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现实需要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特征出发,以现实性、价值性、创新性为总原则,设计出一套科学、公正、客观、操作简便、实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此体系既兼顾到科研管理部门及评价机构的管理需要,也考虑到专家评价的可操作性。它可以为各类型科研管理部门和评价机构在实际评价中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2.
从客观实际出发,这是我们办事情、想问题的基本要求和根本原则.然而一旦主体把目光投向客观实际,客观实际便获得了"主体化的"形态.现实的、具体的"从实际出发",总表现为从主体化的实际出发.从客观实际出发与从主体化的实际出发之间的矛盾和距离,是主体难免犯错误的根源之一.加强主体自身建设,提高主体自身素质,是缓和这个矛盾,缩短这段距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刘敬爱 《社科纵横》2008,23(1):113-115
自我评价活动就是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主体的评价活动.对自我评价的研究离不开对自我的理解.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活动要考虑主体需要和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两个因素.正确的自我评价活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丁祥艳 《创新》2012,6(5):28-32,126
社会思潮是民众评价活动的一种现实形式,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要以正确的权威评价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权威评价,是形式上的自觉性和内容上的自觉性相统一的正确的权威评价,具备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所要求的品格,能够通过引领社会思潮有效促进社会整合,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学术评价功能的错位与缺失是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频发的重要诱因。在新时期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内涵和功能,从评价理念、评价体系、评价时效和评价环境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公正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这是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克服学术不端行为、抑制学术腐败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6.
对评价标准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价标准问题是评价理论的核心问题。评价标准是指评价主体据以衡量价值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尺度或依据。而具体的价值评价标准就是被评价者明确意识到的价值主体的需要 ,而价值主体的需要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既是多样的、发展的又是复杂的 ;既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又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别。这决定了评价标准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是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统一 ;是正确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社会自我批判就是社会对自身的"人体解剖".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一直处于遮蔽状态.批判与辩证法中的否定联系在一起,在本质上属于评价范畴.当社会的发展具备"特殊条件"时,国家权威评价活动和社会民众评价活动就转化为社会自我批判的"有机"方式和"无机"方式.社会自我批判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深刻地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辩证关系,更在于使"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自我批判,必然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予以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8.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评价而言,从不同的视角和原则出发可以导致不同的评价方式。但是无论何种评价方式,都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成果做出恰如其分、符合实际的价值判断。根据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进行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专家同行、政府机构和公众舆论的评价。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方式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也各自存在着的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评价论范畴对法律评价进行理论研究,能够揭示法律评价的特殊内涵及机制。广义的法律评价是对法律规范及司法活动进行评价,不同于司法机关即法院和检察院适用法律的评价活动即狭义的法律评价。法律评价作为国家权威评价活动的"有机"方式,体现在法律评价的程序中。以司法活动中的刑事诉讼程序为例,可以揭示法律评价的机制。法律逻辑不同于法治逻辑。前者是法律评价的内在逻辑和逻辑起点,是在法律评价中把要解决的人的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的"内在的原因"。司法机关中的个人的"公"与"私"之间的矛盾以及司法机关在法律评价的决策上的"公"与"私"之间的矛盾是法律评价中矛盾现象的集中表现。在法律评价中,"权力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经常交织在一起,成为司法腐败行为的典型表现,反映出社会转型期法律评价中司法腐败的一些新特点。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评价是主体对社会资本的价值的反映或评判。从评价尺度而言,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是社会资本评价最重要的两种尺度;从评价方式而言,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是实现社会资本评价科学化、精确化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评价是主体对社会资本的价值的反映或评判。从评价尺度而言,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是社会资本评价最重要的两种尺度;从评价方式而言,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是实现社会资本评价科学化、精确化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李义杰 《创新》2021,15(4):89-96
"两山"理念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从公共价值治理视角来看,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理念,其实质就是公共价值治理.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明确发展的"绿水青山"价值取向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公共价值创造,实现发展理念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转变;二是协调不同发展理念及多元治理主体价值冲突,构建国家发展治理的伦理价值排序;三是促进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价值互动,激发政府等主体公共价值生产及创造能力等."两山"理念是国家治理理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构成我国治理现代化的顶层指向,为地方治理现代化提供新的视野、路径及价值坐标.推动"两山"理念公共价值治理在地方的实践,需要确立"两山"理念作为地方治理的价值共识和公共价值创造目标;完善多元主体参与协商的治理格局,为"绿水青山"公共价值目标寻求广泛支持;建立能够推动"两山"理念公共价值创造的相关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其实是中国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问题,命题本身就包含着两个问题,即"化"什么和怎么"化";前者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对象和内容,后者回答所遵循的方法和路径.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还需要澄清一个前提,即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这个看似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却一直作为问题存在着,这是因为我们在接纳外来文化时已先迷失了作为主体的自我.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然主体,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社会现实实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当代价值,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浅析道德评价的终极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文德 《社科纵横》2005,20(6):188-189
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效用。道德评价即价值判断,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具有多样性,而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道德评价的终极标准。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文学终结论"的现有阐释呈现出三种向度:一是黑格尔从艺术与"绝对精神"的关系出发得出的艺术终结论;二是米勒等从文学与电子媒介的关系出发得出的文学消亡论;三是朱国华等从文学与权力资本的关系出发得出的文学末日论.在文学发展的现实面前,所谓的"文学终结论"是禁不起推敲的.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文学属于"生命文化",当代文学虽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甚至"终结"的危险,但根本原因不在于"绝对精神"的演化、电子媒介的进步或权力资本的转移,而在于生命的危机和自然的终结.文学要走出"终结"的魔咒,实现自救与救赎,就必须与捍卫自然与生命价值的生态运动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6.
贾亚杰 《创新》2021,15(6):23-35
伴随数字化的全球扩张,"数据"不仅在量上呈现指数级的爆发式增长,而且在质上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由大量的"数据碎片"转化成监控力和破坏力极强的"数据幽灵"."数据幽灵"的本质在于其资本逻辑的统摄性、延展性和适用性."数据幽灵"充斥着数字主体的劳动和非劳动的时空,实现了对数字主体从肉体到劳动的终结.解构"数据幽灵"的现实可能需要从生存论的层面审度数字主体的现代境遇,从认识论的层面认清"数据幽灵"的资本逻辑,从价值论的层面超越数据幽灵,建构数字主体,从而彻底实现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真正回归.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7,(3):104-107
人生价值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自我评价具有独特的自我功能和重要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对于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个人主观努力和社会客观条件。因此,基于自我评价论视域,人生价值的实现既需要个体对自身的辩证否定,在自我人生的忧患意识中自觉地进行人生的塑造;又需要社会主体对自身予以反思,努力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相似文献   

