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简称“两变”),仅仅属于认识论,还是同时也属于唯物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这是我省较长期以来争鸣和讨论的焦点。为了继续深入争鸣,我想就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与“两变”的关系,以及“两变”是否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就教于诸同志。一、怎样从“哲学就是认识论”和哲学基本问题也是认识论基本问题来理解“两变”兼有认识论和唯物论的意义有的同志划定一条界线:只能从认识论方面来理解“两变”,如果超越于这个范围,看作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概括,这就违背毛泽东同志的原意,造成混乱和荒谬。我们要准确地理解毛泽东同志提出“两变”的原意,既要着重从“两变”哲学思想本身,从《人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战线》七八年第二期发表了臧宏、张传开同志的文章《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性与统一性》。文章就毛泽东同志关于哲学的“两个对子”的论断,阐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性与统一性问题。其中着重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来,哲学界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哲学命题继续展开深入讨论。现将部分观点综合介绍如下:一、“两变”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一种意见认为,“两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他们认为,毛泽东同志的“两变”命题,是对  相似文献   

4.
张江明同志在《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和哲学基本问题的再探讨》(载《学术研究》1981年第6期)一文中仍然坚持“两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概括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并对这个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再探讨”。对于张江明同志“再探讨”一文中一些主要观点,我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同张江明同志“再商榷”。不对之处,敬请张江明同志和其他持不同观点的同志批评指正。 (一) 我认为,首先要把哲学问题同哲学命题区别开来。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问题,是一个短语,它不是一个哲学命题,不是哲学判断。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什么问题呢?恩格斯总结了哲学史上唯  相似文献   

5.
怎样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广大群众所掌握,使它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是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并致力于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辩证法应该从哲学家的圈子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去。”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98页)他又说:“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转引自1966年9月11日《人民日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哲学的解放”这个命题,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社会作用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不同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本质特点。毛泽东同志为哲学的解放所作的多方面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项独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中,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两个过程”是毛泽东同志对近代史基本线索最重要、最完整、最确当的概括,全部“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包括在‘两个过程’的范围之内,都是可以用‘两个过程’论的思想来加以解释的”;因此,必须坚持以“两个过程”而不是其他意见作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对此,笔者有两点不同的看法。第一点,笔者认为毛泽东同志并未用“两个过程”来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所谓“两个过程”,是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以下简称原文)中的这样一段话概括出来的:“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1页)毛泽东同志这一科学论断,是我们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掌握的准则,也是我们据以识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其他一切传统哲学和当代各种哲学流派的标志。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在“文化大革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第五节中指出生和死具有同一性。同一性包括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两种情形。生转化为死一般比较容易理解,但死如何转化为生呢?相传扁鹊一类名医能够“起死回生”,其实,那“回生”的病人并没有真死,一个生命个体是不能死而复生的。我们应从哲学的意义上来理解生和死的相互转化。毛泽东同志在批驳罗森塔尔等编的《简明哲学辞典》第四版关于同一性的形而上学观点时,对生和死转化问题作过这样的解释:“生与死不能转化,请问生物从何而来?地球上原来只有无生物,生物  相似文献   

9.
首先,他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财富包括物质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而这两种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其次,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对于“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创造历史”这个历史学家和哲学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毛泽东……  相似文献   

10.
我阅读了王红玫和秋白兰两位同志在《学术月刊》发表的“哲学的根本问题应当是两个”一文,有几个问题我不十分理解,因此特别提出向王红玫和秋白兰两位同志请教。王红玫和秋白兰两位同志在文章里论证“哲学的根本问题应当是两个”这论题时,曾阐述了两个论据:(1)“从思维对存在的关系来看,并没有包括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2)“理论的根据”,即列宁和毛主席有关这问题所给与的教导。我的问题是有关这两个论据的。先从第一个论据谈起。王红玫和秋白兰两位同志在提出第一个论据时,认为思维对存在的关系并没有包括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这个论断,是对中国革命斗争经验的哲学概括,也是对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论断,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两篇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它们远远超出了军事科学的价值而具有哲学世界观的意义,但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哲学专著,而是一部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有机统一的活的哲学珍品。毛泽东同志在研究战争问题的时候,在制定和实行战略策略决策的时候,他的决定性前提之一,就是他观察战争时所运用的系统性观念和原则。本文试图就毛泽东同志这两部军事论著所具有的系统方法论思想从五个方面做一初步分析。 (一)战争的全局性观念——系统方法的整体性观念。 整体性观念是系统方法基本原则的出发点。毛泽东同志关于战争的全局性观念就是系统方法的整体性观念,它是系统观念在战争系统中的同义语。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  相似文献   

