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指明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和根本动力。几年来,安徽农村的改革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改革,是社会主义条件下顺应历史规律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2.
京师同文馆美籍教习丁韪良作为晚清“同治中兴”时期文化教育变革的参与者,第一次从历史、现实与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视角,为同治新政“定性”,将其称作“中国的文艺复兴”。重视丁韪良《中国的文艺复兴》之作品透析,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该作品在西方汉学史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学术价值与意义,亦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美国汉学家与晚清改革之关系。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以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发端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城市改革和更深层次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认真地回顾农村改革的历史,清醒地认识和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4.
集镇社区作为一个文化实体,由于各种文化因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特定的社区文化模式,我们研究其有别于城市、农村社区的文化特质,将有助于了解集镇社区的结构和功能,认识集镇社区的变迁规律和社会作用,揭示集镇社区是如何发挥其农村文化中心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蓬勃发展起来的温州农村商品经济,突破了传统单一,狭隘的农业经营格局,使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系统分析温州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历史演变及存在问题,不仅有利于全面认识“温州模式”,而且有助于我们把握农村产业结构变革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试论两汉时期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频发时期。灾害以水灾、旱灾、地震为主 ,以河南、陕西、山东、甘肃、安徽、山西、河北为高发区 ,具有多发性、群发性、间隔性、不规则周期性等显著特点。总结两汉时期自然灾害的特点 ,有助于现代人认识汉代自然灾害的总体情况 ,为现代自然灾害的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尤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调查和研究蔚然成风,国外学者不仅是这一活动的开拓者,也是调查规模较大者。弄清这些调查的历史过程、调查宗旨、调查区域、调查内容、调查方法以及对中国农村问题的认识,对我们正确地解读和利用这批资料将大有裨益。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些调查与中国学者的调查既有相通之处,更有其独特的视野。尽管它们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其学术贡献和社会价值是主要的,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研究,也增强了外国对中国农村的了解,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宗族是中国古代汉族社会的重要社会组织,国家政权同宗族组织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乾隆朝曾有较大规模治理宗族的实践活动,对此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宗族组织和清政权以及二者关系的认识,而且对了解清代社会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封建主义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之深,是有深远的历史根源的,它不仅涉及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而且与中国奴隶社会的某些特点及其对封建制度的历史影响有密切的关系。对此作进一步的说明,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封建主义的认识和批判。本文就此历史根源,试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0.
将五四运动置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这是研究五四运动的一个新视角,它不仅为我们深入探讨五四运动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五四运动既是一个新文化运动,又是一个学生反帝爱国运动。本文将这两个...  相似文献   

11.
一、农村经济的巨大成就与现实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改革浪潮,逐步扩展到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回顾十多年来的农村改革轨迹,认真总结农村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如实分析存在的各种矛盾,有助于我们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科技兴农战略措施,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经济思想,是我国早期儒家学派经济观点的概括和总结,不仅在我国先秦经济思想中占有一定地位,而且对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过各种影响。分析和探讨孔子的经济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特别是西周,春秋时期社会的经济面貌,而且对今天的经济管理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拟对孔子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重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也使农民价值观发生了变迁.农民价值观的变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农民群体对农村社会变革的主观感受,也是我们反思农村改革利弊得失、反思农村社会运行存在的盲点和误区、确立今后农村改革发展方向和思路的重要参考指标.对农民价值观变迁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社会制度和改革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2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社会面貌也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世纪之交,很有必要认真总结我国改革的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深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启发,促使人们在新世纪里更好地进行探索和创新。我们的改革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而农村改革的成功就在于打破了传统的“一大二公三纯四统”的“人民公社”模式,实行了符合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生产方式既承认了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同时又承认和保障了农民对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私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以前存在对…  相似文献   

15.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所遇到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如何实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即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武装人民的大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个人思想的理论基础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化.当下,在学术研究中,由于西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存在着去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边缘化问题,这不仅曲解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还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所以,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科学对待当代各种社会思潮,推进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构建我国当代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6.
论唐代官学     
官学,作为统治阶级传授管理国家的经验、培养治国人才的场所,一直为中国历代统治者重视.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和长期战乱的影响,官学一度时兴时废.直到唐代,封建官学才重新兴盛起来.唐代官学的发展与唐代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唐代的官学制度,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唐代社会发展状况,还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历史借鉴.因此,本文拟据有关资料,对唐代官学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经历了从家庭经营制、合作制、人民公社制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制的演变过程.这既有强制性变迁过程,也有诱致性变迁因素.进一步考察,不难发现,1978年以前的变迁是"由分到合"的"强制合作"过程;而改革开放后的转换则是兼顾统分、以市场化为取向.但中国农村历史发展和现实要求,共同催生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体制"的当代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诞生.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形式既体现政治和社会的变革过程,也蕴含着一定的关联.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其中的变迁轨迹和各种形式之间的转换关联,将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组织的研究多数依循着西方"国家与社会"的经典理论范式展开,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反向求证的研究套路在面对中国社会组织这一不断变化发展的经验现象时遇到了各种危机,未能揭示出真正契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实质.如何才能透过社会组织寻找到一条接近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真相"的途径呢?回到历史或许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它将有助于我们跳出西方经验和理论框架的桎梏,同时也有助于超越"狭隘的现在",以社会组织本身的演变为主角,充分贴近其本来面目,把握其深层构成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越南两个国家的改革之间有许多相似点和差异性。研究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改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国改革的现状、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阐明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身份,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突破。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初步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在追求民族复兴的百年实践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化解了人民主体的能动性、组织性和斗争性难题,将散沙式的民众锻造成崭新的社会政治主体,不仅创造性地回答了“人民如何成为历史主体”这一关键问题,而且大大深化了对“何为历史主体”问题的认识。中国人民历史主体性的生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同时,也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