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农民工数量的持续增加也使得相关研究与日俱增。但是,由于农民工现象的复杂性,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使得农民工研究不够全面。为了理解这些研究并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从对农民工的界定出发,区分出当前农民工研究的四种主要范式:移民范式、城市化范式、阶级形成范式和劳动体制范式。虽然它们所研究的问题和所使用的概念存在交叉重合,但是这四种范式在根本上对农民工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它们分别将农民农界定为"移民"、"准市民"、"工人"和"劳动力"。进而,它们关注了不同的核心问题,采用了不同的概念框架。不过,四种范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这也为未来更综合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尤其是,虽然劳动体制范式还没有成为一种成熟的农民工研究范式,但是劳动体制范式可以综合性地对农民工现象所涉及的制度、政策、行为、动机、态度和行为进行客观分析,从而揭示农民工群体的长期存在和不断增加,进而为城市化和阶级形成等问题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从生命历程的视角出发,利用2010年"农民工社会适应问题研究"课题组在重庆和珠三角地区所收集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影响农民工留城与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除了个体的能动性如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会影响其留城意愿外,与生命历程相关的出生组效应、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以及一定的空间效应都会影响农民工的留城和返乡意愿,另外,性别因素也会导致其留城意愿的差异,文化方面的适应也会极大地影响农民工的留城意愿。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藻 《人口学刊》2011,(2):75-82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统筹城乡就业则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对成都市农民工就业状况的调研数据,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分析第一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两代农民工在职业价值观、就业发展能力和就业质量等方面,既有很大的代际差异,也存在一定的代际传承现象,探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路径选择:构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探讨劳动力市场灵活稳定型就业机制的实现路径;加大对其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促使其实现从"半城市化"向"市民化"的转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叶庆娜  陈绍华 《西北人口》2012,33(4):105-109
农民工随迁子女高中教育成为继义务教育之后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然而,"农民工随迁子女高中教育"与"高中择校"、"高考移民"的模糊性限制了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有效地解决该问题。基于此,本文对三者共性及差异性进行了辨析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政策导向上将三者区别对待,在实践上将"父母社保号/一定年限纳税证明+农民工随迁子女学籍年限"作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的资格,以期为农民工随迁子女高中教育权利的保障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深入了解农民工的信仰、理想及对己、对人、对社会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对于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调查显示,一半多的农民工认为自己"还是农村人";近1/3的人认为"农民工"这个称呼"是带有侮辱性的称号";60%的人打工目的主要是养家糊口;最不满的社会问题是"以权谋私、钱权交易",大多数农民工眼里的幸福是"得到社会尊重";一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劳动所得与付出相比不合理;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什么也不信仰"。总地看来,农民工的人生态度较积极,能够关注社会问题,但自我身份认知比较模糊、信仰缺失、与其生活的城市"融合程度不够"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政策研究"课题组采集的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农民工工伤状况,构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意愿的回归模型,分析农民工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性别、行业类别、单位性质和工作性质等4个因素与工伤事故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农民工对工伤保险的了解程度、教育水平、行业类别和单位性质对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意愿有显著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在不同模型中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结合对武汉市农民工健康及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的数据,从农民工主体的角度,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讨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经济理性假设和社会理性假设在本研究中得到证明,即农民工能够获得越多的比较收入,越愿意选择永久性迁移;农民工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越强,能够获得的资源越多,越愿意选择永久性迁移。而"原居住地自然灾害情况"和"原居住地区类别"所构成的生存理性,对农民工的永久性迁移意愿则不具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06年上海浦东新区农民工生活质量调查数据,对农民工的主观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3以上农民工对自己的总体生活质量表示满意;农民工的婚姻状况、月平均收入、居住类型和健康状况因素对其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居住时间因素对其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工作和保障满意度"和"生活环境满意度"对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杭州市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双低”政策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杭州市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双低"政策,指出"双低"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给付待遇低,难以保障农民工的未来养老需求;待遇调整机制不合理;享受待遇存在对农民工的歧视。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雨磊 《南方人口》2012,27(4):39-45
