话口语甚至书面语已经消亡了,可、在闽南方言中仍然可找到它的遗迹,有的还活在闽南人的口语中,所以闽南话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的确名副其实。关于实词部分举不胜举,有关的专家、学者对它比较感兴趣、涉及的也较多。此文专谈被人们忽略的部分——古虚词。这部分古虚词是指在普通话口语或书面语中已消失,而在闽南方言中继续沿用。如作副词的伤、犹、则作介词,连词的共,作连词的抑,作语气助词的末。无…  相似文献   

2.
0.0 现代汉语助词包括什么样的单位,可以分多少类,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多年来,流行着一种看法,认为这种虚词包含三类: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这样的划分,是“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所提出的,在语法教学中已经推广了开来。推广的观点不见得必然合理,因而可以讨论。  相似文献   

3.
语段的多重性质 (一)语段是语法的最大单位 汉语语段是依靠一定的语法手段组合起来的语言结构形式,属于语法单位。 有的语段是靠起关联作用的虚词或半虚词衔接句子的,它和复句中衔接分句的关联词语类似,是语段的外在的语法标志。例如:  相似文献   

4.
张国艳 《殷都学刊》2009,30(1):113-117
虚词"并"在古汉语中可以表示数量统计,"并"的这种用法长期以来被忽略掉了.而且目前对"并"其他虚词用法的认识也还不甚全面.虚词"并"用法多样,可以作副词、连词和介词,但这些用法一般被认为是"转借"了"並"的用法.关于虚词"并"的用法及词义演变情况需要廓清.  相似文献   

5.
夏洁 《南方论刊》2008,(10):56-57
汉语中的虚词和实词有严格的区分,但在现代汉语特别是口语的发展过程中,一些虚词出现在句中实词的位置上,临时性地取得了充当句子成分的资格。  相似文献   

6.
与大多数语言一样,广州话的祈使句是根据句子的语气不同而划分出来的句子类型。按具体使用范围,至少可有命令、请求、建议、禁止、吩咐、告诫、催促和号召几类。关于广州话祈使句的结构特点,按最粗略的总结和概括,至少有表深层结构、句法结构、谓语结构、否定结构、语气助词结构、语调以及其他特别句式结构等特点。各类型以及结构特点中均包括次类型和次特点,或类似,或交叉,构成广州话祈使句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虚词包括哪些内容,看法还不一致,古代把代词归入虚词,现代有人把副词归入虚词。以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一般成分为基本根据,我们认为汉语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和叹词五类。汉语虚词的产生是相当早的。“实始作为南音”的“候人兮猗”之歌中的“兮”和“猗”,可能就是最早的语气词。此外,甲骨文里已有介词“于、在、从、自”和连词“则、及、乃”等。古人造字时就已兼顾到实词和虚词了,由此可以设想,早在远古时期,虚词便已产生了。  相似文献   

8.
贡桂勇  陈曦 《学术论坛》2006,(5):194-196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虚词是表示语法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加之经传注释过程中“实字易解,虚词难释”,所以在我国传统语法学中虚词研究历史悠久,独树一帜。《春秋公羊传》为了阐明《春秋》经的“微言大义”,对经文的虚词作了独具特色的分析,主要表现为:既按照训诂学的要求解释虚词词义,又阐明其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尤其注重分析虚词的语义和语用平面的意义。可以看出,早在《春秋公羊传》时期,在训诂学萌芽的同时,我国的学者就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虚词观念。  相似文献   