18.
刘宗碧 《创新》2021,15(2):17-28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特点,在于把人的实践的现实关系作为价值的理论对象并由此建立相应的理论范式,这是对近代西方哲学变革和科学超越的结果.这种变革,其中最根本的方面就是在学理上把价值的对象从客体的"实体"转为实践的"主体",即"现实的人".按照唯物史观,"主体"作为"现实的人"是生产的,即以实践的方式存在的.价值现象产生于"现实的人"的实践之中,价值的理论对象只能是指人的实践的现实关系.实践的现实关系作为历史事实发生,它既是客观事实又是价值事实,对它的认识需要在逻辑上实现真理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而这个"统一",是马克思通过"主体"内涵的重构和由此建立新的哲学出发点来超越西方传统哲学而实现的.在理论范式上,提出对现实关系的分析就包含了价值关系的揭示.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命题是"人的发展"或"人类解放".因此,"人的发展"或"人类解放"就是现实关系中的价值向度,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主题.基于辩证法,从事物内在固有的必然联系的本质规定来看,价值就是人的实践展开出来的未来可能对现实超越(扬弃)的发展关系.唯物史观的各种命题或范畴都是蕴含了价值揭示的理论,它们既在"认识"上揭示了价值的规定,也在实践上规定了人的行动使命.  相似文献   

19.
对“守法”价值的辩证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实证的角度,可以得出一个肯定和简明的结论,即任何制定法律的国家都必然要培养主体的守法意识,要求主体的守法行为。然而对守法意识和行为进行价值评价,结论就不会那样简单了。因为价值评价的结论要受到评价主体及尺度以及属于评价对象范畴的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创价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对“守法”的价值作辩证的认识,既是正确认识法的价值,完善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需要,同时,也是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社会法的主体的科学的法律意识,指导法律的操作和遵守,从而实现法的价值的需要。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守…  相似文献   

20.
OBE是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往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效果没能足够重视,随着OBE教学理念的全面实施,研究改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将评价指标从重"教"转向重"学",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和感受出发去设计评价内容,使教与学相结合,真正促进教和学的共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