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从消费对于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的角度,使用大规模的量化数据,证实了消费对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具有显著影响,农民工的集体消费对其工人身份认同成正比,但是私人消费水平却与农民工的工人认同成反比。研究发现:农民工的低工资、低福利是罪魁祸首。在现阶段,提高农民工工资,覆盖农民工的社会福利,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成果,从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意义,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状况及困境,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构思与建议等方面对其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介绍,并作了简要评析,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吴敏  段成荣  朱晓 《人口学刊》2016,(4):93-102
农民工因迁移造成的空间场域转换、社会适应难、经济地位低等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高龄农民工是农民工中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社会支持已被证实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据此,本文研究社会支持对高龄农民工心理健康的作用。结果发现,社会支持"量"的特征对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影响,而社会支持"质"的特征则显著促进心理健康并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高龄农民工心理健康差于中青年农民工,但感知城市户籍人口支持减缓了高龄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心理负担;此外,在高龄农民工内部,跨省农民工心理状况劣于省内流动者,而感知城市户籍人口支持减缓了跨省流动者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中国理论界关于农民工的概念。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等方面的理论观点进行了述评,指出理论界时我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是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设计,而当前较为可行的做法就是采取纳入型模式。即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之中,此外,还要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以保障农民工的养老权益;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信息平台,以顺利实现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续。  相似文献   

14.
如果不考虑隐性失业,农民工在城市的失业率将被大大低估。实际受教育年限和职业学历要求的错配分为"低就"和"高就"两种,而低就可被看作一种隐性失业。利用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2005年3月对该市进城农民工进行的问卷抽样调查数据,本文从农民工受教育年限和职业学历要求错配的角度分析了该市农民工的隐性失业状况,并采用实证方法对其隐性失业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不能忽视农民工隐性失业的结论与一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非工非农"群体,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十分欠缺。在重庆市农民工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生活质量的现状及特征,揭示农民工生活质量不高的外在原因与内在矛盾,建立与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与改革户籍制度对提升农民工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于整个中国社会而言,农民工阶层的上向社会流动是事关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优化社会结构、保持社会稳定、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等宏观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我国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工阶层"凝固化"倾向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令广大的农民工上向社会流动为全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在当下新生代农民工遇到的一个棘手难题是如何实现市民化,成为真正的"城市人"。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两个角度展开,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可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和人文关怀、适当增加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和改变对农民工的片面认识实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南北中三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我国政府的重视,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各地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程度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分别从我国南、北、中部地区选择三个有代表性的城市——深圳、苏州、长春,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对其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无论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程度,还是各地农民工关切的具体问题,都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从政府的角度制订农民工政策不能全国"一刀切",应该区别对待并分类指导。政府应有重点、分层次地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北方省份应该充分借鉴南方省份关于农民工的法律保障、养老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经验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比较了老年农民工与其他农村老年人、 中青年农民工在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和社会保障状况.研究发现:一方面,老年农民工表现出农村老年人的某些共有特征;另一方面,老年农民工在人力资本快速贬值时,仍然艰难滞留在农民工市场中,受到中青年农民工的工作挤压.老年人和农民工的双重身份导致其健康、 工作待遇和社会保障方面都呈现出独有的特征.逐渐衰退的身体机能、 较大的工作强度和劳动保障的缺失使得老年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视角,应用深圳市P区和河南省Y县的调查数据,描绘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的总体现状和特征;将农民工群体分为流出地就近流动、流入地就近流动和流入地异地流动三种典型流动模式,分析不同流动模式下农民工的集群行为参与现状;识别农民工集群行为高风险人群,对其进行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群体仍具备集群行为爆发的巨大潜在势能;农民工集群行为具有年轻化、主动化特征,集群行为参与高风险人群是在人口净流入区异地流动的"80后"农民工,其参与动因在于当前生计和未来发展的弱势性;不公平感和公民权意识是农民工集群行为爆发的直接心理动因,流入地非正式组织参与为其提供资源支持,政府信任对集群行为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