13.
自从围绕着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问题(简称“两变”或“两从”)开展讨论以来,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两变”既是哲学认识论,同时也是哲学唯物论,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二是认为“两变”只是讲认识论,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不包括关于世界本原问题;三是认为“两变”的命题是不科学的,既不是认识论,更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概括,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唯物论。”这些看法对我很有启发,促进我思考,经过一再探索,我还是坚持和赞成第一种意见①,尤其是赞成这样的观点,即认为: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和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既表现了物质和精神的第一性第二性的关系,又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两变”确实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把它说成是“典型的二元论”,“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这是很错误的。全面地准确地领会“两变”的观点,很有现实意义。下面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进一步向同志们请教、商榷。  相似文献   

14.
李秀林同志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新探》(见一九八○年六月十九日《光明日报》,以下简称《新探》)一文中,提出并探讨了一个值得人们重视的问题。本文也想这就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并与李秀林同志商榷。哲学基本问题是否两个方面?应当肯定,《新探》一文提出的“把世界本原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第一方面’规定为哲学的最高问题;不再把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第二方面’包括在哲学最高问题之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月刊》在今年展开了关于哲学根本问题的讨论,有人主张哲学根本问题应当是两个,有人主张哲学根本问题只能是一个。其实,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简单地断定哲学的根本问题“究竟是一个,还是两个”,而在于如何正确的理解思维对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上的最根本问题。本文仅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参加讨论的诸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逐步地克服片面性”,“采用比较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 全面地看问题,就是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事物的矛盾,看到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看到事物的全貌。毛泽东同志《矛盾论》等有关的哲学论著,几十年来一直是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教材,是反对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重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哲学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们正确地总结经验,克服各种错误倾向,搞好当前各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从总的方面讨论了吴江同志《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争》(以下简称《两条战线》)一文中的主要命题——“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争”,指出了这个命题在理论上的错误;同时论证了“哲学上两条路线的斗争”命题的正确性,现在,我们将继续分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方面分析一下吴江同志关于“反对机械唯物论”的论述在理论上的错误以及它为何不符合实际情况,从而进一步证明“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争”这个命题根本站不住脚;另一方面,分析一下吴江同志由于“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根据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经验,对实践的含义和内容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和科学规定。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客观的活动”;列宁把实践称为“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认为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环节”和“交错点”。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把实践的含义科学地表述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指出实践就是“做或行动”,是“人类  相似文献   

19.
张江明同志的哲学小册子《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以下简称《发展》,引文只注页码),对毛泽东同志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思想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编写哲学”的新体系,又据以指导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部分)》(以下简称《哲学》)一书,作为我省干部读物和高等院校教材,在哲学界引起了注意和争论。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如何看待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大问题,我们对此有些看法,提出来参加讨论。希望能通过自由讨论,弄清问题,提高认识,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的学风。  相似文献   

20.
<正> 在研究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论思想时,有一个重要问题哲学界认识很不一致,这就是关于意识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这个问题,但从《矛盾论》的表述看,他实际上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作了肯定的回答。长期以来,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意见分歧,一个重要原因是讨论双方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持否定观点的同志从本体论出发,紧紧扣住哲学基本问题,因此坚决不同意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同志则是从认识论出发,即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出发,特别是抓住了意识对于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坚持认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是客观上存在的,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因为出发点不同,对所讨论的问题理解不一致,所以旷日持久的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