9.
韩承红 《人文杂志》2003,(3):151-154
渭南方言是陕西关中方言的重要组成 ,但对其虚词系统细致的研究还很不足。本文从方言比较研究的角度 ,对渭南方言中有个性特征的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等虚词进行探讨 ,并揭示其与普通话及陕西其他方言相比显示的特点 ,以期引起对方言语法研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古代汉语的副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词类,有许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本文拟就古汉语副词的某些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一 古代汉语副词的虚实问题。 早期的汉语语法著作,如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就把副词(他称为“状字”)归入实词。后来一般的古汉语语法著作都把副词归入虚词。但是,又有的称为“半实半虚的词”,因为它“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份,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也不能用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他各类虚词相近的一方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中有许多由两个同意虚词构成的"重言虚词",这些虚词其中有些是从前代流传下来的,司马迁对它们进行了改造,有些则是司马迁自己的创造。《史记》中使用这些"重言虚词",很多是由于文学性的需要,也有很多是源自文章音乐性的需求。司马迁对"重言虚词"的广泛使用,在虚词的发展史上有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房青 《船山学刊》2010,(1):78-80
湘潭方言的助词大体分为两类: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时态助词帮助构成动作的完成态或进行态,湘潭方言的语气助词数量比较多,表示的语法意义细腻丰富。本文通过介绍湘潭方言助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来认识湘潭方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墨子对虚词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对虚词的训释涉及语气词、副词、连词等。墨子训释虚词多采用分类法、比较法、排除法等方法,他把意义看做虚词的核心和依据,并认识到虚词的抽象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4.
关于现代汉语词类系统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划分现代汉语词类,应以语法功能为根本标准,并注重划分的层级性。首先根据词能否作句法成分,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根据独立使用的能力以及与其他词组合的能力分为独立词、半独立词和组合词。独立词只有叹词;半独立词只有拟声词;组合词分为体词、谓词、饰词、代词,其中,体词分为名词、数词,谓词分为动词、形容词、状态词,饰词分为区别词、副词,代词分为代体词、代谓词、代饰词。虚词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量词。  相似文献   

15.
《助字辨略》的语法思想及其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润桃 《殷都学刊》2004,(2):106-108
《助字辨略》是清代刘淇的一部文言虚词训诂专著 ,但却蕴含着深刻的语法思想。刘氏关于虚实之分的理论 ,虚词内部再分类的语法思想以及他对复音虚词的研究等方面都对后世的语言研究 ,尤其是虚词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校中文系教师丁隆永、林亚雄、曾庆璇主编的《新编古代散文虚词用法通释》,将由重庆大学出版社于1992年8月正式出版.该书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翻译了广为传诵的30篇古代散文,系统而详细地解释了30篇古代散文的每个虚词.对虚词,除讲明词性词义外,突出了语法功能;对其他注本的某些不妥的解释,或易产生误解以及难于掌握的虚词,从理论语法的角度,则以按语的形式,或说明多种用法,或阐明规律.它集普及性、实用性和学术性于一书,具有释词广、用法多、易学、易懂、易掌握的特点,是大学生、中学师生的良师益友.这里先将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兼汉语研究所所长张振德教授和语言界的知名学者古代汉语教授余行达先生为该书写的序言以及该书的样稿发表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试析《论语》中“而”的用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语>是虚词"而"较集中出现的儒家经典文献,本文在对该文献中出现的"而"分类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战国时期"而"作为虚词的典型用法进行逐例剖析,试图为研究虚词"而"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8.
《新学术》2007,(5)
该篇文章从语法功能方面对《周易》古经中的虚词"于"字作穷尽性考察,并分析了其在《周易》古经中的主要用法。从而我们可以窥测到上古时期虚词"于"字的语法功能和作用,也为我们研究上古时期的虚词提供了一些佐证。  相似文献   

19.
黄育红 《船山学刊》2003,(4):146-149
词分虚实。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虚词只是作为辅助的语法手段。在任何一种语言表达体式中,实词、虚词都是结合一起,共同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唐代近体诗的出现,由于对平仄、对仗要求甚严,故不能像古体诗那样任意使用虚词。但是,在唐代近体诗中,有许多虚词的运用,其美学意义甚至超过了实词。  相似文献   

20.
汉语虚词在古代有各种称谓,如“辞”(词)、“声”、“语助”、“语辞”、“助字”、“虚字”等。虚词同实词一样,是词汇的构成部分,而虚词的运用,则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历来对于虚词的界说各不相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虚词一般只有语法意义,表示各种关系和语气,很少有词汇意义。汉语虚词向来就很发达,在甲骨文里,各类虚词就已出现了。我不受年。(《殷契粹编》)王固日,乃兹亦出杀。(《卜辞通纂》)来雨自雨。(《殷契粹编》)从向归。(同上)余其从多田于多白正孟方。(《殷虚文字甲编》)今日壬申其雨?(《殷虚文字乙编》)上面句中的“不”、“乃”、“亦”是副词,“从”、“自”是介词,“于”是连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